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2023-09-19陈华
陈 华
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玄鹤幼儿园 甘肃 平凉 74400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时间在6 个月以上的未成年儿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由此也加大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规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留守儿童一直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作为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学领域、教育学领域都应该关注的[1]。儿童时期是成长的关键期,心理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形成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保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这给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是否可以从其他新的角度寻找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值得探索,因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为改善儿童教育,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强度提供参考[2]。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功能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领域,1973 年被提出,以米哈利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研究幸福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作为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具有不断发展潜能的个体,越来越多的学术报告表明,挖掘和提升积极心理潜能有助于个体的生活质量的提高[3]。但是,在目前的儿童教育领域,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解决教育问题的案例并不多,这加大了积极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建立和保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防线,有必要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从理论出发,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个体,关注这些潜能,就容易发现隐藏在儿童心理之后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给予关注和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在具体的路径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个体成长中自我效能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积极动机作用,人格品质中蕴含的希望感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导致心理问题的风险因子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心理健康具有建设性的保护作用。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护体系的建立提供更为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际价值。
积极心理学指出人们心理免疫系统的重要性,旨在加强人们的心理防线,建立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让人可以不被困境打倒。在积极心理学中,对于如何获取快乐,积极心理学作这样的阐释:首先人要遵循自身内心的热情,要选择对自己而言有意义并且让自己得到快乐的选择,而不是仅仅为了轻松得到一些补偿或报酬,从而选择一些身在其中饱受折磨的选择,但是也不会对失败感到特别恐惧,不会让其阻挡自己向成功方向前进的脚步[4]。
2 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之后,怎样实现其运用就需要对该心理学方法的受体进行全面的心理分析,这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功能实现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画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孤独”“缺少陪伴”“珍惜”等关键词,尤其是儿童阶段的留守儿童,处在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孤独感、失落感以及落差感等感受强烈。例如,在放学时,目送其他同学被父母接回家,自己却孤身一人,这时候的落差感与孤独感就会产生。虽说儿童内心对一些道理没有具体的想法,但是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孤独感是留守儿童内心长时间的感觉。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情况下,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随之而来,如偏执、孤僻和好哭闹等。
明确此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主动进行关心与疏导,帮助其减轻心理层面的负担和压力,所以在儿童阶段应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十分关键。留守儿童都有哪些行为表现?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情绪更容易失控,容易冲动,这是孤独感带来的副作用,相对而言,留守儿童对周围人的信任度不高,从而容易产生戒备心理。这种敌对和戒备心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攻击性,儿童教师要从这方面进行分析,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另外,部分留守儿童的纪律性较差,一般的留守儿童都是在爷爷奶奶处受到照顾,隔代亲很容易产生溺爱行为,这就会让留守儿童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普遍想法,对于长时间没有父母约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组织纪律性较差,可能不会按照规定时间作息,可能在学校的饮食会非常挑剔,这些是较为常见的现象[5]。最后,留守儿童非常容易形成自卑并且敏感的性格。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他们亲生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在具体的生活过程中会出现内向、自卑、孤僻等不合群的现象。相关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和正常疏导,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比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出现失控。一些留守儿童不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者抛弃,最终导致他们对问题的看法过于片面,影响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情绪波动甚至仇恨或嫉妒的情绪,给家庭带来诸多问题。
以上是留守儿童的特点,对于教育者如何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提供了理论范本,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支持和帮助。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
3.1 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留守儿童心理体验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和信心做完一件比较完美的事情所需要的判断。自我效能感是自信的外化体现。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一个个体可以完美做完某一个任务的关键要素,对个体,特别是儿童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个体的坚持和努力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开发个体的潜能,有助于维护和保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可能在生活和成绩方面缺少方向和目标,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学习倦怠等现象。儿童时期的学生,学业压力较轻,所以教师应该更加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这个时期的儿童情绪会表现为各种行为活动,较为突出的就是哭。在哭的时候,教师给予的陪伴成了孩子当时的“救命稻草”。对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增强赏识教育。教师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奖励,对他们来说可以振奋精神和情绪。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多鼓励留守儿童、赏识儿童。通过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对其表示赞扬,从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在留守儿童获得成功时,给予鼓励并且强化他们的优秀行为。在他们遭遇挫折时,进行勉励和鼓励,使其相信自己有胜任一定任务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其次,带领留守儿童进行实践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切心理建设都以实践为基础,学校可以开展多种积极心理的主题班级活动,让儿童在玩乐中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让留守儿童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我效能感[6]。再次,教师要为留守儿童树立榜样,要以身作则,告诉儿童坚强的意义,让儿童即便在没有父母陪伴时,也可以完全信任教师,从而增强他们在学校中的自我效能感。
3.2 营造积极环境,增强留守儿童的希望感
相关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会对个人的心里状况起积极作用,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关系。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广泛调集全社会的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支持网络,让儿童体会到其他人的关心,增强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和希望。在这个数据化的时代,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减轻儿童的消极体验,促进儿童的积极发展。另外,需要提高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将家庭教育摆在更高的位置。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不能时常陪伴,但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合理利用视频聊天等方式,会大大削弱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利用这种方式,营造轻松的家庭、校园环境,消除留守儿童的无助感,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希望感,帮助他们重建信心。教师需要和留守儿童的家长经常沟通交流,与家长随时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并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必要时可以将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良好的家校沟通是保障留守儿童和谐地度过这个时期行之有效的方法[7]。这种行为也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希望感。在学生情绪失落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去开导。同时,也要和目前正在照顾孩子的家长保持联系,及时纠正他们类似溺爱的错误行为,这对儿童教师的要求颇高,在这个过程中会加深孩子和教师的亲近程度,这是实现完整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和家长需要各司其职,共同承担呵护孩子健康长大的责任。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交流中应该向儿童积极说明父母不能时刻陪伴在身边的原因,防止在少年儿童时期产生消极心理,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儿童心理维护的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表现还有待实践检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儿童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创新行为,需要时间适应,重点不仅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琢磨透彻,更在于真正将儿童心理分析清楚。作为教师应在政策和理论指导下,在教学方法上创新,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线,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