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1939—1941)
2023-09-18王昕慧张家菖
王昕慧,张家菖
(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前言
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抗战时期,《中国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舆论工具,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 便致力于开展青年思想启蒙工作。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 1927年10月,《中国青年》被迫停刊。 1939年4月,《中国青年》在延安复刊。复刊后的《中国青年》作为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机关刊物, 在1939—1941年期间登载了大量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文章, 在指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教育引导青年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对青年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 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理解, 在抗战时期,《中国青年》登载了为数众多的演讲稿、通讯报道、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1]。 目前,以青年期刊为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章还比较少。 《中国青年》作为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批判投降妥协言论、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动员广大青年参加抗战的重要工具,曾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青年》 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梳理,并对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
二、《中国青年》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举措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而《中国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具, 肩负着向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
为了向青年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中国青年》登载了《五四运动的二十年》《唯物史观》《什么是无产阶级意识》《关于阶级问题的认识》《政治是什么》《研究哲学的基本认识——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就是辩证法》《原始共产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等文章,向青年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文章《五四运动的二十年》。毛泽东指出:“全国青年与文化人员负有大的责任,我希望他们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 把自己的工作与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民众中去,变为民众的宣传者与组织者。 ”[2]
《中国青年》 号召广大青年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 在《中国青年》的教育引导下,许多青年人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以《中国青年》为媒介,向青年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青年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在抗战时期,《中国青年》 登载文章宣传建立青年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并号召广大青年与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作斗争,相关文章主要有《青年统一战线是现阶段青年运动的基本方针》《中国青年与当前局势》等。
刘光在 《青年统一战线是现阶段青年运动的基本方针》一文中介绍了青年统一战线的发展特点。刘光称,“自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廿日, 中国共产青年团号召全国青年和青年团体实行大联合以来, 尤其是从‘七七’抗战到今天,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中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发展,带着比较长期的、复杂的和不平衡的性质”。 他提出,“在中国民族危急存亡的今日,一切共产主义的青年, 都应当是最坚决最彻底的保卫祖国的战士与先锋”。他在文章中呼吁:“一切爱国的青年同胞和青年组织大家在抗日救国的战旗之下联合起来! ”[3]
(三)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学习观念
在抗战时期,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要想战胜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 除了需要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之外, 还需要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 《中国青年》登载了《我们现在怎么做学生》《论青年的学习》《陕西青年绝大多数失学》《关于新教育的二三事》《关于大后方的大学教育》《国立师范学院的教育和学生》《文化课教学的经验》《论青年与文化》《怎么读书》等文章,鼓励青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能力。
李亮公在《关于大后方的大学教育》一文中对抗战时期大后方落后的大学教育进行了批评,并提出,“必须要恢复六艺教育的精神”[4]。 冯文彬在《论青年的学习》一文中提出,抗战时期青年应该加强学习,“第一, 要学习抗战的军事知识”,“第二, 要学习政治”,“第三,要学习文化”,“第四,要学习技术”[5]。 丁浩川在《我们现在怎么做学生》一文中指出,一些人对学习目的的认识不正确, 他们或是 “为求学而求学”,或是“为建国而求学”,或是“为个人的生活而求学”。 丁浩提出,广大青年应当“为抗战而求学”[6]。
《中国青年》还登载社论,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中国青年》登载了《学习具体知识》《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几个严重问题》等社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对不重视学习的思想进行了批评。
抗战时期,《中国青年》 登载文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努力学习, 告诫他们务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务必虚心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中国青年》告诫广大青年,只有不断以科学知识充实自己, 才能实现从认识环境到改造坏境的飞跃,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青年。
(四)告诫青年警惕敌人的欺骗宣传
自抗战爆发之后, 中国就存在着抗战和投降两种不同的声音。 以汪精卫为首的一些人在社会上散播投降妥协言论, 致使一些青年在面对复杂形势时对抗战的前途缺乏信心。面对这一情况,《中国青年》通过登载 《严重注意投降妥协的言论》《坚决反对汪逆卖国密谋》《反汪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文章,揭露敌人的阴谋,教育青年提高思想水平,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
乔木在《严重注意投降妥协的言论》一文中对投降妥协的言论进行了批判。 乔木提出, 广汉撤退之后,中国投降妥协分子的气焰乘机重新高涨,这成为目前时局中的主要危险。 投降妥协分子口口声声说着抗战, 他们的目的却是制造一种投降妥协的舆论基础,以麻痹广大人民。 乔木将投降妥协分子的“把戏”归纳为三类,逐一进行了批判。 对于投降妥协分子模糊抗战目标的做法,乔木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指出,一些人“模糊抗战的真正目标,偷偷摸摸的取消收复九一八以后的一切失地的明确口号, 而代以‘牺牲到底’,‘力量用完’,‘国际条约生效’,‘英美干涉实现’和‘中国门户开放’等等暧昧的词句和羞辱的条件”[7]。
光悌在《坚决反对汪逆卖国密谋》一文中指出,汪精卫和日寇在上海签订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是“亡国的卖身契”,“他(指汪精卫,下同——笔者)要断送中华民族的生存,他要埋葬中国青年的幸福,他的确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民族败类”。 光悌呼吁,广大青年“一定要坚持持久的抗战”,“全国上下一定要亲密的团结起来”。他鼓励广大青年:“抗战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华民族,而不属于日寇与汉奸……中华民族的命运是完全掌握在伟大的中国人民和革命青年的手中的。 ”[8]
《中国青年》通过登载文章向青年揭露投降妥协分子的阴谋,指出投降妥协分子欺骗宣传的危害,鼓励广大青年坚持抗战,坚持团结,挽救民族危亡。
(五)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为了促进广大青年健康成长,《中国青年》登载了《克服危害青年的逆流》《后方青年的苦闷及其出路》《论两性问题》《论生活习惯》《论革命青年的修养》《恋爱与结婚》《从烦恼到快乐》等文章。另外,《中国青年》还设置了“信箱”和“问题与答复”等互动栏目,回答青年提出的各种问题。
刘光在《克服危害青年的逆流》一文中痛斥了敌人以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和控制青年的行为。刘光提到,一些人认为青年是“被动的”“幼稚的”的,以为凭借着武力、金钱美女、造谣谩骂就可以制服青年,取得对青年的领导权。刘光指出,这绝对不是光明磊落的政治, 也不是领导青年的正确办法,“这只能在精神上毁灭青年, 只会损害青年纯正果敢的志向和革命的气节”。 刘光还提到,一些人害怕青年进步,“不愿意青年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组织性, 对于青年思想上发展,更采取仇视的态度”。 刘光一针见血地指出,“惧怕青年向上的发展,制止青年的努力奋发,是违背历史,是违反现实的罪恶行为”。在文章最后,刘光热情地指出:“全中国的青年同志们, 要加倍的提高民族的警觉性,革命的警惕性,各党各派的青年要加倍的向前进步, 反对投降, 反对分裂, 反对倒退……同心协力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战! 为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战! ”[9]
冯文彬在《论两性问题》一文中对青年关心的两性问题进行了阐述。冯文彬提出,“第一,两性关系应该是自由的, 真实的, 否则就会造成痛苦和悲剧”,“第二,两性关系应该是健康的”,“第三,两性关系应该是慎重的,恰当的”,“第四,两性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敬,爱护,体贴,帮助”,“第五,两性关系应该是体面(原文献不清晰,此二字存疑——笔者)的”[10]。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登载文章指出,任何“停滞”“保守”和“倒退”都是错误的,青年应当努力奋发,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战斗。《中国青年》通过登载文章丰富了青年的精神世界, 使青年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结语
1939—1941年,《中国青年》以登载演讲稿、通讯报道、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的方式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关心和对青年问题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以《中国青年》为媒介,向广大青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鼓励青年努力学习,积极生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斗不止。 研究抗战时期《中国青年》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 既可以丰富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也可以找到开展青年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