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2023-09-17李金灵

名家名作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李金灵

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念、伦理风俗、民族精神等的总和,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当前,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一、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底里巩固和丰盈这种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曹植的豪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决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义无反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余光中的悲伤……屈原抱石投江,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马本斋抗日……无数仁人志士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用自己的民族气节书写着不朽的篇章。由此形成团结、爱国、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华夏子孙的血液中流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增强着民族凝聚力。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国防、科技、经济等硬实力,还需要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2],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能使中华文化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普遍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然而,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3]。重视对人的道德教化和规范,能够扭转过于个人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引导个人追求理想人格和自我完善。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支撑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与不良的社会风尚相伴随的是个人的精神危机。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彼此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冷漠,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人人好似一座孤岛,漂浮在社会。加之工作的繁重、生活的压力,心灵寻找不到支撑,得不到安顿,无意义感、空虚感、倦怠感主导着很多成年人的身心。这不仅仅是我国所面临的问题,还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人的心灵危机,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消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在江西宜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郁郁不得志,每日醉酒欢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维于夹缝中生存,半隐在蓝田辋川别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生不是被贬就是走在被贬路上的苏轼,晚年低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些在困境中的先人,以自己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解脱和自由,为后人提供了模范和借鉴。学习他们,便可以在纷纷扰扰的人世间喘息片刻。而展子虔、李思训、董源、范宽等人的山水画,则让人寄情山水,从山水中获得慰藉,而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纵观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从战乱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统一华夏,从两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从隋唐时期到宋元时期,从明清时期到中华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传统文化就像是一根线,串联着华夏民族魂,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

然而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重要的传统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都遭到了破坏,如圆明园、炎帝陵、浙江会稽的大禹庙、“书圣”王羲之的陵墓、南昌西山万寿宫、嘉兴三塔等,导致物质方面的传统文化溯源断层。第二,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很多优良的技艺,如戏曲、传统民族乐器、泥塑、木雕等,每一门技艺都体现着民族精神,烙着民族的印记。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被动或主动地将之舍弃,多数技艺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第三,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第四,传统文化和娱乐混淆,变成快餐文化。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虽被提及,却逃不了被消解的命运,毫无精神内蕴,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古人对事物的探知智慧、对情感描述的特有思维、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态度,是华夏儿女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必须传承起来。

二、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对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

传统物质文化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物质文化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传统物质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毁损。对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修复损坏的历史遗迹,保护还未损坏的以及无法修复的历史遗迹;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还原历史建筑和文物的真实面貌,考证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确保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层,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有史可鉴”。

(二)加强对传统手工艺人、曲艺人的扶持

目前,诸多传统手工艺、曲艺前景堪忧,有的甚至濒临失传。为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它们的挖掘和保护,将更多有文化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和曲艺纳入政府扶持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努力寻找传统手工艺、曲艺的传承人,收集整理传统手工艺、曲艺的相关资料和作品,形成传统手工艺、曲艺传承发展的人员、物质和文化基础。积极为传统手工艺人、曲艺人开拓市场创造条件,引导传统手工艺品、曲艺作品在创作思路、宣传推介、市场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升传统手工艺人、曲艺人的待遇,使其专心于传统手工艺、曲艺的传承和传播。

(三)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例如,社区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电视开辟专门栏目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媒体中融入传统文化;造型艺术、文学作品、影视剧中融入传统文化。如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它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养分和伟大智慧,不断从中华文化宝藏中挖掘与当代文化话语体系、新时代价值精神相适应的题材资源,进而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精品节目,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5]。类似的案例还有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的《经典咏流传》文化音乐节目,该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在注重节目时代表达的同时,也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而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则是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它让北宋生活再现在当代人面前。

(四)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当今信息技术发达,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通过建设数字展览馆、举办虚拟展览会,将传统文化遗产以全新的形式、面貌进行展示,让观众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可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从而让传统文化传承由单一向多元过渡。例如,博物馆可以通过多媒体、VR技术直接向参观者讲述文物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物制作的方式方法;可以将陶瓷制作艺术和工艺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艺术的价值、意义和影响;央视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通过舞台还原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将传统文化直观地呈现出来。

(五)学校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

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根本就是要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宏观理念到细节把控,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认同、接受传统文化,从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如在体育课中教授武术、太极、抖空竹、划龙舟、射箭、五禽戏等传统运动项目。在语文课中,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的优美结构及其意思;让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鉴赏古典文学。在美育课中,引领学生欣赏传统戏曲、音乐、美术作品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园抓起,分学段有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在职业院校中,还可挖掘专业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学习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走近传统文化。

(六)文化产业中整合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整合传统文化元素,以城市文化代表为重心,充分挖掘城市历史名胜古迹中的文化内涵,全面展示城市名胜古迹的魅力,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文化产业中。具体方式有以下四种:(1)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打造出富有特色文化记号的城市文化产业旅游景观,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走近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2)加大城市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引入文化产业的龙头代表企业,加快城市文化产业企业的孵化,最大限度地将城市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融合,形成合力效益;(3)支持城市当地中小微型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在全城、全区良性发展;(4)将现有的文化创意旅游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街区或文化产业结合体。总而言之,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要整合传统文化元素,将自然文化元素和人文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发挥出最大的合力,在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快发展、精发展的基础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民族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儿女的情操,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为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华夏子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其不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