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美丽蝶变的三个维度
2023-09-18苟渊
苟渊
“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市域范例。”8月16日召开的美丽重庆建设大会提出,重庆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重庆的“美丽计划”,与《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一起,成为美丽中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美丽风景”。
重庆明确了“四高”“五美”“九治”等总体要求和任务措施。四川则提出,以山为基守护美丽空间,以水为脉打造多彩河湖,以人为本塑造舒适生活宜居地。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通過梳理川渝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规划部署、措施任务、指标体系不难发现,两地实现美丽蝶变需要从生态、文化、产业三个维度聚合发力。
坚持生态托底。无生态,不美丽。守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是美丽中国的本底,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前提。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明确了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等五大类22项具体指标。重庆提出“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并明确将水、气、土、废、塑、山、岸、城、乡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点整治内容。四川除了系统部署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等核心业务外,还把“生态环境全面好转,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系统功能显著提升”写入了美丽四川建设目标。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的党员干部要练内功、强能力,抓好抓实主责主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努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夯基筑底、增色添彩。
坚持文化铸魂。文化不立,一念难正。依托自然生态,融入人文历史,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任务。前有传承、后领潮流,一脉传袭、精魂延续。如果说自然生态是美丽中国的物化表现,那么以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学艺术等为核心载体的生态文化就是美丽中国的意识表现。重庆在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了“人文之美”在美丽重庆建设中的特殊分量和推进路径。四川也明确将“巴蜀文化”列为美丽四川建设的七大板块之一,将“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多彩人文之韵充分彰显”“文学艺术竞相绽放”“打造中国韵巴蜀味宜居地”等作了重点表述。巴蜀之地,自古人文底蕴深厚,重庆和四川山水相连、民心相通,生态和人文必能成为助力川渝蝶变的“美丽双翼”。
坚持产业为纲。绿色低碳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骨架和内生驱动。四川将“绿色经济”专章单列,把推进碳达峰和产业绿色转型作为重点,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收占比”“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两项指标成为量化美丽四川建设原动力的标尺。重庆则强调要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进重点领域降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科创高地。此外,重庆还特别提出“数字化+美丽重庆”,通过建立健全数字生态环保系统架构,布局建设数字生态环保重大应用,夯实生态环境数据底座,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美丽重庆数字化治理体系。
川渝携手,双圈联动,为自然生态镌刻文化符号,为产业链条加注绿色基因,共同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必将为巴蜀人民带来更多民生成果,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作者系中国环境报社西南融媒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