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戏剧美学对现代文艺作品演播创作的启示

2023-09-16徐子康

新楚文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明清创作

【摘要】近年来,随着有声演播、有声读物的兴起,文艺作品演播的多维度传播,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享受的需求。文艺作品演播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是将平面的文字构筑成立体的声音形象。在有声语言表达综合技巧的运用下,“演播”塑造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示作品的精神内涵、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纵观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理论发展,明清戏剧美学对现代文艺作品演播的创作提供了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美学观照。

【关键词】明清;戏剧美学;文艺作品演播;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3-0033-04

“文艺作品演播是艺术化的运用有声语言表达的各种技巧,将文学、文艺作品的文字语言创作成有声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传达给受众的创作活动。文艺作品演播的范围包括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的朗诵,小说和广播剧的演播以及影视配音。”[1]明清戏剧美学思想对现代文艺作品演播创作,尤其对小说演播和广播剧演播提供了创作理论的美学指导,在演播创作活动中,小说和广播剧的演播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包含了戏剧美学的“身影”,暗含了明清戏剧美学的理念和主张。

一、中国戏剧艺术的缘起

与明清代表性戏剧美学理论

根据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看法,中国古典戏剧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的歌舞戏《踏摇娘》,后来唐代的参军戏、宋代戏曲、元代杂剧和明代传奇日益兴盛[2],明代戏剧家提出来的一系列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融入中国古典美学内涵,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到了清代戏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总体而言,元代和明代的戏剧理论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只有零星的论著中提出了一些美学见解。

相比于元明时期戏剧理论的松散和随意,清代戏剧呈现出较明显的系统性特征,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李渔的戏剧理论。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在当时属于比较具有系统性的美学著作,《闲情偶寄》不仅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导演学著作,也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明清戏剧家李渔、冯梦龙等人对戏剧的真实性、戏剧的通俗化等论述中都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剧美学的宝库,也为现代戏剧创作和文艺作品演播赋予了美学的观照与借鉴。

二、李渔论戏剧的案头准备

与文艺作品演播的创作准备

李渔的《闲情偶寄》系统地从“戏”的角度研究了戏剧,尤其是十分注重研究戏剧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结构和舞台表演等问题。尽管文艺作品演播与戏剧表演略有差异,但是二者在创作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戏剧表演是演员的综合表演塑造戏剧形象,其中就包括了戏剧台词的创作、演员表演前台本的选择、人物角色的分析等。而文艺作品演播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同样需要对人物角色进行分析。李渔的《闲情偶寄》全书共有八个部分,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构成了全书最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最有具实用价值的两个部分。《词曲部》和《演习部》分别讲的是剧本创作的理论技巧和舞台导演的理论技巧。此外,《声容部》中涉及如何根据演员的性格和个人声音的不同来分配最合适的角色,进行发音训练,分析剧本,把握人物性格,每句唱词的逻辑重点等问题,同样也是文艺作品演播创作前需要准备的案头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罗莉曾在《文艺作品演播》一书中提出,对文艺作品演播前的准备工作,总结得更为详细,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其一,当演播者在拿到演播作品文稿之后,不要急于演播创作,应该做好准备工作。演播创作者需要对作品内容发生的大背景环境、作品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物背景、作品作者写作时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理背景等方面有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底,从而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唯有如此,演播者才能明确演播创作目的和创作氛围,增进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把握和表达。

其二,文艺作品中作者的创作立意大多蕴含在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這时候,就需要演播者参照各种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态度,反复体味,阅读作品,找出作者的立意和所要达到的目的[3]。只有准确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方可使我们的表达有主旨、有目的、有重点。

其三,文艺作品的风格是作者的思想体现,演播者要将作者的风格融入作品的基调当中,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准确地表现作品的独特韵致。

其四,面对不同长篇体裁的作品,将之划清层次,才能够找到每个段落表达的落脚点。

其五,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第一人称“我”的角色出现的,因此演播者要有第一者的身份和身份感的认同,有时候,一篇文艺稿件当中一个人物可能还会同时转换几种身份和身份感。由于每个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外貌、文化、职业、兴趣爱好、审美情趣和语言习惯都不相同,因而都会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这些因素的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演播是否贴切,表达是否准确。

其六,在进行完前五步的工作后,就可以详细梳理稿件,扫除文字上的术语、概念、字音等障碍,从而保证文艺作品演播的质量,提升作品演播的整体表达效果和艺术美感。

三、李渔论戏剧的真实性

与文艺作品演播语言的真实性

明清戏剧美学家因为受到明清小说家的影响,都十分重视戏剧的真实性,就像元代的胡祗遹提出的“人情物理”的命题一样,强调戏剧反映的是十分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小说更是如此。现代文艺作品演播作品的体裁种类繁多,以小说和广播剧为例,大多数作品都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来反映广阔社会生活和人情冷暖。

李渔认为,戏剧的真实性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戏剧要想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依靠的就是真实性。戏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百态和人生情状。李渔在《闲情偶寄·演习部》中说“所谓离、合、悲、欢,皆为结人情所必至”,即人物、故事、情节等一定要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具有真实性。真实性是戏剧引起观众美感,从而获得最佳剧场效果的决定性因素[4]416。同样,小说和广播剧的内容本身也要具有真实性,例如,齐越节的优秀作品《肩上的路,路上的魂》就是根据常年奔驰在西域的军人驻扎在雪域高原上的真实经历所改编而成的朗诵作品,塑造了一位年轻高原汽车兵的形象,讲述了他离、合、悲、欢的经历和种种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演播者充满感情的朗诵下观众潸然泪下,引起对高原汽车兵崇高致敬的审美效果。

第二,戏剧的传奇性不能脱离戏剧的真实性,但是传奇性不是荒诞怪异的编造故事,传奇性应该寓于现实性之中。传奇性是引起观众美感的重要条件。例如:富有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革命小说演播作品《林海雪原》,因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而被大众所认可。首先,作品中勾画出危机四伏的环境、变化莫测的天气、荒无人烟的林海、寒冷苍茫的雪原、怪异无比的山峦,描写了战士险象求生的战斗场景,侧面反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其次,在与匪徒的斗智斗勇中,展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精彩情节和一环环出奇制胜的绝妙计谋。通过对曲折的故事情节的叙述,体现其不可忽视的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性也必然寓于众多历史事件和社会现状的真实再现与描写中。小说中,多处地方都运用到了读者耳熟能详的俗语和熟语,让读者产生亲切感。此外,在人物的对话方面也富有生活气息,使作品更加通俗易懂,又具有艺术的美感。

第三,戏剧作品要有典型化的思想。这是因为典型的艺术形象要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戏剧若要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同样需要在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指出“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4]418,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要求把表现有一种人的本质特征材料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凸显出人物的典型性特征。在小说和广播剧演播作品中,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人公,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典型形象的代表。除了突出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外,还需要关注艺术形象的鲜明个性,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上(古典戏剧叫做唱词和道白,现代文艺作品叫做人物语言)。李渔还强调通过区分不同的“体”和“腔”来区分不同的人物类型,戏剧角色有生、旦、净、丑之分,因此,戏剧人物的语言也必须符合“脚色”的特征,符合特定的“情”“景”,符合特定场合下人物的心理。正如李渔所言,“说一人肖一人,说张三要像张三,男通融于李四”[5]。这一原则也成为文艺作品演播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依据。演播艺术家张筠英曾说:“演播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应当做到两个统一:即语言内在实质与外在体现方式上的统一;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统一。在这两个统一中,语言内在實质与视觉形象为基础,必须从语言内在实质出发去寻找外在的体现方式,必须从视觉形象出发去寻找听觉形象。因此,我们对人物基调确立之后,就要进行人物的语言造型,将其转变为一定的听觉形象。”[6]190在小说演播中,人物的基调各不相同,人物的性别、年龄语言习惯等也不尽相同。在此,要根据人物的基调不同和声音条件不同来设计语言造型,不同人物的声音造型要用不同的吐字发声手段来表示区分。比如:“《奶奶的爱情》这篇微型小说中,奶奶的语言声音造型,应当以胸腔共鸣为主,字咬得较松,松气说话,还可加上点气泡音来帮助体现老年人说话的特点。而孙女的语言声音造型,则用口鼻咽腔发声为主,咬字较靠前,字咬的小巧,声音甜润,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在说话。”[6]191

四、冯梦龙论戏剧的通俗化

与文艺作品演播语言的通俗化

明清小说美学家冯梦龙,曾批评过去的文言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辞或伤于藻绘”,“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里耳”即“俚耳”,也就是民间的、市井的、老百姓的审美要求。因此,以冯梦龙为突出代表的明清小说家们都十分强调小说的通俗化。冯梦龙认为:“小说应该使广大群众受感动,要发挥它的劝诚、教化的社会作用。而为了感动广大群众,小说就必须通俗化,必须适应群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文化水平。”[4]422明清的戏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决定了戏剧的通俗化在戏剧演播中尤为重要。正如李开先所指出的,戏曲应该“明白而不难知”[7]。与此类似,徐谓也主张戏曲语言应该“俗而鄙之易晓”,“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反对“文而晦”[4]423。而且,戏曲语言的通俗化程度往往也反映了戏剧的艺术性水平,戏曲语言越通俗,越家常自然,戏曲的艺术性越高。对此,李渔提出了“贵浅不贵深”的比较彻底的通俗化主张。他曾批评《牡丹亭》中的词语,看似很优美,却不太口语化,因而导致观众听不懂,产生的美感效果不尽人意。

需要注意的是,文艺作品演播并不等同于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字正腔圆。相反,小说演播的创作,需要演播者在结合小说主人公特点、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好作品的整体基调,抓住作品的风格,形成特有的韵味,形成基本语气,并将之融入演播基调中,以主人公的身份进行演播,不仅要取神,更要合形,这样从人物语言的把握上才能更加自然。以小说演播作品《北京人》《四世同堂》为例,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在语言的演播上应该表现出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使演播作品表现得更加通俗化,更家常,更接地气。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是一“方”到底,而是适当使用代表性的词语、语气,例如儿化音等,使地域特点更加明显。

五、明清戏剧美学

对文艺作品演播创作的综合借鉴

明清戏剧美学在中国戏曲美学史中占据重要的艺术地位,在现代文艺作品演播创作方面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包括:注重音乐运用,突出情景描写,强调演播者表演技巧,追求传承与创新。明清戏剧美学可以帮助有声读物演播创作者更好地呈现作品的情感与故事,同时也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突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明清戏剧注重情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的融合,通过对话、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手法来展示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心理的转折。现代文艺作品在演播创作时也可以借鉴这一手法,让情景与情感相互交融,更好地呈现出作品的主题和氛围,提高听众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强调音乐的重要性。明清戏剧美学中的音乐是表现情感和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同样的,在现代文艺作品演播创作中,音乐也可以被巧妙地利用,强化故事情感,与剧情紧密相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听众进入故事情境,让音乐成为表现作品情感和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提升整个作品的质量。

第三,强调演播者的有声表演技巧。在明清戏剧中,演员需要通过声音、姿势、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角色性格与情感,具备较高的表演技巧。同样的,在有声读物演播中,演播者也需要注重自身的表演技巧,在读物中给予每一位角色不同的语调、语气,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第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明清戏剧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文艺作品的演播创作中,可以借鉴明清戏剧美学的传统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明清戏剧美学可以为有声读物演播创作提供很好的启示,同时也可以帮助演播创作者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加强故事情感,在有声读物领域树立更高的艺术品位。

六、结语

回望中国古典戏剧的历史长河,明清戏剧美学理论对现代文艺作品演播的创作提供了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美学观照。在文艺作品演播创作者的实践中将中国优秀的文字作品转化为具有美感的有声语言,将中国古典美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中国声音演播中国故事,赋予文艺作品演播新的时代意义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莉.文艺作品演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2.

[2]张哲,王为群.挑战戏剧传统:莱辛和李渔对于传统戏剧美学的探索与创造[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35-38.

[3]朱慧.论文艺作品演播初期时的形态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70-71.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416.

[5]李渔,撰.闲情偶寄:词曲部[M].刻本.1671(清康熙十年).

[6]罗莉.文艺作品演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90.

[7]闲居集:卷6:西野春游词序[M]//李开先.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者简介:

徐子康(1992.11-),男,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影视美学与美育。

猜你喜欢

明清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简述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明清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明清皇帝如何施政为民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