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2023-09-19田雨
田 雨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引言
“互联网+”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构建打开了新的理念创新之门,在很大程度上,它扭转了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教师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同样,知识的传播也不再处于封闭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运用互联网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成为现阶段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网络时代进一步发展的浪潮中,许多生活传统、工作模式、教育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甚至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铸魂育人的根本课程,显然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巨变,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不仅不能落下,反而应在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形势中敏锐体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因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1.1 互联网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革新
单一的书本教育显然与当今的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所以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例如诸多高校将VR 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思政课,打造思政课的实训基地,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有益的。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对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学科知识,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使新媒体网络可以在课堂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绝非一日之功,因此高校教育信息化聚焦于教学、聚焦于课堂、聚焦于师生活动是必然结果,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1]。高校要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和工作等各环节的关联性设计,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1.2 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领域
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为互联网场上多元意识形态互相交流碰撞提供了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守住主阵地,必须构建“互联网+思政育人”的新堡垒。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普遍呈现学历高、年轻化的态势,“互联网+”的这种教育模式贴合年轻教师,同时也可以借助这种模式将优质的思政课专家的讲座乃至授课进行共享,可以缩小思政教育上的地区性差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成长在“互联网+”的一代,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体,对互联网的依赖非常深,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生动灵活的思政教育生态。
2“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2.1 注重引导
客观来讲,思政教育又包含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出现融合态势,但也会使一些不良信息扩散,对于人生观与价值观仍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这也有很大影响。对此,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挖掘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其信息整合功能筛选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避免被一些负能量信息影响,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
2.2 统筹兼顾
思政教育是系统化工程,而网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应突出系统性原则,注重统筹规划,既要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也要扩大学生接触思政知识的范围,促进思政教育的全局辐射。此外,“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思政课程打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等。对此,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突出系统化原则,突出特定的教学主题,实现碎片化知识的系统化整理,避免学生重复、低效学习。
2.3 信息及时更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的信息整合功能,其能补充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彰显思政的育人智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及时性原则,即引入与时俱进的内容,以此引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政治,建立政治思想。当然,学生也要及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使思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2.4 提供便捷资源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以学生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便捷性的学习资源。在以往的课堂模式下,部分教师按部就班地教授书本中的内容,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挖掘思政的本质,也不利于挖掘思政当中的隐性教育因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3 当前大学思政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陈旧
现阶段一些思政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未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作为重点工作,不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容易使学生陷入学习困境。加之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况使思政教育处于陪衬位置,学生对其关注度不高,这不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不能提升育人效果。
3.2 网络环境影响政治思想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增多,这种情况下思想也容易变化。一是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甄别能力比较差,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此外,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用户流量,会发布一些诱惑性的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正确三观塑造造成较大冲击。
3.3“互联网+”利用率不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部分高校未及时加入时代的大潮中,“互联网+”利用率不高,导致思政教育还是沿袭旧式教学模式,不利于智慧课堂的打造,也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要求,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4.1 搭建信息共享的网络社区,为学生建设精神家园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充分依托信息技术之便为学生搭建信息化平台。例如,搭建信息共享的网络社区,该社区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交流的平台,学生在沟通过程中也能打开自己的心扉,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促进其共同成长。
此外,教师在搭建该平台过程中还要联动其他部门,如事务中心,共同监督学生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还要联系校、院、班三个体系。
当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利用网络平台连线全体师生,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净化课堂环境。其次,教师也可在该平台上设置多个思政教育模块,如时事政治、德育大讲堂、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宣传等,并附上相应的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拓宽思政教育的辐射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指引方向,助力学生构建精神家园。
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思政的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出了关键作用。因此高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可依托校园广播传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使文化观念根植在学生心中。教师要做好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联动,例如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党建工作,使学生知党史,学党史,自觉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等,以此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4.3 注重开放互动,引领“微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可借网络平台引入多个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论点的核心思想,再进一步提出疑难困惑问题,在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中解决问题。当然,学生也可在网络上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议题并引入特定的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当代大学生理想与信念的培养之路”“传统文化的传承”“法治理念的践行”等等,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4.4 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微思政的教育教学作用
4.4.1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形势下,推进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渗透有着诸多现实意义,不仅符合“互联网+ 教育”的改革趋势,而且也能够助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对专业课程有新的认识,能够对接岗位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对此,教师可借助网络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空间,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同时还可开展实践活动,有效衔接线上、线下教育,构建“微思政”。
4.4.2 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言语填灌式课堂的一种知识讲授模式,主要是课堂内外的时间全部打乱、重新调整,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到了学生的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教育引导和辅助点拨来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不但能够汲取新知,而且还能获得自学、实践、思维、协作以及处理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教师可在课前引入视频资源,辅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在课上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束语
“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学生可在网络上浏览时事新闻,也能聚焦德育热点,颠覆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为思政教育工作点亮了指路明灯。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可搭建信息共享的网络社区,为学生建设精神家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注重开放互动,引领“微对话”;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微思政的教育教学作用,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