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路探析

2023-09-18马建彬

考试周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马建彬

摘 要: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依据,从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角度,论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生成规律,并结合学校具体实践,探索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思政课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3-0136-04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是一个“跨学段”的有机整体,贯穿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一体化,就是以系统化思维审视和构建思政课,衔接梯度内容和递进目标,实现思政课的宏观统筹,结合不同学段教育教学规律以及统筹教学的整体性特征开展各类的教学活动,打破学段区隔,打造循序渐进、连贯系统的规律的思政课体系。

当前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如火如荼,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提出要备课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等举措,这些阐释应该说是科学的,但这些举措设计的规律性依据却涉及不足。这是因为,一是相关研究多是宏观与静态研究,没有从微观和动态的角度关注受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和规律;二是相关研究多是从解析角度着手,关注思政课一体化的某一方面,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而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将教育影响的内容与方式、接受主体的个性特征成长等因素纳入分析结构中,因此相关成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是多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较少从接受者的角度,结合接受者的个体特征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与特征等问题对思政课的学习予以审视。故而相关成果对提升接受实效的借鉴意义和可操作性不足。鉴于此,文章致力于从中小学学生心理發展过程角度,论述其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生成规律,并结合学校具体实践,探索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 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理解分析与选择处理事物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它是人从知识向能力与素质转化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知识学习任务后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导向性比较明显,有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主要是指是其对政治体系的支持和赞同倾向,具体是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对政治体系或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就我国来说,政治认同的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明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为基本目标,让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有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教育承担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任务,而思政课是实现这个任务的主渠道。因此,培育政治认同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要通过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正确引导学生的社会行为和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我国的政治系统及运作模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不容忽略,思政教师需要把握教学节奏,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带领学生分析基本国情,深入浅出地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带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生成规律

政治认同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遽然而生的,而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是教育主导下的知识灌输与实践规训,也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内在萌发并逐渐生成,是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政治认同作为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认同生成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础递进规律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各有不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认同生成能力和政治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从心理学研究结论来看,学龄前儿童的直观思维比较明显,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抽象思维能力偏弱。在接受学校专业系统的教育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大部分小学生以形象抽象思维为主。在进入初中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但是会受到社会经验的影响。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偏高,以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为核心,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和杰克·丹尼斯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以美国小学学童为分析对象,结合学生政治权力学习以及感知情况,将儿童对政治权威的理解分为制度化、理想化、人格化、政治化四个阶段。道森等认为儿童的政治化是有一定步骤的,并且受制于年龄的影响。儿童在5~6岁时开始进入到政治生活当中,初步接触政治概念,进而产生最为基本的政治情感;7~13岁,随着年龄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儿童会收获大量的与政治相关的知识,并开始产生政治角色意识;13~18岁,在政治角色意识的熏陶下,儿童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

我们曾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从学生对政治领袖的知悉与评价、政府负责人交谈意向内容以及国家繁荣强大与个人关系的回应着手,深入系统地分析和考察对象对政治机构的了解程度、对政治领袖的熟悉程度和评价及公民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结合研究结论不难发现,8~11岁左右的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逐步形成了政治认同,但是对政党和政治人物的认知和理解比较朦胧和浅显。11~13岁左右的高年级学生则能够简单分析政治思想和政治人物,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未意识到政治的作用和价值,缺乏了解政治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难以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并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态度。13~15岁的初中生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比较关注,能够初步了解政治人物和政治问题的评判标准,意识到自己与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接受和信赖外界所施加的政治意识。16~18岁左右的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知识,观察能力、体验能力比较强,生活经验较为丰富,能够发表自己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看法,同时对政治人物的认知和评价较为深刻,但是有的评价内容失之偏颇,大部分高中生十分关注政治问题。由此不难发现,中西方对中小学生的研究结论比较相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

(二)政治认同生成的结构层次递进规律

政治认同属于人的情感层面,已有研究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重视国家特征对政治认同构建的作用,二是突出利益满足在个体政治认同形成中的基础地位,现在要强调个体在政治认同构建中的情感及心理等因素。这实际上提出了政治认同生成或构建的三重重要因素:国家体征、利益因素和个体的情感与心理因素。但是具体对中小学生而言,由于受到认知和实践的局限,情感因素的培育与引导更为重要。中小学生儿童所处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而在媒介上,主要是从父母或其他接触亲密的成年人那里接受一些零星的,不系统的政治认知与情感的影响,获得一些肤浅的,不稳定的政治观念和情感。因此此期的政治认同的结构大多属于政治心理层次,在这其中,情感性色彩的心理内容占据较高的比重,比如政治服从、政治忠诚和政治归属。政治认知的直观性和感性色彩比较明显,因此,在筛选学习对象时,以形象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事务为主导,在选择学习方式时则以直接模仿和服从为核心。不过进入中学阶段后,对某些抽象的政治符号也会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从认知层面入手,着重强调政治制度认同、政治价值认同等较为抽象的因素。

(三)政治認同生成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

由于在不同的阶段,中小学受到的教育影响不同,所以其政治认同生成时的影响因素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教育经验和教育规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比较直接,学龄前儿童的大龄同辈、兄长、父辈、祖辈以及托幼机构的教师对学龄前儿童的思想认知及行为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进入小学、中学、大学后,学生既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学校的影响。不同年龄段学生所接触的外部环境各有不同,利用的社会化媒体参差不齐,因此外界对学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常规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政治体系比较完善,控制力较强。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在知识及情感上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比较长远和持久。不过随着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盛行,也不能忽略这些媒介对其政治认同方面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治认同的生成是有其规律的,它遵循着认知——情感——实践的逻辑。首先,形成政治观念,对政治有基础性的认知和理解,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提出政治观念。作为政治素质的核心,政治观念涉及政治理想、政治信仰以及对政治的看法,与政治的价值评价和参与政治的想法密切相关。其次,深入透彻地理解和学习政治知识,具体涉及政治生活的历史总结以及政治活动信息的现实分析,包含政治制度、政治理论、政治思想、政治过程以及社会政治生活参与时的相关知识。再次,提升政治技能水平,掌握政治生活的参与技巧和技术。学生的政治认同生成速度比较快,能够形成丰富复杂的政治认同。因此,在培养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时,教师需要选择感性色彩比较浓厚的内容,采取形象、感性、直观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政治行为和政治事务,以直接模仿和服从为主要学习方式,将大众媒介、社会、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实现多措并举。

三、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路

(一)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坚守立德树人主渠道和主阵地

对中小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对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完善,设置了专业系统的国家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导,另外还包含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小学阶段注重启蒙政治情感,引导小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情感,形成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愿望;初中阶段要夯实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高中阶段要提升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积极的政治认同。学校和教师要紧紧围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进行的关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衔接与规划,在教育活动中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相关活动;同时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与发展,不能一味地灌输性教育,适当地还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性活动,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以及高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教师要遵循“六个要”原则,恪守师德师风,要有超强的理想信念,以自身独特的师德魅力去感染学生。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能够顺利生成

课堂教学主要是认知性的和情感性,需要通过相关的体验性活动使相关的知识和情感得以深化和升华。这些活动主要围绕以下方面:一是注重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角色教育,学习各种社会角色的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继而生成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情感认同;二是将主流价值观念的灌输和渗透相结合,采取直接或间接的形式组织实践活动;三是主动服从非个人的权威和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设置直观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生活中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教学中,教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导入极具生活气息的案例和场景。如:“我们看似平凡的一天都享受了哪些权利?”引发学生讨论,引出主题,并创设社会角色预期。设置案例:“我们长大后,会做什么,我们享有哪些权利,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逐步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开展政治实践辩论活动、政治知识问答活动以及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及政治认同感。根据学生的课内外表现设置文化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如国旗下讲话、大合唱、主题班会及专题党课,组织学生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演讲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产生由内而外的政治认同意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不容忽略,教师应主动打通参与渠道,塑造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夯实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基础。

(三)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充实或有效辅助教学实践活动

本土资源的整合利用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亲切感和熟悉感,逐步形成良好的乡土情怀。教师需要主动开发学校以外的教学资源,逐步充实或有效辅助教学实践活动,比如在红色革命老区中利用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应做好前期摸底工作,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教育优势,开展一系列实地体验活动,如社区服务、实地参观、志愿服务和职业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后,教师可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什么能做、什么该做,明白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进而巩固课堂所学,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将所学习的知识融进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和政治共鸣。其次,教师应依托本土资源组织开展实际体验活动,鼓励学生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学生的能动性比较强,能够全程参与专题访谈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全身心经历资料收集、资料获取、资料整理和资料总结的全过程,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实现融会贯通。教师则可以整理实际资料,将其灵活渗透进思想政治课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生长环境自主学习知识。这种将本土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并打造品质课堂和高效课堂。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规律,遵循规律下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把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真正做到一体化,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颖.一体化背景下初中思政课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以《道德与法治》“凝聚价值追求”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1):82-83.

[2]邢童童.高中思政课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材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冉孟永.在思政课堂中培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策略:以高一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实践为例[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20(11):18-19.

[4]杨洪.核心素养视角下新时代高中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3):61-63.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