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耕读文化,培育时代新人
2023-09-16陈昭羽刘嘉敏夏孝瑄
陈昭羽 刘嘉敏 夏孝瑄
【摘要】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灵魂。它是千百年来农耕社会下传统家庭的文化支柱,对于宗族与村落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内在价值。新时代赋予传统耕读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从张谷英家训中的耕读文化出发,对张谷英耕读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系统探讨,揭示其对于当代社会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谷英;家训族戒;耕读文化;时代新人;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2-0092-05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2YJC710055)、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8YBQ061)、湖南省成果评审委项目(XSP20YBC047)、岳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22Z20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0543008)、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互联网+文化助推张谷英乡村振兴”(20213156)、“中国母亲节文化传承与天岳幕阜山文旅创意开发研究”(14200610178)等的支持。
古语有云:“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耕读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即一边耕作,一边读书。现存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张谷英村堪称“耕读传家”的典范,其“耕读”家训占据了其家训体系中的核心位置。本文将通过对“耕读”观念的历史溯源,探索张谷英村“耕读”家训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对于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
一、张谷英家训中的耕读精神
耕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的提出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到了宋代,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入仕,考试制度更为公平,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百姓奋发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更为强烈,并付诸行动:晴耕雨读,日耕夜读。北宋中期的孔延之就是一个耕读成功的例子,曾巩在其墓志铭上写道:“幼孤,自感厉,昼耕读书陇上,夜燃松明继之,学艺大成。乡举进士第一,授钦州军事推官。”耕作使宋朝百姓有了生存的能力,读书使他们有了入仕的机会,自此,“耕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作为一种家训文化慢慢流传下来。
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形成家庭本位的重要条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河谷平原中形成的,这种半封闭的自然环境更有利于“耕读”家训的发展。土地把不同家族分割开来,人们不需要以物易物,凭借耕作就能实现自给自足,这样的区域特点也有利于形成不受打扰的读书环境。在古代耕读文化以亦耕亦读的模式深受广大家族推崇,它不仅符合了小农经济下生存的需要,更是满足了下层社会人群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重要内容。
張谷英家训就是湖南地区耕读家训文化的其中代表。张谷英村文化内涵丰富,在其家训、建筑、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独特内蕴,其中家训文化不仅是当地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当地文化的精神内核。其内容有16条家训“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勤职业,循本份,崇廉洁,慎言语,尚节俭,存忍让,恤贫寡,供赋役”和5条族戒“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总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孝当先,二是和为贵,三是勤耕读,四是崇廉洁。而中央纪委检察部网站以“耕读继世,孝友传家”八个大字来评价张谷英家训文化,由此可见,张谷英家训文化中的耕读精神是其他三个方面家训文化得以流传,在600年中得以延续的基本途径,其在张谷英家训文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明理为基础。读书是“耕读”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正是张谷英当地恪守的名言,读书隆礼是张谷英村厚实灵魂的追求,也成为这个庞大家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而此处读书的目的并非求得金玉富,而是期望子孙希,即是希望子孙明白道理,守住正心,遵守秩序。是以“明理”便成为张谷英耕读精神的基础。这一精神内涵也体现在张谷英“睦族姓”“存心地”“慎言语”“恤贫寡”等家训中。与家族和睦,对待他人心存善良,与他人交往时谨慎言语,体恤贫困孤寡,这些都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所需具备的品质,也都是“明理”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正是在这种以读书为途径,以明理为基础的耕读精神的影响下,张谷英族人个个勤学苦思,好学乐读,张谷英村的文化才得以传承至今,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第二,以实践为中心。“耕”,从耒、从井,“耒”是农具,而“井”则是田地;“读,诵书也,从言卖声”,本义为诵读诗书经文,后引申为阅读、学习之义。张谷英村“耕读”讲求亦耕亦读,在“耕”中“读”,在“耕”中“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从思想层面上教导人们明理正心,更强调在行为上面积极实践。这一点在张谷英“修行检”“勤职业”等家训中皆有体现,“修行检”即修整自己的行为,“勤职业”即在自己的职业上勤勉敬业。这两则家训都需要人们脚踏实地去实践,这是耕读中实践精神的最直接表现。不仅如此,张谷英其他家训中也蕴含着这种精神。于张谷英族人而言,家训是一种精神标杆,但如未付诸实践,任何标杆皆为空谈。故张谷英家训得以延续的核心是族人将家训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主动奉行这种以实践为中心的耕读精神。
而张谷英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以“明理”为基础,以“实践”为中心的耕读精神,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友善”和“敬业”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张谷英家训文化中的耕读精神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二、张谷英“耕读”文化
对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意义
“时代新人”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是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这一定义,不难看出时代新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善于勤学好思、具备过硬本领、勇于担当奉献、乐于励志奋斗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是将时代新人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紧密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容能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文化养分和实践指导。因此,要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阐发,尤其是在“耕读”方面的继承和发扬。
张谷英家训文化中的“耕读”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随着现实诉求的变化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仅是指耕种与勤读,而且是指一种吃苦耐劳、积极实践,勤学苦思、好学乐读的价值理念,对培育当代急需的时代新人极具借鉴意义,启示了时代新人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就现实情况而言,广大学生群体在“耕读”方面的践行有所欠缺。在劳动实践方面,广大学生往往“行之维艰”,实践能力并不理想。从社会发展来看,物质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工智能的劳动替代,减轻了人们的劳动负担,年轻人存在一定的劳动懈怠;从学校教育来看,教育模式大体上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尽管素质教育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基础措施不够完善、实施方案不够科学,劳动教育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从家庭教育来看,大多数父母缺乏劳动教育的认知,未能让孩子从小培养实践意识,不利于全面发展。在“读”方面,情势也不容乐观。在网络文学的席卷下,快节奏生活所衍生的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过去“晴耕雨读”的阅读热情不复存在,传统经典阅读的形势严峻。若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必须打破这一僵局,充分发挥“耕读”文化对育人过程的作用。
(一)“耕读”文化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南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个人要立足社会必须实现全面发展,做到知行合一,既不能缺乏知识素养,也不能脱离劳动实践。在现行素质教育中,“耕读”精神的融入不失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切入点,具体体现在于劳动实践中能够培养学生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意志,树立学生艰苦奋斗、不畏苦难的精神,塑造学生严谨笃实、尚真务实的品格。在阅读实践中传承优良传统,博古通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修身立德,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人生理想,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在“耕读”精神的相互渗透下,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经验为实践提供指导,在亲身实践过程中落实理论并获得实践经验,得以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充分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与超越,为广大青年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奠定基础。
(二)“耕读”文化为时代新人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基因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为时代新人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下正是快节奏发展的时代,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风气席卷整个社会,“耕读”精神在社会的落地,能够带动净化社会风气。耕读文化中的好学不倦、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內涵可以为社会建设注入生命活力,将重视读书与身体力行的理念相结合,有利于营造好学乐读、积极实践的社会氛围。在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有助于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秩序,维系社会安定,从而推进传统“耕读”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向联动,共同助力培育时代新人。
(三)“耕读”文化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树立宏伟的理想目标
“耕读”文化的重要内涵与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即将热爱劳动、勤学善思的身体力行与胸怀家国的理想追求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兼济天下的人生价值,这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树立了宏伟目标。青年强则国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耕读”精神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培育的时代新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及与之相匹配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担当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以张谷英耕读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出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诉求相结合。“耕读”文化是张谷英家训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耕读”文化的奉行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表现。深入挖掘张谷英耕读文化,将张谷英耕读文化与时代新人培育相结合,既为时代新人的培育注入了丰厚的营养,也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永恒而弥新的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构建“耕读”文化育人共同体
国务院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将优秀的耕读文化与育人相结合,文化育人的基底将更为深厚。人才的培育需要多方的努力,时代新人的培育不仅需要发挥国家的指挥作用,还需要结合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力量,构建“耕读”文化育人共同体。
国家可以通过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号召社会传承“耕读”文化,在社会逐渐形成“亦耕亦读”的文化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欲想使“耕读”文化刻入骨髓,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向其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形成一定的劳动意识。同时,学校可与家庭合作,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家长督促完成,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学生的“耕读”意识。
(二)彰显学校“耕读”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在学校,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将“耕读”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学校可将“耕读”文化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中传播“耕读”文化,在校内外开展与耕读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教育观逐渐深入人心,“耕读”教育更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手段,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让学生进入田野,体验传统的耕读生活。“耕读”文化的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已经有众多高校利用寒暑假在张谷英村进行实践调研活动,许多教育机构也组织中小学生来到张谷英景区感知古建筑文化,体验农耕文化,在学习中传承耕读精神,在体验中培育动手能力。
(三)“5G”时代下的“互联网+”耕读教育
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是多功能融合的全媒体传播,给传统文化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新时代“耕读”教育也应适应5G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张谷英耕读文化为内核,利于互联网这一工具,以宣传为依托、教育为中心、产业为支撑,借助多元媒体,打造“互联网+三重覆盖式”新型文化振兴模式。
将“耕读”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与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有效对接,充分运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电子期刊等快速传播“耕读”文化,丰富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新业态的家训文化内涵。全力支持和协调传统媒体传播或宣传家训文化。建立大数据中心、数字内容资源库,利用AR、VR、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打造传承发展耕读文化的新载体,如建立线上“耕读”文化博物馆,线上学习“耕读”文化,补充“耕读”知识,使“耕读”文化深入人心。
张谷英景区独家定制的数字化剧本杀《探秘古村落》在2023年上线,剧本杀正是以张谷英“家训”“族戒”为背景创作的剧本游戏,所有的剧本流程都将在小程序上进行,游客通过角色扮演在游戏中沉浸式体验村落文化,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又弘扬了古村落优秀文化,盘合了张谷英优秀文化创意资源。
(四)打造“文旅教”融合“耕读”文化新样板
将“耕读”文化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如旅游产业、手工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既能使“耕读”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又能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023年1月,张谷英村青少年教育基地孝廉家风传承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学习张谷英家训文化、手工制作体验和在农耕文化园体验,孩子们在欢乐中近距离接触古村落文化,感受到古村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既加强了孩子对优秀耕读文化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他乡村旅游基地可以像张谷英村一样,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弘扬“耕读”文化,通过宣扬劳动所带来的变化,让旅客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同时以“耕读”文化为载体,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可制作与“耕读”文化相关的手工物及当地特产,开发多样的文化创意产业,既能有纪念品供旅客纪念、传播优秀“耕读”文化,又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建立“耕读”文化传承馆,定期进行“耕读”文化宣讲会,让学生了解“耕读”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典型代表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认同感;建立“耕读”体验园,讓学生下田劳作,进行手工制作等,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劳动、磨炼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
张谷英耕读文化的思想内涵丰富,涉及读书、修身、明志、处世、齐家、友邻等多方面的内容,且与当下“时代新人”培育的现实诉求相契合,是新时代全社会精神层面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应当以张谷英耕读文化的内涵为内核,结合家庭、学校、媒介等各方力量,以家风为基础,教育为主导,宣传为依托,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将耕读文化作为育人文化的鲜亮底色,以耕读精神作为社会文化自立自强的基本内核,以耕读文化传播作为促进国家富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曾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575.
[2]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6.
[3]吕叙杰,刘广乐.论耕读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43-45.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刘纪实.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实意义[N].湖北日报,2017-10-07.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作者简介:
陈昭羽,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刘嘉敏,湖南理工学院秘书学专业学生。
夏孝瑄,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课题组成员:陈昭羽、刘嘉敏、崔雅琪、夏孝瑄、邓蕊、王芬芬、何舒蕾、陈逾、伍洁、赖雨婷、刘嘉怡、王玥兮、龙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