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英语学习者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迁移研究

2023-09-18蒋家盈

英语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面子言语语义

蒋家盈 何 杨

引言

语用迁移指“语言习得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和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而这种语用知识意指和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联系的语用知识”(Kasper 1992)。而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很可能发生的一种语用迁移是拒绝言语行为。根据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 1987)提出的礼貌原则理论(Politeness Theory),拒绝实质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是属于不礼貌范畴的言语行为之一,由于其方式、策略等方面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行为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会经常出现语用失误。每个文化都有偏好,即言语行为如何符合文化价值观的属性。

综上,拒绝言语行为是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会遇到的一大症结,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

一、理论框架

(一)语用迁移

语用学,即语言使用的实用学,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隐含意义,或话语在特定情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它表示话语不能仅以字面意义,而应依赖在特定情境中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1970年,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语际语用学。卡斯帕(Kasper 1992)将语际语用学定义为“对非母语的第二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它研究非本族语者如何理解和表达本族语的言语行为,以及他们如何获取二语语用知识”。由于言语行为是探索语用迁移的一个关键突破点,因此对某一特定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迁移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拒绝言语行为和拒绝策略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拒绝被定义为“对他人提出的请求说不并且表明某人不会做某事、接受或提供某物等”。拒绝是对对话者的请求、邀请、提出或建议的言语行为作出反应的一种面子威胁行为,拒绝也被诸多学者定义为对话中“不期待的第二部分”。

语用策略是在交际策略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采用的方法。李奇(Leech 1983)认为说话人要想实现言外之意,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途径都可以。语用策略可以分为直接语用策略和间接语用策略。拒绝策略使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际双方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三)文化根源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有良好的语法和词汇能力,也可能仍无法进行有效交际。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往往会利用母语来弥补因二语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的表达困难,从而不自觉地将母语的语用知识迁移到目的语中。在某种程度上,二语习得者的语用失误已经在言语行为实施规则中体现,容易转移“使用规则”(Blum-Kulka&Olshtain 1984)。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得在目的语中表达拒绝的交际能力,有必要考虑中西方国家文化的不同,这可以用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维度解释。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权力距离指数是由霍夫斯塔德提出的一个指标,用来衡量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待“更高层、更权威者”的态度。中国的这一指数为80,表明中国权力距离大,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在中国,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以和为贵”,与他人的直接对抗被认为是粗鲁和不受欢迎的,“不”这个词也很少被使用,因为说“不”表示一种对抗,由此中国人碍于面子不会轻易拒绝别人。相反,权力距离小的英语国家属于个人主义文化,讲求独立人格自由、言论自由,交流时很少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四)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原则

布朗和莱文森(1987)假设每一个有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有面子,即每个成员都意欲为自己树立在公众面前良好的个人形象。另外,他们还提出“威胁面子行为”,也包括“对面子具有潜在威胁”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威胁到被拒者的积极或消极面子。拒绝言语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如果要考虑到彼此的面子需求,交际者应选择礼貌策略来减少面子威胁。其中一个要点是使用直接和间接的语用策略。

布朗和莱文森(1987)指出,讲礼貌本身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礼貌策略和个人言语行为可能因文化而异。人们将面子视作一种自我形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面子观在西方文化中是可以接受的,在中国文化中却行不通。在中国文化中,面子这一概念强调的不是个人愿望的满足,往往表示公共形象,而非自我形象。从传统意义来说,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有关,直接言语行为则缺少礼貌。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的假设是将文化背景、权力距离和礼貌策略的使用作为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

2.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又该如何解释呢?

上述两个问题将通过两个假设进行论证:

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存在显著差异。

2.这些差异可以对照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中国人在策略使用上的相似性来解释。

研究者通过寻找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言语行为中发生语用迁移现象的证据,试图找出其原因,以期对教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加强其拒绝言语行为的口语练习有所启示。

(二)研究对象

参与此项研究的对象共三组:第一组对象由15名完全不懂任何外语的中国人(NCs)构成;第二组由15名在浙江省慈溪市当英语教师的美国人(NEs)构成,他们都有大学教育背景;第三组是由15名慈溪当地以英语为专业的中国英语学习者(CLEs)构成。通过比较各组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拒绝语用策略,有助于更好地挖掘语用迁移是否存在的证据。

(三)调查方法

为了确保跨文化的可比性,研究者决定通过使用语用学研究领域的有效工具——语篇补全测试问卷(DCT)(Blum-Kulka&Olshtain 1984),起初是用来比较本族语者和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模式而开发的。同时,考虑到一些潜在问题。例如,从书面表格中获取的数据是否真的代表受试者在真实场景中所表达的想法?DCT问卷分英文和中文版,内容一致。英文版本是为CLEs和NEs设计的,中文版本(见附录)是为NCs设计的。

附录

调查问卷

您好!感谢您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旨在调查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别人的邀请。下面有三种情形需要作出回答,请尽可能真实地填写。我们将对您的信息及您填写的内容严格保密,谢谢!

个人信息:性别: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最高学历:__________

情形一:你和你朋友正在外面用餐。

朋友:听说有好多新电影上映。吃完饭,我请你去看电影吧?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那好吧!

情形二:你的教授打电话过来。

教授:会议结束后,我们要和国外专家团聚餐。你要是有空的话也一起来吧?你可以借此难得的机会同他们交流。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授:行,你自己定。

情形三:你所在公司在一项目中竞标成功。你员工走到你办公室。

员工:经理,为庆祝本次竞标成功,我们部门下班后要聚餐庆祝。您要是有空的话加入我们吧?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员工:Ok,那我们去啦!

(四)数据收集

所有DCT问卷数据根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研究前,研究者已经获得了伦理批准,向所有参与者展示了信息表,研究者还向他们递交了同意书并获得了签名。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具体情境,分别是面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平和低的对话者。135份调查问卷共获得45份有效拒绝言语行为,15份来自CLEs,15份来自NCs,剩下的15份来自CLEs。

三、数据分析

研究者将受试者的回答分为特定的语义公式。每个部分且已分类成具体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义公式,如表达遗憾、说明原因和积极接受等。同时,从拒绝策略的使用频率、语义公式的顺序和内容方面对现象进行解释。

(一)拒绝策略的使用频率

本部分通过毕比、高桥和乌利斯·维尔茨(Beebe,Takahashi&Uliss-Weltz 1990)提供的样例证实了语用迁移的存在。

在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三组被试者采用的拒绝策略的次数有所不同。NCs使用的拒绝策略总数为91次,其次是NEs 89次和CLEs 89次。

根据数据分析,语用迁移主要发生在6个语义公式中,即表达遗憾、说明原因、直接拒绝、积极回应、未来期望和承诺未来接受。然而,有证据表明CLEs存在语用迁移,因为NCs和CLEs比NEs在拒绝别人时使用说明原因的语义公式,表达遗憾也存在类似情况。超过50%的CLEs和NCs在拒绝别人时表达遗憾。表达遗憾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略低于CEs,但超过NEs使用频率的一半。显然,语用迁移存在于直接拒绝的语义公式中。没有一个CLEs直接拒绝对话者,且只有一个NCs拒绝了。相反,80%的NEs在每个情境中都使用了直接拒绝的策略。

总之,这三组受试者在面对不同权力距离的对话者时使用了不同的语义公式。相较NEs,NCs和CLEs在拒绝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表达了更多的遗憾。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在乎与目标对话者的关系,这符合他们对权力距离不同文化的感知。同时,调查表明,NCs和CLEs在三种情境下表达遗憾的语义公式分别使用了33次和26次。布朗和莱文森(1987)认为西方人更注重自我形象,以满足说话者的需要,而中国人则更强调公众形象和营造和谐。在这方面,为了保全别人的面子,中国人倾向先表达遗憾,而不是直接拒绝。因此,在使用目的语时,CLEs很难避免受到汉语的影响。

(二)语义公式的顺序

对语义公式的顺序进行分析也是证明CLEs存在语用迁移的一个关键步骤。在前一部分,已经证明CLEs基本上使用与NCs相同范畴的语义公式。同样,CLEs在语义公式的顺序上也和NCs类似。当受试者面对不同权力距离的对话者时,使用语义公式的顺序也明显不同。

总体来看,NCs和CLEs倾向使用表达遗憾的拒绝方式,而NEs则直接拒绝或表达未来期望。在中国文化中,即使拒绝别人,也会保全被拒者的面子,这也是NCs和CLEs通常在拒绝别人时首先表示遗憾的原因。说明原因的拒绝方式也经常是NCs和CLEs的首选或次选。然而,在NEs中,说明原因被排在第二或第三位。

另外,当三组受试者拒绝不同地位的人时,语义公式的顺序也有所不同。当拒绝社会地位比他们高的对话者时,NCs和CLEs倾向先表达遗憾,再说明原因,而大多数NEs仍是直接拒绝,部分则是先进行模糊表达,如“哦……”“呃……”“是的……”等。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NCs和CLEs经常将表达遗憾和说明原因相结合。例如,“对不起。会议结束后,我必须回家照顾我的女儿。”(CLEs)“实在不好意思,我晚上要赶论文。”或“我真的很抱歉!我今晚必须完成课程作业。”(NCs)

(三)语义公式的内容

这三组受试者表达的内容也证实了语用迁移现象。一般来说,NCs和CLEs的拒绝言语行为表现出更多的细节。此外,权力距离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义公式的频率和顺序上,还体现在内容上,特别是对原因的表达。当拒绝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或者交际者的邀请时,所有受试者都倾向提供一个较为模糊的理由,如“我晚上有计划。”“我已经和别人有约了。”然而,当拒绝的对象是教授时,90%的NCs和CLEs说明了具体原因,只有30%的NEs给出了详细的理由。例如,一位CLE写道:“我很抱歉,但我已经预约了Brown博士来讨论论文提案。”一位NE也回答道:“实在抱歉,我晚上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讲座,对我的论文写作很重要。”或“抱歉,我将参加一个重要的讲座,这对我的论文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语义公式的使用频率、顺序和内容,证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过程中存在语用迁移。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从拒绝语的内容来看,中国人在使用间接拒绝策略时主要是说明原因或给出理由。同时,权力距离对受试者选择拒绝言语行为策略起重要作用。当拒绝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交际者提供的邀请时,CLEs通常在三个方面和NCs相似,尤其在拒绝权力距离远的人时,CLEs和NCs会更注重礼貌,采用间接拒绝的策略。

四、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美国人的拒绝言语行为不仅存在差异,中国人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还存在相似性,并最终肯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言语行为中存在语用迁移。由于翻译研究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语用学理论不断被运用到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也为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解释了以往没有根据的翻译理论现象。此外,语用迁移一直影响着学生的外语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的翻译意识、思维方式和翻译技能上。教师应考虑语用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对翻译造成的深远影响,根据不同语言在语用迁移发展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正迁移,避免学生因语用负迁移产生翻译错误。因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意识,改变不恰当的翻译思维模式,提高翻译技能,适当在课堂中增加翻译理论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猜你喜欢

面子言语语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语言与语义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面子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面子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