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超越性分析
2023-09-18宫长瑞吴琳琳
宫长瑞 吴琳琳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遭遇发展瓶颈、凸显社会弊病,以西方国家为依附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未取得预期成果而又深陷国家动荡、民族分裂、生态恶化的泥潭无法自拔时,中国式现代化却以前所未有的实践伟力和磅礴力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落后状态逐步赶超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成功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彰显了其伟大的历史超越性。
一、以人民为中心,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新发展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天然地蕴含着两极分化和社会绝大多数个体的主体异化。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到“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自我异化非但没有消解,反而在上层阶级的精心谋划下隐秘式地发展了。一方面,以资本扩张和利润增值为目的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来代替和缓解对本国中产阶级的剥削,由此却造成国内失业人数持续上涨,社会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商品是资本家不断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其本身就越贬值,在资本和劳动反向的价值关系中,工人丧失人之为人的本质,主体异化的存在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跨越百年,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始终坚持“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从物的依赖性阶段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阶段的平稳过渡。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完全摒弃西方社会的资本逻辑,以人民为现代化事业的逻辑起点和终极旨归。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次变化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强大动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推动者。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其既是挑战,也是动力,更是推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劳苦大众用血和泪推动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上层凭借资本特权压榨和剥削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现代化,而是在公平、正义、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人人共建、人人参与的现代化,广大人民群众以爱国敬业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吃苦耐劳的奋斗姿态,撸起袖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以不可阻挡的势头阔步向前。
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再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历经种种磨难、克服重重挑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彻底地摆脱了绝对贫困,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长久毅力和坚定决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牢牢抓住生产资料公有制,开创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在规避“福利陷阱”的同时从根本上铲除了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的社会走向,持之以恒地解决中西部发展差距、城乡差距和先富群体与低收入群体差距的问题,堅持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决不落下一个人,全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成果全方位共享。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事业上,到“十四五”时期末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能够基本实现。
二、建设精神文明,规避西方现代化的“精神荒原”,创造社会主义的文化新形态
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精神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人的精神层面的表现。工业社会在片面追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人被过度物质化和机械化了,自我既散失于外界的压迫与否定,又迷失于内心的无所归属。科技和商品摧毁宗教和上帝成为西方人的新母体,泯灭掉工人从机器劳作中短暂逃离后所残存的些许人性,凭借肉体的世俗快乐放松紧张的机体劳作和麻木的神经,在拼命劳作和极尽享受的无限循环中难以自拔。这种恣意放纵一方面是对机械化的无意识顺从和消极抵抗,另一方面是迷失的自我在无法改变的现状中的无力挣扎。价值理性主义、享乐主义、道德冷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文明、道德的崩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规避了西方现代化的精神危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的道路上,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预言“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建设方针;党的十四大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中来安排、来把握”。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丝毫没有懈怠过建设精神文明。因此,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物质强国,更是精神强国、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文化繁荣和国运兴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思想铸魂方面,把意识形态作为党的极端重要的工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强大的思想动力;在价值引领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重视优良家风建设,积极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不断书写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文化繁荣方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食粮。精神力量是更持久、更深厚、更基本的力量,现代化道路所寄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其注入思想灵魂,是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不竭动力,是理想目标,也是思想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在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精神文明的大厦也必定巍然耸立。
三、绿色发展,跨越西方现代化的生态危机,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文明
西方现代化在生态层面上呈现出疯狂掠夺自然资源、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的特点。一方面,西方国家主导的工业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过了自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资本和产业随着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转移,以致生态破坏呈现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双重特点;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国际背景下,其采用一种技术来解决另一种技术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在无效循环中带来更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来缓解本国生态危机的同时却又自称“环境人权卫士”。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走只污染不治理的错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坚决不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来谋求自身发展。
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历来重视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兴国土地法》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就鼓励群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便提出物品循环利用和“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则吸取西方工业文明的教训,最早提出必须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便开启了淮河、长江、黄河等水利治理工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以生产技术改进和法制完善为依托进行生态保护,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便是我国生态保护走上法治道路的标志。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到新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建设,再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蓝图擘画和倾力实践,我国现代化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惨痛教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保护。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绿色”为底色的社会发展新文明。考量经济发展与生态兴衰的辩证关系,考验的是勇毅、见证的是智慧、彰显的是远见,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解决了发展与生态的“二元悖论”问题,其既不是极尽生态保护而停止生产发展的“深绿”生态主义,也不是以生产发展、资本增值为最终目的的“浅绿”生态主义,而是以尊重自然为基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统一、和谐共生的思想,在此遵循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快速跨越了西方社会的生态危机。中国用几十年走过的高度浓缩的现代化,曾经也存在着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转民生痛点为民生突破点,将修复生态、保护环境视为关乎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发展问题,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一场场环境保卫战,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步提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坚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永续发展添上一抹清新的绿色底色。
四、走自己的路,驳斥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激励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考
西方现代化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和通往现代文明的唯一路径。长期以来,“现代化=西方化”“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逻辑理路和价值判断一直是现代化先发国家秉持的强盗逻辑和话语霸权。其迫使一切民族、一切国家按照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然而处于追赶阶段的国家套用西方现代化模板却鲜有成功案例。过于沉迷西方国家的繁荣景象和虚假承诺,完全依附西方反而错过了自主发展的最佳时期,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深陷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困境无法自拔。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要实现后来居上,绝不能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亦步亦趋,必须摆脱依附发展和脱钩发展的时代困局,立足本国实际进行踔厉创新。从鸦片战争我国被迫卷入西方构建的世界格局开始,无数仁人志士就盼望在以洋务运动为标志主动开启的现代化道路上实现救国救民,然而无论是中体西用、以器卫道,还是全盘西化、文化改造,都未能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1921年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有了引路人和指航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才真正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21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成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百多年来筚路蓝缕,七十多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上奋力奔跑,以坚定的理论自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经受住了国际国内的双重考验,用几十年时间成功突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与成功实践,激励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新思考。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国家振兴、人民幸福、文化繁荣,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着眼人民、吸取经验、借鉴文明,在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遭遇发展瓶颈、凸显社会弊病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却越走越稳、越走越宽,有力驳斥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颠覆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势和绝对“真理”,重构着现代化的世界结构和历史叙事,改写着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给依附西方发展和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国家和人民以重要警醒,给热衷于制度、文化输出和制造颜色革命的西方国家以看清现实的清醒剂,给深陷民族分裂、政治动荡、两极分化、生态恶化的民族以重要启迪。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和发展目标,绝不能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各国完全可以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現代化道路,创新现代化发展理论、突破现代化发展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病痼疾,在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两大奇迹”,展现了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伟大的历史超越性,创造性地回答了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道路的理论难题。其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也是实现马克思“两个必然”的必由之路,承载着世界社会主义的现在和光明未来。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论述研究”(22BKS1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宫长瑞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吴琳琳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