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族舞蹈与藏族舞蹈中的“颤动律”浅析

2023-09-18巴斯基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弦子动律民间舞

巴斯基

一、风格的区别

由于在高等舞蹈教学的民间舞课程组中,舞蹈生每学期都会修到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舞种类,在多个民间舞的交叉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窜范儿”,大到对风格韵味及节奏特点的整体把握,小到具体动作细节处理上产生混淆,这就更需要教师更好地梳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共性及差异性,掌握全面的民族舞蹈知识,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比较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包括:(1)不同民族民间舞的文化根基和源泉;(2)民族民间舞的生成、发展和变迁;(3)信仰体系、生活习俗、婚丧嫁娶、劳动生产。在授课过程中从民族民间舞的整体文化背景出发,研究比较、揣摩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从舞蹈风格把握到舞蹈韵律作出比较。

(一)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简述

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与艺术,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世代维吾尔族人民的艺术创造最终形成了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舞蹈艺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与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相同,都来源于生活,蕴藏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维吾尔族“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他们生活的地方曾是古代西域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商业与贸易的繁荣以及后期农业的出现,使新疆地区的歌舞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深厚传统和绚丽多姿的个性色彩。”①美哈阿依·喀依尔.《伊斯兰文化语境下的维吾尔族舞蹈艺术解读》[J].《中国穆斯林》,2010(05).丝绸之路也给予这片土地丰富的物质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而其文化特征有机地交汇了中原文化、阿拉伯文化与西域本土文化,使得维吾尔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特征,大致分为3种类型:(1)自娱性舞蹈。代表有“赛乃姆”:风格浓郁、自由自然,在欢快的音乐律动中达到高潮。(2)礼俗性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维吾尔族先民为祈求平安丰收进行的祭祀活动,礼俗性舞蹈是祭天或相关宗教活动中的舞蹈发展而来,代表性舞蹈有萨满舞等。(3)表演性舞蹈。集合了前两类舞蹈的精华,吸收和融汇了其他舞蹈元素,如代表性舞蹈家康巴尔汗的《盘子舞》等①美哈阿依·喀依尔.《伊斯兰文化语境下的维吾尔族舞蹈艺术解读》[J].《中国穆斯林》,2010(05).。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作为一种独立的舞蹈类型,在整体风格、舞蹈元素、舞蹈音乐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如红色、黑色为主的艳丽的民族服饰、挺拔的舞姿、快速旋转的舞步、随着旋转飞舞的长辫、欢快有力的手鼓、富有特色的弱起节奏,无不充满着感染力、体现着维吾尔族自由、乐观的性格。在舞蹈高等教育中,维吾尔族舞是到了高年级才开始学习的民族民间舞种,其剧目也因风格浓郁、节奏丰富、美感十足而受到舞蹈行业内外的舞者和观众的喜欢,如《掀起了你的盖头来》《摘葡萄》《长长的辫子》《阳光下的麦盖提》等。

现今,一些十分优秀的年轻维吾尔族舞者成为许多从业者和爱好者学习的对象,如玉米提和古丽米娜等。玉米提所演绎的《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盘子舞》、古丽米娜演绎的《铃铛舞》都成为学生非常喜欢学习的作品。

(二)藏族舞蹈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主要民族,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藏族是跨境民族,在国内涉藏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的五个省(区)在内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现今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北、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还包括五省区内自治州、县以外地区的一些藏族自治乡。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中语言主要分为:卫藏、康巴、安多、嘉绒四大方言区,居住于各地域内的藏族分别称为: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嘉绒藏族。藏族共通的文字为藏文。

不同地区藏族的地区差异性在藏语口语和女子服饰上较为明显,当然文化的共通性是主流,如舞蹈中“颤膝”这样的元素动律,在所有的藏族舞蹈中具有共通性,不管是卫藏的“果卓” “果谐”,巴塘的“弦子”,甘孜的“踢踏”,嘉绒的“锅庄”,都离不开膝关节的律动。

藏族舞蹈在舞蹈高等教育中是民族民间舞的重要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有较强的训练价值,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加强肢体协调性及舞蹈的律动感。

二、颤动律中的“微颤”与“颤膝”

(一)维吾尔族舞中的“微颤”

“来自犍陀罗文化特有的三道弯体态和一些屈伸动作,在这种遮掩下变得毫无美感可言。女性舞者的重心不得不升高,使得昂首挺胸、侧目斜视成为当今维吾尔族女性体态特征,与撩开面纱回眸一笑的动作一起,构成了维吾尔族女子舞蹈风格。”②刘建.分离神秘的色彩——维吾尔族舞蹈的宗教探源[J].《舞蹈》,1998(05).因其宗教、礼教对女性及其服饰的约束及审美,使维吾尔族舞蹈中的女子体态,如赛乃姆组合中“摇身点颤”及“摇身动律”成为典型的构成要素,这是模仿了维吾尔族女性在行走时身后辫子随着步伐左右摆动的状态,然后形成语汇,有节奏地晃动。因此,“摇身点颤”更像是处理一种心情,要求在做的过程中保持“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脱”等风格特点。以“一步两颤”为代表,它的动律以膝部为重心上下微颤,脚掌点地打出鼓点节奏,就造成了颤动松弛的屈伸,节奏鲜明。配合移颈、翻腕及其旋转,配合上肢胸腰及大腰的动作,这种风格表现舞者自得的闲情和诙谐幽默,这种律动可以称之为“微颤”,往细里说,是一种有着恒定速度的微小颤动。这种颤动可被形容为来自膝关节的颤动,也可以理解为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挺而不僵”的舞蹈体态。在“摇身点颤” 动律中以基本体态为基础做出“颤”的律动。在《长长的辫子》①由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选送的第十一届荷花奖参赛作品。及赛乃姆组合中,这种颤动被很好地展现出来,除可以被形容为膝关节的颤动,也可以理解为当舞者听到音乐时随着节奏的微微颤动而随动,舞者愉悦的情绪、气息以及身体和舞蹈中呈现出一种接近颤晃的韵律感,维吾尔族姑娘的服饰特点及高鼻梁大眼睛的样貌合二为一、浑然天成。

颤膝动律要求,脚下对节奏把握准确、步伐灵活善变,还要求稳中带有有内涵的起伏并完全贯穿于动作中。

维吾尔族舞蹈“颤膝”大概可划分为2种。(1)刀郎且克特曼中所见到的“一步两颤”。在动作中颤膝的动律一大一小节奏鲜明,动作质感沉稳有力,更是要在动作中贯穿“颤而不窜”,因此要掌握好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必须要做好颤膝的训练基础。(2)基本体态中的“摇身点颤”。在开始训练时要强调上身挺拔,下颚微起,鼻尖向前,视线从鼻尖看出点颤时身体被动下身主动,要注意的是身体旋扭向上的同时,脚下要沉稳,不能随着上身的动律向上窜,慢慢加入“微颤”及“摇身点颤”的律动后就可以明显看出维吾尔族的风格性。无论是“点颤”还是“微颤”,均要求膝关节的颤动有较好的控制,同时有较好的节奏性和弹性,“颤而不窜”则是所有点颤动律的主要特点。随着韵律和节奏的感染力以及身体沉浮摇摆的律动,这种“有内在”的膝关节有节律和有弹性的颤动始终贯穿舞蹈,使舞姿更灵动,动作更富有风格特征,也使维吾尔族舞蹈抒情中充满律动,欢快中不失风格和稳重高贵的形象,从而形成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舞蹈审美特征。

在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法教程》中,没有把“颤动律训练”单独列为教学单元,但在第一章“维吾尔族舞蹈概述”中所提及:“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膝部连续性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连续性微颤多见于平稳节奏表演,刀郎舞第一组且克特曼中此动律尤为明显。”②塔来提·吐尔地.维吾尔族舞蹈教学法教程[ISRC],新疆教育出版社,2012.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美哈阿依老师编写的《维吾尔族舞蹈》女班教材中,在韵律与训练的章节中一直反复强调维吾尔族民间舞的“颤”的特点为“重拍微颤,弱拍强颤”。

(二)藏族舞蹈中的“颤膝”

笔者认为,藏族舞蹈中的“颤膝”如同“呼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像“提、沉”两个元素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是贯穿这一舞种始终的元素。笔者曾向中央民族大学丛帅帅副教授请教《藏族民间舞教程——女班教材》中的颤膝与民间颤膝的区别,她描述了她对颤的理解:“当小孩还无法完全站立,膝盖还处于无法完全伸直的情况,她的本能就是咿咿呀呀,配合身体的颤动。”在这里也可理解为“颤膝像是最本能的动律,也是生命中的第一个律动”。西南民族大学格林郎杰老师聊起颤膝的感觉时,有一句非常浪漫和具有画面感的形容:“就像是脚踩在夏天的草原或冬天的雪地上”。

从客观原因分析颤膝动律在藏族民间舞中的形成,笔者总结有以下2个主要原因:(1)藏民族大多生活在高海拔的地带,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为了御寒,人们通过剁脚和颤动,保持身体的热量与能量,而颤膝从这种生活中的本能律动成为了舞蹈中的律动,在藏族的民族民间舞中传递了喜悦和能量。(2)在不平坦的路上,膝盖的松弛更符合劳动中的人体运动规律。据笔者观察,多数藏族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把膝盖完全伸直的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可反复强调:“藏族舞蹈的膝盖没有完全伸直的时候”,这一点就像芭蕾要求的开、绷、直立一样,贯穿于藏族舞蹈的始终。笔者曾在抖音上看过一个美国芭蕾舞团的舞者们跳藏族舞蹈组合《库玛拉》的短视频,动作节奏都对,但是“味儿”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顶级的芭蕾舞者们在长期开绷直立的训练下,形成已固的身体语言,因而在“颤膝”的处理上太刻意和僵化。颤膝应该像膝盖的呼吸,就像生活中我们不会刻意地“呼”刻意地“吸”,甘孜藏族自治州歌舞团藏族舞蹈编导贺富生曾跟笔者分享了一个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非常生动的有关的形容,“如果颤膝能发出声音,那应该是平均节奏的:‘噗噗噗噗噗噗’,短而快;相反,‘屈伸’便是长长的连贯的呼气、和吸气。”

1.“甘孜踢踏”中的“碎颤”

藏族舞蹈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最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就在于下肢动作极为丰富,尤为重要的是膝关节的运用,带动步伐生成一系列动作。“甘孜踢踏”无论是踏步,还是手臂方面,相比“堆谐”,上身动作多而大,舞者挥动着轻灵多彩的长衣袖,踏着变化繁复的舞步,慢节奏时,给人一种舒展轻松的感觉;快节奏时,协调而明快,奔放粗犷。舞步令人眼花缭乱,姿态却舞出了康巴人的阳光、活力、极富有感染力的舞蹈性格。甘孜踢踏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脚和腰部需挂上一串响铃,以增添音效色彩。甘孜踢踏欢快豪爽、节奏鲜明,踏点缓急有韵,干净利落,它的主要动作是脚掌与脚跟的交替踏地、搓地,同时,上肢配合舒展大方的动作。甘孜踢踏分为有伴奏踢踏、无伴奏踢踏、有声踢踏、无声踢踏,它是从僧侣的舞蹈形式逐步转变成民间的成人踢踏,进而还出现了少儿踢踏、女子踢踏等。曾有人这样评价:“倘若爱尔兰踢踏、西藏踢踏踢出了风格,那么甘孜的踢踏就舞出了它的风采。”甘孜踢踏主要在膝关节发力的引领下形成多种多样变换不一的步伐,有时小而琐碎,有时大而有力,有时绵绵不断,有时深沉雄壮,在藏族舞蹈的踢踏舞中,膝关节的屈伸颤动所展现出的就是一种碎颤的风格。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伐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丰富节奏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所以,甘孜踢舞中“颤膝”动律贯穿始终,上身松弛随动略微前倾,配以膝关节连续不断有弹性的“碎颤”。其特点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抬起,强拍时脚掌踩下,脚步灵活,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节奏感强,这也就形成了膝关节屈伸颤动的幅度小、频率快,从而展现出一种碎小而有力的颤动,需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律动感才能掌握好。

2.“巴塘弦子”中的柔颤、双颤

弦子,又称“谐” “叶” “巴叶”,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性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舞蹈特色,在弦子舞中膝关节似橡皮筋充满撑韧的发力展现出柔美的颤动。巴塘有“高原小江南”之称,女性服装和头饰中有鲜嫩的玫粉色作为点缀,而该地区的弦子步伐都偏慢速,舞姿幅度都较为柔美,所以膝关节的屈伸颤动就必须犹如一根橡皮筋一样充满着拉伸的撑韧感,在保持松弛状态下,直和曲的节奏要平均,从而体现出柔美的颤动。在“靠步让腰、手不过眉”的基本舞姿中保持“拖步双颤”,整体舞姿需保持一定的流畅度,有“悠然温婉”“舒展自如”的美感。整体来讲就是“女性膝部的颤膝运用使弦子的舞步显得更加圆满和优美,达到肢体抒情的效果,男性膝部的颤膝则使舞步充满力量、沉稳。”①洛松达瓦(已故,男,巴塘弦子传承人)。

如果说“颤膝”动作在快速灵活的踢踏舞中是一种碎颤,那么在缓慢、柔韧的弦子舞中便是一种柔颤。藏族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舞蹈节奏中速偏慢,风格舒畅,婀娜多姿、柔美动人。掌握“颤膝”中膝盖的韧性、松弛以及舞蹈的节奏感和律动,是掌握藏族民间舞的第一要领,也是掌握藏族舞蹈内在气质和风格特征的首先条件。民间有“无颤不成弦”的说法,在藏族舞蹈的弦子中有柔颤、强颤。在课堂中颤膝多为强调重拍在下,而在民间的锅庄、踢踏、弦子中亦有重拍在上的,因此在民间舞课堂授课中不可绝对强调藏族民间舞的颤膝的重拍只在上或者在下。

三、结语

民族民间舞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因此需要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教师更好地梳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共性及差异性,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记忆、人文情怀及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运用在身体力行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在教学与创作中不断地扎根于民间文化和民族沃土,不断地进行传承与创造,不断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艺术审美。

猜你喜欢

弦子动律民间舞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评《Smoke》
阿莲
马驹的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