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2023-09-16东山

新安全 2023年6期
关键词:全党同志忧患初心

东山

2018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以忧患意识防范政治風险是党的政治建设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也高屋建瓴地诠释了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语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魏源的《默觚·学篇七》:“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不疾痛,不知无病之福;故君子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与之类似的表述早已有之,如《逸周书·程典》所言“于安思危,于始思终”,《战国策·楚策四》所载“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吕氏春秋·慎大》所书“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诸如此类,无一不在强调身处平安应思虑到危难与风险,在稳定时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动荡与混乱,要防患于未然,把困难、坏事估计得更加充分,随时做好应对意外风险的思想准备。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正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为何古今政治家、思想家都反复强调忧患意识?因为“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暗合千古兴亡之道,事关盛衰治乱和王朝更迭,留下了诸多经验教训。汉代初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政策,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但在武帝称雄后,由于各种政治和经济原因,王朝由盛转衰,令人无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唐代中前期缔造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恢宏,但“安史之乱”却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导致“侈心一萌,邪道并进”的乱象。回顾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史,不难看出:封建王朝在初期顺乎潮流、民心归附,尚能励精图治、以图兴盛,遂致功业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摆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这种鲜活史例,正是忧患意识对维护政治安全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历代有识之士无不以增强忧患意识作为首要的治国安邦之策。据《左传》记载,魏绛曾引用《尚书》中的话规劝晋悼公:“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这种忧患意识和与之相伴的责任意识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与我们党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特质。

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纵观我们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转折关头保持清醒头脑,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在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此,要有“进京赶考”的思想准备,保持“两个务必”的政治清醒。改革开放后,面对新境况、新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以提醒全党同志决不能掉以轻心。进入新时代,面对潜在的风险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也告诫全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由此可见,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忧党、忧国、忧民之中,它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担当。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史为鉴,方知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慎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越是不容易,共产党人就越要坚守初心和使命,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强化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新征程上,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这就更加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落叶知秋的敏锐,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防范化解政治风险上勇于担责、善于履责、全力尽责,及早发现问题苗头,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掌握维护政治安全的主动权,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全党同志忧患初心
习近平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习近平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永远的初心
画里有话
哲理漫画
“三讲三不”李大钊①
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论“不忘初心”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