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产生的原因

2023-09-18李剑波李溆原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篆汉隶小篆

李剑波,李溆原

(1.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普渡大学工程学院,印第安纳州 西拉法叶 47906)

一、隶书的形成

《辞海》对隶书的解释是:“隶书,汉字字体的一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字体方正,笔画方折,产生于秦,流行于汉魏。 ”还有许多书籍和文章对隶书有过阐述。 一般认为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秦以前文字没有分类, 秦以后字体始有专门的名称。《说文·叙》云:“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隶书不是创造文字,而是文字的演变。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很多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王次仲所创,一种说法是程邈所创。 启功先生在《关于古代字体的一些问题》 中说:“文字或字体是约定俗成的,一人创造一种字的说法自是不合情理,但一人编一种字书或创始一种风格、流派,则是可能的。 ”“一种字体不会是一个朝代突然能创造的……它们必然有前代的基础,至多是有所加工整理罢了。 ”[1]从考古出土的竹简发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隶书的萌芽。 晋代卫恒的《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因此,隶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隶变”过程,顺应了人们要求文字书写方便简捷的历史趋势。 隶书起初是一种民间俗体,一直到秦代才得以规范整理系统化。

我们通常认为文字历史的排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说文·叙》云:“(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一般认为甲骨文、金文属大篆,秦篆为小篆。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简化产生的字体,化圆转为方折,笔画改曲为直,结构扁平、工整、精巧,提高了书写效率,是对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是汉字演变史上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而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 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与篆相同。 八成“雅体”,二成“俗体”。吴伯陶先生说:“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 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2]

(一)秦隶

《四体书势》说:“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定乃隶字也。”郭沫若先生说:“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 ”既然小篆和隶书同时产生,同为秦代的官方文字,秦隶的形成应该是破大篆,而非破小篆,因此,秦隶或许比小篆更早。

甲骨文因为是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笔画多方折,直线较多,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金文由于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比甲骨文转折处多少有些圆浑,首尾出锋,已有明显的波磔。但总体上说,大篆的直笔方折还是较多的,这和隶书追求的简约、化圆为方更接近。 也就是说,大篆的俗体写法更接近隶书,大篆才是隶书产生的最直接的土壤。

(二)汉隶

隶书发展到汉代达到了顶峰, 汉代也是隶书最为盛行的时期,因此隶书也常被称为汉隶。《说文·叙》说:“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这说明自秦以后甲骨文和金文几乎见不到了, 而最为流行的就只剩下小篆和秦隶。 按照吴伯陶先生破篆的说法,汉隶应该破的是小篆。我们从大篆和小篆的字体上可以看出, 其实小篆把古文字整改得更加繁杂化了。 原本直的笔画变弯曲了, 原本短的笔画变长了。 因此,小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汉隶和秦隶的区别,也决定了汉隶有更多的波磔起伏。

二、“蚕头燕尾”的产生

人们从使用隶书开始,到改变它、传承它、研究它、赞美它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这期间许多专家学者对隶书有过独到的论述。但为什么隶书会出现“蚕头燕尾”,史料缺乏记载。 有的说是为了追求华丽美观,有的说是因为书写工具的变化,有的说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纵观文字的发展历史,文字的演变都顺应着一种趋势,然后再到约定俗成。“蚕头燕尾”不是突然间出现并约定俗成的,它先显现了一种趋势,被大家发现而顺应。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都是依据山川鸟兽的形状创造出来的。“蚕头燕尾”的说法最早出自宋赵佶的《宣和画谱·颜真卿》:“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 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 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这是宋代书家对唐代书家的评语, 说明当初的隶书并不知道写字起笔就要像个蚕头,收尾就要像个燕尾,它只是一种书写方式,一种表现符号。

(一)关于“蚕头”

(二)关于“燕尾”

(三)关于“左兜右裹”

左兜右裹指的是隶书的撇捺, 在秦简中这些笔画不明显,在汉简中这些笔画已经很明显,这是大篆和小篆的差异造成的。“文”字大篆的写法是“”,小篆的写法是“”。 “木”字大篆的写法是“”,小篆的写法是“”。 在大篆中本来较直的两个笔画,在小篆中变成了两个曲线弧“”。 要把弧写直并出锋,如同把一根弯曲的铁丝从上往下捋, 必然会产生波脚“”。 弧线拉直也有一个过程,如“”所示。 “”由篆书笔画演变为隶书笔画的过程是:弧形起笔处是“”形,把弧形逐渐往前延伸,弧到笔画的中间部分是“”形,弧到笔画的末尾收笔处则是“”形,这就自然形成了隶书的“左兜右裹”。按目前人们的书写习惯, 只要意识中有把弧写直的理念,同时行笔中往外往上挑,也一样会出现这种效果。

三、“一波三折”

隶书的形成是破篆的结果。 篆书中的横画并不多,隶书中除了沿用篆书中的横画,另一些横画都是从篆书中的曲画演变而成的。 如“”本身就是三笔三折,用一笔写完三折,还会留下三折的痕迹。 再如“”本身也是三折,写成一横也会留下原来的痕迹。在现代的楷书中,虽然横画见不到一波三折的书写方法,但“捺”画中还明显保留着隶书一波三折的痕迹。

破篆的结果,笔法的使然,决定了隶书的一波三折。 同时,建筑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建筑曾是人们的象形对象, 上古社会的建筑技术相对落后, 所以那个时期的象形文字也就显得简单而朴拙,如“高”字,甲骨文写作“”,像高耸的建筑物形状。春秋战国时期飞檐斗拱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们思维的进步。有的文字专家认为,一字如同一座建筑,椽柱栋梁与间架结构兼备。从审美哲学的关联性评判各类艺术审美的内在规律, 建筑和书法艺术之间存在着审美共同性。

四、“燕无双飞,蚕不二设”

隶书破篆而生的根本就是为了书写方便, 所以起初的隶书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约束。竹简上,一个字有几个蚕头燕尾,也不是笔笔都藏锋,而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出土的竹简,字体五花八门,并没有统一的固定写法。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逐渐融入了自己的审美观点,规范了字的结构、书写方法,才使隶书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民间流传有 “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鳌。 燕无双飞,蚕不二设。 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它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书写要求,是人们长期书写实践的总结。 就像“燕无双飞,蚕不二设”的约定一样,我们分析蚕头燕尾形成的笔画,只是寻找有代表性特殊笔画的规律, 并不是一个字中每一个笔画都能解释蚕头燕尾形成的原因。 关于蚕头燕尾最终体现在一个字中的哪一笔画, 这都是后期约定俗成的事情。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 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同时普遍性又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燕无双飞,蚕不二设”,标志着隶书字体的成熟,它既是隶书的法则,也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取舍平衡。

猜你喜欢

大篆汉隶小篆
宋伯军小篆作品
书法(大篆)
篆书、隶书赏析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小篆的笔顺特点
汉碑档案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试论小篆产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