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龙点睛”还是“面面俱到”?

2023-09-18

中国德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实践反思画龙点睛三化

摘 要 “五育”融合是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要实现“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不能面面俱到,而要因地因校制宜,通过“三化”举措,画龙点睛。一是各项工作要突出“机制性”原则,化理论为方法;二是要突出“主体性”原则,化理论为德性;三是学校“五育”融合的各实践要素要相互协同,化平凡为神奇。

关键词 “五育”融合;实践反思;“三化”举措

作者简介 宁本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

“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是对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五育”失衡和割裂状况以及“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教育评价生态的总結和反省。当成绩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和导向,那么孩子“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竞争压力和焦虑就越来越大,孩子抗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弱,长此以往,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令人揪心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中小学如何走出当前教育内卷困局,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是将五育孤立地一一举起,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各自为政,互不越界,在各科课程教学中各自封闭,互不综合,在学生成长中片面发展,只有求智,分数至上;还是“五育”融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怎样培养人”的方法论的根本问题。

一、“五育”融合的概念辨析

“五育”并举更多是从名词或副词意义上的教育构成要素层面来说的,它强调五个育的并列、并重、并提和并抓,而“五育”融合则从动词和实践意义来讲的,它强调的是五个育的互育、整合和融合,也就是说 “五育”融合是从学习者学习和终身发展视角对“五育”并举的升华,从“五育”不举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通、“五育”共生和“五育”共美,是理想基础教育生态构建的五个重要阶段。

“五育”融合的关键在“融合”。 所谓融合,系指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事物或要素在物理、心理及心灵层面和谐统一。因此,“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简单拼凑和整合,而是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综合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育”融合中任何一育之所得,并不意味着其他四育将有所损失。对于“五育”教育力分散乃至割裂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契合点,将原先分离、割裂的教育形态,通过一个共同的契合点连接在一起。[1]

关于如何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五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同等重视,不可偏废,重在全面和融合。“五育之间关系”实践逻辑应该是:“五育”之中一个都不能少,又各具特色,重在平衡。[2]对培养孩子而言,德智体美劳就像一朵五色花,每一个花瓣都不可或缺。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就像是一束美丽的光,里面的多彩颜色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之所以分开来谈德智体美劳,一是考虑到学理分析、学科建制的需要,二是考虑到学校工作落实。总之,“五育”融合是一种新时代的以整体思维、融合思维和辩证思维为根基的育人新理念,更是着眼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新实践和新挑战。

二、“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在2019年10月率先成立了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并在12月成立了全国五育融合实践联盟。四年来,各实验区(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五育融合的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经验,并形成了要达到“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基本愿景。

基本愿景之一:突破“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边界,超越对某一育的关注,实现对“五育”的系统和整体架构

整体的教育才能培养整体的人。改善“五育”割裂境况,缓解德、智、体、美、劳之间的相互排斥,通过融合“五育”形成教育合力,并由主学科推向全学科,使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突破“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边界,超越对某一育的关注,改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实践样态,实现对“五育”的系统和整体架构。[3]通过融合教育激发学生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维持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门学科中都能全面受教,使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基本愿景之二: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尽可能体验生命成长的愉悦

自由发展是指学生的各项发展是基于自身发展需要的,是基于兴趣的,不是被外部强制的。充分的发展是指学生各项素质得到力所能及的发展,但不一定是德智体美劳都能达成完美状态。

教育过程需要学习知识,记忆、理解、练习是必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融入美育、体育、劳育、德育,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美好。知识积累伴随儿童生命成长,通过“五育”渗透,学生慢慢能独立思考,从碎片化、线性化思考到多维化、立体化思考,这才是完整的培养。教育的魅力就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开始懂得道理,体验到、分辨出善的品德、美的特质。“五育”融合实践不是在现在学校课程中再增加新的负担,而是将之前被忽视、未利用的资源重新整合,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去除儿童焦虑感,体验成长的快乐。

基本愿景之三:让每一门学科形成内化“五育”要素的统整型课程体系,让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都为了培育具有“生命”的完整个体

不同课程的知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传授和演化,但知识的背后蕴涵着共同的育人价值、发挥着共通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是学科价值实现的目的,学科价值是育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相互协同、转化、融合共生。

“融合课程”的实现是关键。学校必须在共同育人价值的统领下,以学生为本位,对学科知识进行解构,重建“五育”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重构“五育”融合知识,因地因校制宜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让学生动脑,更要动情、实践。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把世界作为自己的课堂,能够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聚集、渗透各育因素。努力消除教师们的“壁垒观”,做好学科“分内之事”的同时要明确“直面全人”。

基本愿景之四:让每一次教育教学评价的目光汇聚“育人”与“融合”

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评价体系。评价要从“育人”和“融合”两个方面来考查。“育人”需要关注课程教学多大程度上从知识教学、内容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上,包括课程目标能否聚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能否坚持学习中心,活动设计能否促进学生深度理解。[4]“融合”主要在育人方式上体现整体育人的本质,不仅追求育人效果,还要关注育人过程,包括学校课程中“五育”在数量、层次上的均衡性,在建制、发展机会上的平等性,在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理念渗透的整体性等。

三、学校“五育”融合提档升级的行动反思

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保障和品质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組织2021年11月面向全球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报告认为,人类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学习,思考学生、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放到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因此,从实践层面讲,学校“五育”融合的提档升级实施“三化”举措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是要学会“化理论为方法”。按照现阶段学校“五育”融合的性质和程度看,依次有四个层次:拼凑式、叠加式、嵌入式和融通式。其中融通式是全方位、多层次、各方面理念、知识的渗透、贯通、整合,融为一体,这是最高层次的融合,也是我们努力追求和着力达成的目的。[5]学校要实践“五育”融合的基本愿景,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而要因地因校制宜,坚持特色,“画龙点睛”。各项工作要突出“机制性”原则。“五育”融合最终要凭借“机制”来落地生根,尤其是基于“五育”的“融合机制”。它要回答并解决三个操作性问题:第一建立基于“五育”融合的“工作系统”,即对“什么与什么融合”“谁与谁融合”“在哪里融合”等具体问题作出明晰回答。[6]第二是促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联和相互作用,解决的是“谁与谁如何融合”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五育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牵一育动四育”的连带效应。这种体现“互动关联”的“融合机制”,究其根本,是“过程机制”。[7]第三是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质量评价新机制其中,首先要建立的是体现“五育”融合的评价新标准,包括区域评价标准、学校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和教师评价标准等。

二是要学会“化理论为德性”,突出“五育”融合育人方式变革的“主体性”原则。“五育”融合的实现,有三类主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和教师。以教育局局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是否具备基于“五育”融合和“全面培养体系”的大格局、大思路,是否善于围绕“五育”融合进行区域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校长是否能建立适应“五育”融合要求的学校治理体系,形成体现和渗透“五育”融合的学校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教师是否能和学生共修共进,等等。

三是要学会“化平凡为神奇”。学校“五育”融合的各实践共同体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久久为功,相互协同,同频共振。未来深化“五育”融合育人方式改革成效的具体措施可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要“凝聚共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如果对“五育”融合的理论发展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各专家学者对于“五育”融合内涵的认识,“五育”融合的基本目标、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还是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融合育人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推进。其次要融合育人生态化。将“五育”融合化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行动自觉,将融合育人工作渗透到常规教研活动中,各学科的备课、上课、评价方式等都体现融合育人的视野。再次要教师素养综合化。实施教师综合素养提升项目,提高教师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跨学科素养,使之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最后要家校社协同体系化。做好家校社协作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社区、家长充分沟通,做好整体规划,以主体化、专题化等特定方式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

此外,学校“五育”融合的深入变革要自觉融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科学文化发展中去。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健全人格。我国目前在很多科技领域仍然缺乏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世界级的学术创新和大师级的人才依然稀缺,而这正是我们过于倚重这种教育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后遗症”。[8]因此,学校“五育”融合生态圈建设迫在眉睫,具体内容包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频共振,重树全人教育观;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减少教育领域的急功近利式评比与竞赛;改变教育评价机制,增加“绿色评价”,等等。

参考文献:

[1][2]宁本涛.“五育”融合:何谓、何来、咋办?[J].陕西教育,2021(4):10-12+29.

[3][4]黄书光,王保星,杨小微,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笔谈[J].基础教育,2022(6):15-45.

[5]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69.

[6][7]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2-15.

[8]陈先哲.“五唯”的制度根源与根本治理[EB/OL].[2023-06-11].http://www.hbskw.com/p/42343.html.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实践反思画龙点睛三化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关于在高校行政干部中开展轮岗的实践反思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对课堂教学能力的反思和评价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