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分层管理在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3-09-16陈庆凤高秀桂成益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倦怠感内科阶段

陈庆凤,高秀,桂成益

蕲春县人民医院护理部,湖北蕲春 435300

在临床医疗服务中,护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与经济效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目前各级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内科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护理工作繁琐,护理人员常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进而影响临床护理质量[1]。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中,其核心仍然参考医院总体管理规范,未结合内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因此无法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感,管理质量难以达到预期。因此,如何结合内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质量控制方式,保证各项护理服务措施能够符合规定标准,满足患者需求,是临床关注的重点[2]。护士分层管理是一项新型护理模式,其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不同层级需求划定标准、能力要求与工作职责,划分各层级护士,要求不同层级护士履行工作职责,实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本研究将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引入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蕲春县人民医院20 名内科护理人员两个阶段的管理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 名内科护理人员两个阶段的管理模式,第一阶段(2021 年1—12 月)实行常规管理模式,第二阶段(2022 年1—12 月)实行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参与研究的内科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38 岁,平均(28.34±4.31)岁;工作年限2~10年,平均(5.12±1.44)年;本科学历5 名,大专学历15名;主管护师1 名,护师6 名,护士13 名。第一阶段参与研究的20 名医生中,男性2 名,女性18 名;年龄22~45 岁,平均(35.34±5.12)岁。第二阶段参与研究的20 名医生中,男性5 名,女性15 名;年龄24~47岁,平均(35.56±5.20)岁。第一阶段参与研究的20名患者中,男性6 名,女性14 名;年龄18~60 岁,平均(40.65±4.45)岁。第二阶段参与研究的20 名患者中,男性7 名,女性13 名;年 龄18~60 岁,平均(40.49±4.66)岁。两个阶段的医生、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为本院内科在职护理人员;具备护士执照;身心健康状况良好。排除标准:罹患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或实习/规培人员;外出学习者;哺乳期、妊娠期护理人员;其他原因无法配合管理工作者。

1.3 方法

第一阶段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行常规管理模式:即进行常规护理考核、检查,定期培训等护理管理内容。

第二阶段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行护士分层管理模式:①护理项目分层。根据内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将内科护理项目分为7 个,包括护理文书项目、基础护理项目、控感急救项目、优质护理项目、仪器设备项目、病区管理项目、活动策划项目,其中护理文书项目主要工作内容为负责每日科室病历的书写管理,规范性检查等,基础护理项目主要工作内容为对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护理工作执行到位,控感急救项目主要工作内容为病情消毒隔离工作、急救准备落实情况的核查,优质护理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对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技能、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督促护理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仪器设备项目主要工作内容为对内科医疗器械、用具进行检查、保养与维护,确保其各项功能正常,病情管理项目主要工作内容为维护内科病区的日常规范秩序,保证病区环境的安全、舒适,活动策划项目主要工作内容为临床教学、护理培训等事项的策划,合理分配质量控制项目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各项目的进行井然有序。②质量控制分层。以三级质控形式展开,一级质控由质控护士执行,每周对内科护理项目进行质控检查;二级质控由护士长执行,每月对所有内科护理项目进行检查,根据内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每周确定重点质控项目;三级质控由护理部执行。③检查。落实护士分层管理模式,设计考核规范,平时由科室进行自查,小组每周一次进行抽查,评估检查抽查周期内出现的风险事件,反馈检查结果,确定护理管理质量改进目标,设置护理管理计划表。④执行。检查结束后,下一周对口腔医院牙周科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在下一PDCA 循环中进行改进,逐渐实现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每季度对内科护理项目进行PDCA 循环模式管理,对内科护理项目的工作情况、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督导、检查与评价,持续改进。

1.4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评估:根据内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设计符合研究要求的护理质量调查量表,由研究小组负责综合评估,量表主要包含6 个维度: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健康宣教、沟通能力、护理文书书写、风险评估[4],各维度单独计分,分值范围0~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护理质量越好。

满意度评估:满意度评价分为3 个方面:护理人员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其中护理人员满意度:主要依据为护理人员对绩效测评的满意度,包含满意管理、成长发展、同事关系、家庭工作、工作被认可、工作本身、工作负荷、工资福利共8 个维度,分值范围0~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护理人员满意度越高。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每个阶段邀请20 名内科临床医生进行评价,包含专业素质、专业技能、专业发展、病房管理、医护合作共5 个维度,分值范围0~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每个阶段随机筛取20 名内科住院患者进行体验与满意度调查,包含病房环境设施、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水平共4 个维度,分值范围0~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越高。

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评估:在研究不同阶段结束时,对护理人员共情能力量化评价,参考杰斐逊共情量表(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Health Professionals,JSDHP)进行[5],量表包含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3 个维度,各维度单独计分,分值范围0~20 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人员共情能力越强。

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评估:在研究不同阶段结束时,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量化评价,参考Maslach 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进行[6],以量表中个人成就感维度进行计分,分值范围0~22 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人员对应维度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管理模式阶段差异比较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比较

第二阶段护理质量评价各维度评分值均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1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比较[(±s),分]

阶段第一阶段(n=20)第二阶段(n=20)t 值P 值基础护理81.45±8.56 87.37±8.74 2.164 0.036病区管理82.42±8.68 88.04±8.86 2.026 0.049健康宣教78.24±7.78 86.37±8.25 3.206<0.001沟通能力80.54±8.27 90.66±8.42 3.834<0.001护理文书书写78.11±7.60 88.09±8.12 4.013<0.001风险评估83.54±8.25 92.92±8.47 3.547<0.001

2.2 不同阶段满意度比较

第二阶段满意度评估中护士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值均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表4。

表2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s),分]

表2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s),分]

阶段第一阶段(n=20)第二阶段(n=20)t 值P 值护理人员满意度81.08±8.12 88.12±8.64 2.655 0.011

表3 不同阶段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s),分]

表3 不同阶段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s),分]

阶段第一阶段(n=20)第二阶段(n=20)t 值P 值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82.02±8.54 89.61±8.85 2.759<0.001

表4 不同阶段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比较[(±s),分]

表4 不同阶段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比较[(±s),分]

阶段第一阶段(n=20)第二阶段(n=20)t 值P 值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84.03±8.65 90.06±9.28 2.125 0.040

2.3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比较

第二阶段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各维度评分值均高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比较[(±s),分]

表5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比较[(±s),分]

阶段第一阶段(n=20)第二阶段(n=20)t 值P 值观点采择12.28±1.15 16.24±1.84 8.161<0.001情感护理12.31±1.12 16.52±1.77 8.988<0.001换位思考12.35±1.20 16.31±1.59 8.890<0.001

2.4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比较

第二阶段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评分明显低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比较[(±s),分]

表6 不同阶段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比较[(±s),分]

阶段第一阶段(n=20)第二阶段(n=20)t 值P 值职业倦怠感18.92±2.89 12.62±2.01 8.003<0.001

3 讨论

在临床中的各项医疗活动中,护理工作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护理质量是医院与患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主要通过多项质量控制措施实现护理质量的提升[7],但对于内科护理工作而言,涉及病种较多,工作环境复杂,护理工作任务较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亟需更加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模式以改善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模式,提高内科护理工作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管理质量[8]。

护士分层管理是基于全员参与的一项新型管理模式,其通过分层质量控制管理,重点强调护理人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规定每位护理人员既是护理内容的执行者,又是管理者,以此发挥护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总体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9]。

本次研究在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全员参与的形式下,通过构建内科科室管理框架、合理人员分配制度,使所有护理人员均能够参与到质量控制中,有效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护理工作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并且根据内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对护理项目进行划分,要求高-低年资护士搭配,起到传、帮、带的作用[10],进而激活全体护理人员的潜能与才智,提高工作认同感,增强工作责任心与团队凝聚力[11],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各项质量问题,及时整改、解决,避免其反复发生而产生护理质量问题,不仅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12]。体现在研究结果中,即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明显提升,职业倦怠感明显下降。

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中,通过不同内科护理工作项目的划分以及管理的分层,能够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进而从顶层上对内科护理工作的各方面进行监督与监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13],同时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临床质量控制教学、质量控制检查反馈等活动,使其更加明确地掌握质量控制标准的内容与检查方法,有效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质量控制标准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内科护理质量[14]。体现在研究结果中,即内科护理质量评价明显提升。

最后,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以标准化规章制度、质量控制规范为基准,展开不同层级质控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满足临床护理需求,提升了护理满意度[15]。体现在研究结果中,护士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患者体验与满意度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在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融入护士分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内科护理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可行性价值。

猜你喜欢

倦怠感内科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