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133”劳动育人模式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2023-09-18徐熊军刘青

中国德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厨艺油菜花基地

徐熊军 刘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同时也指出,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基于此,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作为“首批金华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133”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一、让劳动回归本真:“133”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设计

劳动教育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针对如何开展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从“一课”“三地”“三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与实施,构建了小学“133”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见图1),开辟劳动教育育人新路径。

“1”指一课,即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最美”。学校以课程为抓手、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家务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节日劳动教育、劳动基地实践、劳动常识教育等五个方面开展劳动教育。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知识,还帮助他们转变了劳动意识,培养了劳动情感和思想品质。

“3”指三地,建立班级-学校-校外三级劳动实践基地。学校以学校实践基地为主,班级、校外基地为辅,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拓宽了空间,形成了立体化育人格局。

“3”指三节,即油菜花节、丰收节、兰葫娃科艺节,是学校开展的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美术、科学、音乐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为劳动教育赋能。

二、助學生成长成才:“133”劳动教育育人实施路径

(一)“一课”:开发劳动课程资源

1.编写《最美》校本教材,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学校组织劳动教育团队编写了劳动教育校本教材《最美》,为劳动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家务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节日劳动教育、劳动基地实践和劳动常识教育。家务劳动教育包含家居保洁、内务整理和小物洗涤等内容;学校劳动教育包含教室卫生清理、校园环境整理和校园绿植管理等内容;节日劳动教育包含植树节播种春天、劳动节公益劳动和端午节香包制作等内容;劳动基地实践包含油菜种植管理、蔬菜种植管理和葫芦种植管理等内容;劳动常识教育包含粮食的来源和常见劳动工具介绍等内容。此外,学校结合校本教材《最美》和兰溪市小学劳动教育清单,编写了劳动课教案集。

2.设立劳动课堂,提升劳动知识技能

学校将劳动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搬到了厨艺坊,让劳动课有了该有的样子。学校设置了每周1课时的劳动教育课程,由专门的劳动教育任课教师进行授课;规定了每周课外、校外劳动累计时间,其中一二年级不少于2个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个小时;每学年开展油菜花节、丰收节、真善厨艺坊等特色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在寒暑假期间,学校设置了六个课时的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和五六年级再增加六个课时的农活,不断提高学生劳动的知识与实践技能。

3.多元课程融合,创新劳动课程形式

将日常的学科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可以使劳动教育日常化、常规化,同时也让课程形式更加新颖多样,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油菜花节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将不同学科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例如,开展古诗词大赛、作文大赛等融合了语文学科;通过“研究一棵植物”并撰写研究报告、油菜花标本制作等方式,将科学学科与劳动教育紧密融合;开展“真善厨艺坊”美化活动、丰收节才艺展活动,将美术学科和音乐学科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这种多元课程融合的方式,既达到了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又丰富了学科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三地”:拓宽劳动实践空间

学校通过“三地”打通了书本和生活之间“无形的墙”,建立了班级—学校—校外三级劳动实践基地(见表1)。

1.班级实践基地:小天地、大智慧

每个班级都是劳动实践的小天地,班主任教师可以在大课间、午餐前组织一些活动,例如书桌整理、分餐管理等。书桌整理可以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餐管理可以由5~6名学生分工合作进行。此外,教室还可以设置植物角,让学生在班主任和科学教师的指导下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通过播种、浇水、护理等劳动实践,学生养成了细致观察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自行探究植物的生活习性、种植方法等知识,小组合作、轮流照顾,提升学生对不同植物种植养护的热情。小天地里有大智慧,此项活动主要侧重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2.学校实践基地:开心农场种植园

学校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分“三园二廊一室一坊”。其中,“三园”是油菜园、蔬果园、谷粮园,主要种植油菜、豌豆、蚕豆、卷心菜、大小麦等作物。根据季节变化,可适时改种其他作物,如玉米、向日葵等;“二廊”指的是葫芦长廊和中医药长廊。葫芦长廊种植了不同品种的葫芦。中医药长廊则利用学校围墙,设立了一面长近100米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栏,开辟了“百草园”,种植了鬼箭羽、金雀花、玳玳等20余种中草药植株;“一室”指中医药专用教室,教室里陈列了白芍、川贝等两百余种中药材;“一坊”指真善厨艺坊,用于组织各年级进行厨艺比拼等活动。

劳动实践基地采用了分班级进行管理的方式,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承包田”。学生可以在基地进行多种活动,包括知识学习、种植养护、观察记录、摄影、采摘等。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者之美。劳动实践基地为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热情。

3.校外实践基地:家庭社会显身手

校外实践基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一类是社会。在家庭中,学生可以进行保洁、整理、洗涤、做饭等家务劳动,养成每日劳动的好习惯。社会基地也是重要的实践场所,需结合地域特点,以学校为中心挖掘周边实践基地,如周边作坊、社区、敬老院等。在油菜花节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去打菜油的作坊里参观学习制作菜油的工序,体验打菜籽油的乐趣。在厨艺坊“送温暖”活动中,学校选派学生代表为村中孤寡老人送蔬菜,并选择一户孤寡老人,为其献上厨艺。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给他人带去了快乐,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三节”:打造劳动教育品牌

1.油菜花节

每年三月份,学生在上一年冬季种的油菜花开满校园劳动基地。学校组织全体师生举办油菜花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油菜花节特色活动包括油菜的种植与管理、油菜花书画与摄影大赛、油菜花古诗文与诗歌创作、油菜花观察记录与标本制作等系列活动。

通过参与油菜种植与管理,学生学会了劳动工具的使用,掌握了种菜、施肥等基本农活,懂得了怎么观察植物和制作油菜花标本。“油菜花节”系列活动让学生提升了劳动、绘画、科学、诗歌创作等各方面的素养和技能。

2.丰收节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学校成功举办了两届校园“丰收节”,搭建了烹饪实践平台——“真善”厨艺坊,开展了“真善厨艺坊”系列活动、粮食蔬菜收割行动、美食节主题游园以及慶丰收才艺展等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其中“真善厨艺坊”系列活动又涵盖了真善厨艺坊美化、厨艺坊烹饪实践和厨艺坊“送温暖”等活动,得到学生、家长、教师的一致认可,也有兄弟学校前来学习经验。学生们将厨艺坊设计成自己喜欢的模样,通过烹饪活动制作了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还创意设计了邀请函,将劳动成果分享给他人,特别是为孤寡老人送上自己种的果实,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让善良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丰收节”系列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烹饪的不易、劳动的艰辛、分享的快乐,更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3.兰葫娃科艺节

学校连续三年开展“兰葫娃科艺节”,以葫芦种植养护与创作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葫芦的播种、移植、养护和收获,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此外,学校还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学会写观察日记。葫芦摄影展、葫芦二次美化及兰葫娃徽章设计,不仅定格了葫芦种植过程中的美丽瞬间,还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培养了积极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以评价驱动发展:构建“四维三级三学段”多元评价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置“劳动清单”,逐渐形成了“四维三级三学段”的评价体系。从评价内容来看,“四维”指基于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评价主体来看,“三级”指家庭—学校—社会三级评价主体,实现家校社互联互通。家庭以学生自主打卡为主,家长评价引导;学校以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为主,通过竞赛成绩、成果展示赋分;社会以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为主,实践赋分。从评价对象来看,“三学段”指的是低、中、高三个学段,实现劳动教育评价全覆盖。学校采用奖章激励、竞赛激励、成果展示、荣誉奖励等多元化劳动评价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体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经过五年的实践,学校劳动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构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和实施路径,提升了师生的劳动素养。未来,学校将聚焦劳动教育,将多元课程进行融合,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持续、深入地开展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劳动教育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徐熊军,浙江省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校长;刘青,浙江省兰溪市永昌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厨艺油菜花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2020年的意外收获——厨艺
从油菜花田里穿过的雨
油菜花开
不长厨艺只长肉
我的基地我的连
小小厨艺大师
油菜花
我在国庆炫厨艺
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