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古典园林文化的差异探寻

2023-09-16谢子畅

新楚文化 2023年2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

【摘要】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后,对日本造园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后来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园林景观,中日古典园林的关系既有继承又有延异。两国园林的发展受地域、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并因各自社会历史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理念与风格。本文通过对比中日园林的发展路径、造园理念和审美意境,总结出两国园林营造特点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日本园林;古典园林;造园

【中图分类号】TU98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2-0035-05

一、相异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中国园林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至秦汉时期。在那时,帝王们建造的苑、囿首先成为园林的雏形,但此时园林的元素塑造相对粗糙,结构不够完整,它们仍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主要建筑物是“台”,其规模比现代园林更加庞大。古代贵族在囿里种植物,并放养野兽进行狩猎。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建造了中国最古老的园林“沙丘苑台”。贵族们在园内建造“灵台”,主要是为了观天敬神,但更多的是为了欣赏景致。秦始皇即位后,他着手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将宫殿与园林相融合。这个时期的园林依赖于自然山水和植被的组合,主要用于狩猎,同时也提供了游览之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迎来转折的时期,当时园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结构、整合的元素和丰富的变化,同时又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在儒道佛的影响下,出现了寺庙和道观园林。陶渊明的山水诗则是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述,为后来的文学和绘画转型山水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造园师在创造园林的艺术空间时,借鉴了《桃花源记》中的诗意场景,营造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随着东汉佛教绘画艺术的传入,人们开始注重山石、植物的布局和景致的呈现,园林的意境也被特别强调。同时,绘画理论中的层次和构图的规律也被引入园林艺术中。园林艺术由此向自然山水园发展,宫殿、楼阁成为主要的园林建筑形式。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版图扩大、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高水平发展。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和官员也参与到造园活动中,融合了诗、书、画的文化氛围,使得园林成为贴近诗意和流动画卷的立体艺术。到了宋元时期,文人墨客们迷恋山水风光,以景入画,园林建造中也融入了主观审美意趣以及追求诗意化、贴近自然的生活空间,使得原本一维的诗画变成了三维空间的园林创作,园林艺术也由此迎来了全盛时期。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蓬勃发展,这些园林均以山水写意为主题,注重挖掘自然的精髓并进行提炼,因此园林主题鲜明、独具特色。造园成为一门独立的技艺,而园林也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皇家园林多受私家园林的影响,造园技法不断成熟,催生了许多优秀园林,比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以及上海的豫园。

由此看来,中國传统园林历经商周、秦汉而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隋唐五代蓬勃发展,宋元全盛,明清成熟繁荣,形成了阶段性演化的发展历程。

(二)日本园林的发展走向

日本园林的雏形可追溯到飞鸟时代(592年—710年),在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带动下,中国园林技术逐渐传至日本,为该时期日本园林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据记载,当时出现了诸如“路子工”“须弥山”“吴桥”等建筑技艺,贵族府第中还呈现出中国式的池泉庭园、模拟海景和山峦,内设水池和岛屿。

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日本开始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史书记载,公元704年遣唐使栗田真人带回了中国园林建设领域的新兴技术。此后,全国开始兴起一个以追求“唐风”为目标的造园浪潮,以“平城迁都”为起始点,在奈良城周围兴建了很多中国式园林,这些园林的中心是水,水源周围矗立着小岛,形成了池泉式庭园。这种园林的规模和做法比飞鸟时代更加规范化,水池旁边有厅堂,其他三面都是绿化。奈良城中心的三条二坊六坪宅园是代表作品(图1)。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是日本“古代园林”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对“唐风”的追求更加热烈,同时融合了佛教文化,不再是完全模仿,而是完成了由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转变。园林的类型、形式也因此出现了复合、变异的差异。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是将“唐风”庭园发展成寝殿建筑,是供天皇和贵族休息享乐的皇家园林。日本的“净土宗”庭园融合了道家的神仙思想和汉代佛教的净土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以自然式风景庭园为主,包含池泉、岛屿、树木、桥梁、亭台和楼阁等元素,此外,殿堂和庭园元素紧密结合,通过中门、桥梁、中岛、金堂和三尊石的轴线相互衔接,寓意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中世园林”在日本的发展历史可分为镰仓、南北朝和室町三个时期。其中,镰仓时期(1185年—1333年),传统的贵族文化式微,政治中心已经东移,武士阶层开始执政。禅宗随着元朝的传入,将之与园林相结合,形成了以枯山水为代表的禅宗园林,不注重具体外形而强调内在精神,同时使回游式庭院开始形成。此时,中国北宋的水墨山水画大量输入日本,进一步影响了日本园林的形态。室町时代(1334年—1573年)出现了“武家文化”,寝殿造形式逐渐消失,代之以“书院造建筑”。书院造建筑的非对称空间划分自由,内部空间由柱支撑,分隔灵活;内外通过桥廊过渡和联系,敞廊前为枯山水。书院造建筑以“席”为单位盘地而坐,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后期,枯山水更成为象征性写意式园林的元素。

日本的“近世园林”包括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这两个时期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禅宗园林曾如日中天。茶庭作为茶道所依托的辅助庭园应运而生,与禅宗有密切的渊源。在江户时期(1603年—1868年),日本园林经历了黄金时期。园林形式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如回游式庭园,其中水面相对较大,游客可以划船。与此同时,园林逐渐摆脱了宗教的影响,主要借鉴平民思想和文化来进行造园。江户时期园林的主要特征还包括园林范围的扩大化、园林功能的多样化以及造园思想和风格的多样化。

日本传统园林经历了“古代园林”“中世园林”和“近世园林”三个发展阶段,既受到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又展现出自身的发展特色。

二、地域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决定园林山水性质

中国人居于大陆,而日本人居住于海岛,这是中日两国国土环境上的根本不同,由此引发的便是山水文化和海岛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广阔国土,使国人具备宏观思维,这种大局思维贯穿于园林规模的布置之中,特别是在皇家园林中表现出色。相应的,日本的国土面积较小,土地利用率低,因此园林规模有所限制,造成园林面积相对较小。为此,日本园林采用了因地制宜、抽象的方法,借助石头、砂等材料来模拟水的漩涡和涟漪。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注重水体的变化(图2),水面时聚时散,形成多样的水景。在日本园林中,经常使用砂石石化水面的效果。

由于中日的地形条件不同,两地的山峰高度和容积也呈现显著差异。与日本相比,中国山峰更为壮观。中国园林中常以引河水造池塘的方式营造水景,而日本园林则多利用泉水形成池塘。因此,中国园林的水面积远大于日本。水的形式会直接影响其他景观元素的规模以实现园林元素间的协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园林整体的容积。

(二)气候差异导致建筑结构与功能的不同

中国园林可根据地理位置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园林各具特色。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庄重厚重,主要功能是抵御寒冷天气;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小巧玲珑,主要功能是采光;而岭南园林的建筑风格疏朗俊秀,主要功能是通风。

由于日本气候温暖湿润、木材资源丰富,日本建筑传统上采用木质结构,避免使用实墙,而采用推拉门窗以及落地窗等是为了增加自然光照和通风,营造的是宽敞又舒适的环境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建筑风格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

三、人文思想的继承与体现

(一)儒与佛的选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连年战乱,大量中原汉人从大夏国逃往东北、朝鲜,再东迁日本。儒家是自汉代以来就用来充当官民公认的学派,是当时中国最重要而独特的文化,而不久前才进入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则不是主流。在这次文化艺术交流中,中国首先贡献给日本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释道思想。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进入了更紧密的交流阶段。经过一个世纪的传播,儒学进入了日本,而佛教则是在公元6世纪传入,在公元7世纪逐渐盛行。日本受佛教影响很深,但与同样受佛教影响的中国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因在于两国在对佛教的容纳程度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经形成了古典思想体系。儒家社会伦理观以《周易》和孔子为代表,道家宇宙自然观则以老庄为代表,此外还有各种诸子百家的思想观念。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古典时期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佛教的传入只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社会意识,不可能成为社会意识的主宰。

而在当时,日本只有本土的神道教,由于日本文化起点较晚,神道教的发展并不成熟,也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哲学理论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即使在佛教传入之前,神道教仅仅是一种对祖先和自然力量崇拜的泛神信仰。在日本园林的发展中,儒家的影响力逐渐消退,而佛教的禅宗分支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禅宗在宗教方面提倡“无念”理念,虽然身居在纷扰的世界,却能保持内心的清静,并主张“顿悟成佛”,即一瞬间求得佛性。该教派教义迎合了当时日本武士阶层精神需求,得到幕府保护,快速成为日本主流文化意识,并影响各个领域的日常生活。然而在中国,文化生活的主导是文人、士大夫,他们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们部分地吸收了禅宗思想,并自觉将之转化为艺术观念,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儒道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而佛教(禅宗包括在内)始终不是主流思想。

中国禅宗的思想影响了日本的园林艺术,使之进一步区别于中国园林风格,日本的园林艺术更注重空间变化和构造,这种文化选择成为中日庭园表现差异的基础。

(二)“书香”与“禅意”的意境呈现

園林往往是造园师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途径,提供了无限幻想的空间。佛教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程度不同,尤其是禅宗,决定了传统审美意识的分别,并在园林文化中得以体现。在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中,“书香”和“禅意”可分别代表其整体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以文人园林为主,弥漫着文化气息,而日本古典园林则为武士园林或僧人园林,具有浓郁的宗教氛围。

古代文人士大夫早已认识到自然山水所拥有的魅力,追求一种“虽由人创造,宛若天开”的意趣。园林不仅仅是文人修心养性、安宅立命的乐土,也是文人雅集唱和、谈论过去的园地,是文人退隐之所。中国园林强调人文意境,不沉溺于形态上的模仿,以达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园主将情感、志向、意趣倾注于园林塑造中,对山石水土、花草果木精心处理,令人流连忘返,借山水解忧,借花草怡情,通过自然体悟生命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的两大精神功能,一是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二是道家的虚静、恬淡、自然和谐的养生哲学。园林点景之作如诗、画、文、题、匾,表现了文人的志向、追求、理想及精神境界。

日本古典园林中,山水主题已逐渐远离真实的山水景观,甚至在布局和材料上向抽象化方向发展。从镰仓时代开始,人们逐渐从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转向对之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提炼,使之更加抽象化和典型化,从真山水向枯山水转变。在室町时代,茶庭露地形式的园林被转变为更加神秘的形式,审美意识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山真水的文人情趣大不相同,更多地表现出了静谧自然的“禅”意。

“枯山水”是日本写意庭园的最纯净的形态——一种小型的盆景式园林,最典型的代表是位于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图3)。虽然石庭尺度较小,但它通过象征性的表达手法,在狭小的庭院中创造出壮观的地形景象。石块代表山峦,白砂则代表湖海;石块可独自或成组摆放,形象表现山脉或层峦叠嶂的壮美景象。白砂则被耙成平行曲线,犹如万千波浪,平铺在地上象征广阔的海面;将砂面耙成环形,则象征着海浪拍击岸边的奇妙场景。此外,景观园内不种植高大的树木,而是以少量夭矫多姿的灌木为主,花草则被替换成蕨类、青苔等。这种手法将有限的事物逐渐解放出物质形态的束缚,从而营造出抽象的意境和无限的联想空间,它突显了禅宗“以心观物”的视角,借助写意手法在有限的环境中营造出无限的空间,从而进入抽象领域。这种手法与中国传统园林有所不同,后者追求的是精神上“净、空、无”的最终状态,特别是在后期,枯山水注重简洁纯净的风格,仅用几块石头和一片白砂,构建了一方清静之地,丝毫没有树木或花卉。

枯山水的意义不在于让人观赏娱乐,而是引导人们静思察觉,感受自然之美和宇宙之大。简单的景象蕴含深远的哲理,表现出淡泊高远、玄妙深邃、沉静宁和、超脱世俗的宗教情怀,这需要心灵领悟,方能领略其中的奥妙,故极具禅意。

四、总结

由于地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日园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在园林景观和文化意境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这也推动了两国古典园林的各自发展。路秉杰曾说:“中国园林是源头,日本园林是分支。”但这个分支既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完全的创新,而是通过挑选和组合来实现的。日本在接受中国的儒、佛、道思想时,依托其独特的本土文化思想——原始神道精神为基础,通过吸收中国的造园思想,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不断创新,摒弃原有的形式,形成自己独到的园林风格。

参考文献:

[1]邓慧.试论日本传统园林意境营造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7(1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黄培森.中日古典园林造园比较[J].林业勘察设计,2009(01).

[5]杨文馨.中国园林发展沿革评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08).

[6]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哲学比较[J].中国园林,2003(05).

作者简介:

谢子畅,女,汉族,浙江人,研究生在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造园
清末广州河南造园史录——以《番禺河南小志》为线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浅谈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