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3-09-17钱娟
钱娟
摘 要:作為基础学科,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明晰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整合语文教学资源,通过环境营造、活动设计、课堂渗透、课程打造及综合实践,创设真实的育人情境,发挥中学语文的学科育人价值。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科育人;教学形式
一、中学语文学科育人现状
(一)以空洞教学为主,缺少活力
由于时代发展太快,很多语文教师还未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一方面,部分教师依然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缺少符合青少年青春活力的内容。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育人方向上简单粗暴,试图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这导致学生不愿意听,也不愿意学,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与教师产生了矛盾,育人效果堪忧。
(二)以刻板形式为主,缺少灵动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这是传统语文教师的标配,但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开阔了眼界,这也促使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形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语文教师也只是在标配的基础上加了课件,以示自己与时俱进。这显然没有完全跟上时代节奏,其刻板的教学形式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教师教授的知识,还是其育人的情感,都不能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最终也难以产生教育成效。
(二)以僵化手段为主,缺少撬点
当下的教学讲究情境,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把知识硬塞给学生。现在的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更加丰富,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教学思路,创设各种学习情境,给学生设定某种身份,代入某种场合,让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创设情境既烦琐,又不能立刻见成效,便以简单、僵化的手段开展单一枯燥的教学活动,这样就难以撬动课堂教学的活力。
二、中学语文学科育人路径
(一)言传身教:教师人格育人
接受过师范院校专业教育的人都知道“师范”二字的含义,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科育人,究其根本还是以教师之人格渐染学生之人格。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构成了教育要素,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最深刻的力量。学科教师,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师,必须以自身言行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学生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世界里,体验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之美,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妙。
(二)课堂渗透:学科知识育人
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学科知识,但传授学科知识并不是学科教学的全部任务,教师还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观照育人。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不能只是“授业解惑”和“照本宣科”,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追问与引思,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价值、审美等方面。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建构成多维的学科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水平。
(三)综合实践:学科活动育人
学科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研究探索的是广义范围,即凡是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学科活动,其中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设计既要包括语文学习设计,又要包括语文学科育人的设计,应成为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例如,南通市海门区四甲中学提倡寒暑假的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活动有机融合,以此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场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长、完善人格。
(四)多维展示:学科技能育人
学科技能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形成的,能够学会迁移和学以致用的学科专业技能。语文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设计多维的展示活动,从实践中感受、体验,做到实践技能育人。例如,在朗诵中陶冶情操,在写作中涵养性情,在倾听中培育品质等,这些学科技能都是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关键。
(五)环境创设:学科优势育人
环境育人是指在具体创设的环境中渐染学生,逐渐让学生形成某种气质和性格。中学语文学科育人存在先天的优势,一是汉语言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二是终身学习离不开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学会创设各种学习环境,如创设图书角、搭建读书场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让学生能够在良好、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索及梳理整合能力。
(六)课程设计:科学体系育人
语文学习不是一项单一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教材内容,还要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辅助课程,如演讲课程、话剧课程、小记者课程等。这使得课程不再扁平,而是综合立体的,这些综合课程体系既能够让学生把课程之间的环节打通,又有助于语文教师在学科体系中逐渐育人,将学生培养为擅表达、有思想、能创新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三、中学语文学科育人方法
(一)以课前演讲来培育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教师要抓住课前的五分钟演讲,一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语文教师设计一系列的课前演讲主题,并且提前公布主题,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演讲的主题。其次,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最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获得感和成就感。为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语文教师在主题设计时,要注意顺势而为、阶梯性地引导,如“特别的自己”“相信自己”“成功如我”等,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先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然后再相信自己的特别之处,最后展现自己的特别之处,并告诉大家自己的特别之处是成功的基石。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前演讲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的演讲技巧,例如引导学生在“演”的方面注意自己的着装、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讲”的方面注意句子的停顿、朗读的抑扬顿挫、声音的感染力等。教师让学生充分掌握演讲的技巧,提升了学生的演讲能力,激发了学生演说的激情,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二)以海报设计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海报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其中包含语言表达、艺术审美、创新能力等。语文教师经常会组织一些观影活动,在观影之后,通常会选择以读后感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观影效果,这样的形式不仅老套、生硬,还让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因此反感观影。因此语文教师应设计精致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获得个体独特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开设“红色经典影院”,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也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观看《长津湖》《高山上的花环》《战狼》等电影。一方面,从内容上看,这些都是红色经典,又涉及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现代战争(虚拟)三个时期,能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之情。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看,这些电影包含了经典老片和现代巨作,能引发学生对审美的思考。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红色电影,并为其设计海报,从而积蓄爱国力量,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以班报编辑来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
班报是班级资讯的集中地,是班级宣传的主阵地,是班风凝聚的精神高地。第一,语文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编辑班报的能力。在学生编辑班报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版面设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第二,编辑班报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担当力。一般情况下,教师应先架构班报成员,如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新闻采集记者等。教师要培养主编、副主编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要培养责任编辑的责任心;要培养文字编辑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培养美术编辑的审美能力;要培养新闻采集记者的新闻捕捉能力,让班报编辑部成员各司其职,协调发展。第三,教师要着重培养所有人的责任感和担当力,让他们懂得肩上担负的责任,以及为班级服务的使命。语文教师要凭借语文学科优势,抓住这个良好契机,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四)以中秋诗会来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秋诗会,顾名思义,就是中秋晚上师生共同举行有关诗歌的集会。语文教师可以组织诗歌诵读、诗歌创作和诗歌赏鉴等活动。一般情况下,中学都会组织这样的活动,而负责组织这项活动的基本都是语文学科组。语文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中秋诗会办成极具特色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一是让学生参与中秋诗会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领导能力;二是要让学生在设计中选择不同时代、不同体例、不同风格的作品,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北朝民歌《敕勒歌》等作品来了解我国草原壮丽辽阔的风光与物产的丰饶;选择《望庐山瀑布》等作品来了解我国江山如画的美好;选择《从军行》等作品来了解我国古代将士抗击敌寇的决心与毅力;选择《插秧歌》等作品来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质朴等。在这些诗歌的选择过程中,中学生可了解我国文化的美好,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以节气课程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要研发、开设自己的校本课程,但是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很难深入人心。其实校本课程开发也不必太过于学术化,不接地气的校本课程反而容易让学生心里生厌、望而却步。语文教师要基于现实生活去开设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二十四节气新编”。这个课程一是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节气的由来,感悟先人的智慧;二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意写作的能力,引领学生走近、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中学语文学科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语文教育不仅承担了母语的传承与发展,还承担了民族精神的赓续和播撒。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出学科特点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通过课堂教學、综合实践、文化熏染,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其次,中学语文教学要懂得中学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要组织各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使学生逐渐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期待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人生较为迷茫,并且可能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开始对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不断地思索、展望,经常出现烦恼、焦虑等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会利用语文课堂和语文综合活动,走近学生的心灵,帮助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让学生懂得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健全人格、启迪智慧、涵养性情、提升审美的过程,以及能够不断拓宽视野、培育精神、提升气质,最终使学生的精神变得丰盈起来。
总之,教育的本质不仅是教会学生获得生存的技能,还要让学生向善崇美,从容生活。作为汉语言教学的语文学科,更应该关注中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以文化传统、华夏基因,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使命应该是善于挖掘学科育人的意义与价值,以中华文化的端庄、厚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徜徉在文化传承中,获得文化自信,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张秋荣. 聚焦学科育人,提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育人策略与途径的实践研究[J]. 天津教育,2022(10):58.
[2]赵岩. 文以载道,教文育人——对语文学科育人的一点想法[J]. 中国教师,2021(12):64-65.
[3]徐倩. 嘉定:探索语文学科育人的新路径[J]. 上海教育,2021(33):42-43.
[4]彭苏华. 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开发与转化的路径探析——以“疫情中的生命追问”语文主题活动课程为例[J]. 江苏教育研究,2021(01):33-37.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