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防喷溅面罩在口腔喷溅操作中的应用

2023-09-16张志杰张明通信作者苏家丽任佳妮江红娟

医疗装备 2023年16期
关键词:牙龈炎诊室面罩

张志杰,张明(通信作者),苏家丽,任佳妮,江红娟

银川市口腔医院 (宁夏银川 750002)

口腔诊疗涉及较多喷溅操作,常伴有唾液、飞沫和气溶胶的产生,极易喷溅污物,导致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带来重大安全隐患[1]。目前临床对治疗中喷溅物与气溶胶的干预主要包括3 种形式:一是减少感染性气溶胶的生成,如使用含氯漱口液、强力吸引器、橡皮障等;二是空气净化与空气消毒,如开窗通风、使用空气消毒机等;三是标准预防,如佩戴帽子、口罩、护目镜等。而以上干预或防控方法多为喷溅物和气溶胶已从患者口腔弥散到诊室空气中时,才对医务人员进行防护,无论防控效果如何,诊室内已存在潜在的气溶胶感染。将气溶胶及喷溅物控制在喷出口腔前,才是防控的关键。本研究从临床具体情况和实际出发,设计了一款防喷溅面罩,并以临床常见的龋病和牙龈炎治疗过程中的喷溅情况为例,探讨防喷溅面罩在口腔喷溅操作中的防控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于我院诊断为龋病或慢性牙龈炎的12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 例,每组均包括30 例龋病和30 例慢性牙龈炎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年龄25~55 岁;牙周病患者诊断为慢性牙龈炎,牙结石I°,无附着丧失及病理性牙周袋;龋病患者诊断为中龋;口内余留牙数大于20 颗。排除标准:近6 个月内行牙周洁治;近期服用抗生素;拒绝参加本研究;可能存在传染性疾病(如乙肝、梅毒等);存在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干燥综合征等。

1.2 方法

开展研究前制作自制防喷溅面罩(图1),其结构包括透明的防喷溅面罩主体、器械操作进出口和侧向吸引器接口,配合使用橡皮筋,确保与患者面部的贴附性,防止操作过程中滑脱。

图1 口腔治疗防喷溅面罩正视结构示意图

患者进入独立喷溅室前,先对喷溅室行紫外线灯消毒30 min,后通风换气10 min。整个采样过程中,关闭门窗及空调,减少人员走动,防止气流变化较大扬起灰尘而影响采样结果。操作者及助手须经口腔专业训练后方可上岗,所有试验采样均由同一人员完成。对照组按照医院感染防控操作要求完成诊疗操作;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佩戴自制防喷溅面罩完成诊疗操作。对龋病患者行去龋(高速涡轮机去龋)治疗,对牙龈炎患者行超声龈上洁治术。

1.3 观察指标

(1)诊室空气中细菌菌落计数:诊疗前空气细菌样本采集方法为,喷溅室消毒、通风完成后,患者进入喷溅室前于诊疗区域放置琼脂培养皿,采用空气沉降法进行空气质量采样,采样时间为3 min;治疗5 min 后空气细菌样本采集,以患者口腔为中心,以30 cm 为半径,在患者头部等高处前方12 点方向30 cm 处设置采样点,放置琼脂培养皿,采用空气沉降法记录诊疗操作开始5 min 后的空气细菌含量,采样时间为3 min;将采集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 ℃恒温培养箱内进行细菌菌落培养,培养48 h 后每平皿以细菌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计数,全程菌落数直接计数,单位(CFU/皿),并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中平板暴露结果计算公式计数细菌总数:细菌总数(CFU/m3)=50 000 N/A×T,其中N 为平均菌落数(CFU),A 为平板面积(cm2),T 为平板暴露时间(min)。(2)喷溅范围:以患者开口时口腔中心为坐标原点,用直尺测量并记录口腔胸巾上最远喷溅物距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室空气中细菌菌落计数监测结果

诊疗操作前,两组空气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操作过程中,两组龋病、牙龈炎的空气中细菌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诊室空气中细菌菌落计数比较(CFU/m3,±s)

表1 两组诊室空气中细菌菌落计数比较(CFU/m3,±s)

组别 例数 诊疗操作前 龋病 牙龈炎试验组 60 234.19±54.81 344.55±58.46 328.34±60.27对照组 60 232.84±56.47 766.24±164.23 594.88±117.72 t 0.132 13.25 11.038 P 0.566 0.000 0.006

2.2 喷溅范围

诊疗操作过程中,两组龋病、牙龈炎的喷溅物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诊疗操作过程中的喷溅范围(cm,±s)

表2 诊疗操作过程中的喷溅范围(cm,±s)

组别 例数 龋病 牙龈炎试验组 60 3.79±0.81 3.86±0.72对照组 60 17.29±1.01 15.69±1.66 t 57.174 35.77 P 0.000 0.000

3 讨论

口腔治疗多为喷溅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将口腔内唾液、龈沟液、血液及细菌和病毒以飞沫、气溶胶的形式扩散到环境中。弥散在空气中的气溶胶,即直径大于100 μm 的颗粒在诊室物件表面发生直接沉积;而直径小于100 μm 的颗粒则在空气中飘浮多个小时后才会沉降;直径小于5 μm 的颗粒在空气中很难完全沉降。随着诊室内空气气流的流动,小于0.5 μm 的颗粒可直接被吸入肺泡,导致感染[3-5]。携带大量可致病微生物的气溶胶扩散到空气中,会使诊室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增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威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超声龈下刮治会在操作区域中心产生大量污染,而在0.5 m 处明显减少,但在4 m 范围仍可检测到少量污染;窝洞预备或牙体预备操作造成的喷溅和微生物气溶胶污染最严重,大多数集中在操作中心区域[6]。无论何种喷溅操作,均可造成诊室内环境污染。以往的气溶胶防控多为终末防控,如空气净化系统、面屏、护目镜的使用等。

本研究根据临床需要设计研发了防喷溅面罩,选取口腔常见疾病龋病、牙龈炎,是因为这两种疾病发病率高,诊疗操作过程中需使用高速涡轮机、超声洁牙机,易产生大量飞沫气溶胶,造成诊室空气污染。本研究针对常规的去龋、洁治等喷溅操作,在气溶胶的发生源处进行防控,阻断其至口腔外造成扩散传播,有效缩小操作过程中的喷溅范围,减少口腔诊室空气中细菌菌落数,进而减少诊室内医护人员及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对于后期接诊的传染病患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梅毒患者等),可在有喷溅治疗操作过程中全程佩戴防喷溅面罩,避免气溶胶对诊疗环境的污染。

本研究为避免同一诊室内其他患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倚,特选用独立喷溅室进行诊疗操作。在诊疗操作开始前及结束后,均按照医院感染要求进行诊室空气清洁,并在每例患者操作前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诊疗操作前空气细菌菌落计数最少,试验组空气菌落计数与对照组空气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确保了诊疗前基线资料的可比性,同时达到了诊室空气菌落数≤500 CFU/m3的质量标准[7]。诊疗过程中,龋病组的去龋操作和牙龈炎病组的龈上洁治操作均为喷溅治疗,进行诊室空气菌落计数时发现,试验组使用防喷溅面罩的空气质量和喷溅范围均优于对照组,证明防喷溅面罩可有效缩小诊疗过程中喷溅物喷溅范围,改善诊室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使用防喷溅面罩能够较大程度降低口腔诊疗操作中喷溅物飞溅造成的气溶胶污染。有传染性病疾的患者就诊时,应对其进行详细问诊,了解其病情,在排除治疗禁忌后,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杀工作。如诊疗前使用一定浓度消毒液(如0.1%的西吡氯铵含漱液)进行口腔含漱,可降低空气中的细菌数量[8],减少诊室环境污染;重视标准预防,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正确穿戴防护工服、口罩、面罩、护目镜,使用高通量强力吸引器;诊室内放置空气消毒净化器,诊室开窗通风等。在此基础上,使用防喷溅面罩可为口腔诊疗医院感染防控提供新的保障。但防喷溅面罩使用过程中,面罩佩戴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抵触心理,需要医务工作者及时向患者普及口腔治疗中的防控知识,以及防喷溅面罩的使用利弊,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目前防喷溅面罩的使用和普及率尚不高,后期会对防喷溅面罩进行进一步升级与推广,提高诊疗过程的适配性,缩短佩戴防喷溅面罩时的椅旁操作时间,提高患者、医务人员对防喷溅面罩的使用接受度。

猜你喜欢

牙龈炎诊室面罩
一种新型防压疮无创面罩的设计与应用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午后的诊室
理想面罩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患儿慢性牙龈炎的临床效果
眼病门诊医师诊室安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崔老师诊室
民航客机上的氧气面罩
保洁员承包诊室 雇来“医托”忽悠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