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文本的形式结构与叙述的意义建构
2023-09-16陆克寒
陆克寒
一
尽管小说文本与生活世界牵拽着繁复的实在性关联,但就其本质而言,小说文本乃是创作主体建构的艺术世界,是一种主体建构物。如何建构小说文本?这问题是小说家无法绕避而必得解决的。在《有生·后记》中,作者胡学文坦陈:他的创作曾一度烦难于“小说的结构问题”和“叙述视角的问题”而“迟迟没有动笔”①。其实,结构和叙述视角均为小说文本建构的要件,胡学文最终以“伞状结构”处理前者——那是某个雨天他撑伞散步时“突然受到启发”,灵感来临“那一刻”他“欣喜若狂”②;至于后者,他虚构祖奶作为小说主角,以第一人称铺陈其故事,且另行布设五个次要人物(如花、毛根、罗包、北风和喜鹊),他们的故事以第三人称展开。作者如此概括他对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的处理:我让祖奶不会说,不会动——请她原谅,但她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小说写了她的一个白日和一个夜晚。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她讲述了自己的百年人生。另外五个视角人物均是祖奶接生的,当然,祖奶和他们不是简单的接生和被接生关系,他们如伞柄和伞布一样,是一个整体。③
作为主体建构物,小说文本建构自然受制于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有生》对结构和叙述视角的处理,肇因于作者的创作雄心,他自述:“我一直想写一部表现家族百年的长篇小说”,并且,不愿重复家族小说的既有模式,而要“换个形式,既有历史叙述,又有当下呈现,互为映照”④。小说中祖奶的形象塑造及其故事演绎,正呼应着“表现家族百年”的创作意图,乔大梅流落塞外而生根宋庄,百年坎坷的确具备家族史的磅礴容量。叙事取祖奶自述方式,其一世沧桑于一昼夜间倾吐而出,叙述视角的巧设在此显出匠心和灵气。小说上、下两部各十章,交错展开祖奶故事和五位次要人物故事,外在结构既呈对应关系,叙述内容则体现着“历史叙述”(祖奶经历)与“当下呈现”(如花等五位人物)“互为映照”: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这样落實在他的叙事实践中,成为文本建构的要件。“伞状结构”委实是一则生动比喻:作为情节主干的祖奶故事犹如“伞柄”,五个次要人物故事就像“伞骨”附着其上,撑开便成“伞布”。如此文本建构匀称而整齐、端庄又简练。也有论家命之为“坐标系艺术结构”或“树状结构”,各执理据,俱有妙处。
但我更愿意将《有生》的文本形制,概括为“丛生结构”。祖奶故事的外围,伴生着五个次要人物故事,构成主次有别而有序的“故事丛”,恰如一簇生机郁勃的丛生植物。并且,细心查究小说叙事构造,更可发现其呈现为多重故事丛有机聚合的丛生结构。祖奶故事与五位次要人物故事,构成“主干-伴生”故事丛,形成叙述的整体框架,可称为“总体性丛生结构”。值得注意的是,总体性丛生结构不只是外在的形式结构,如花等五人既为祖奶接生而带入现世,更与祖奶存在“祈求-训谕”关系,具有内在的情感-精神关联,此层深在蕴含遂使总体性丛生结构具备意义建构的性质。而在总体性丛生结构中,人物故事也多有关联,即此形成“微型故事丛”,可称“局部性丛生结构”。如花与钱玉,毛根与宋慧,罗包与麦香、安敏,喜鹊与父亲、弟弟、丈夫黄板及乔石头,杨一凡与养蜂女……人物故事勾连、缠结,丛生成簇。便是祖奶自述中,其三任丈夫、九个子女的故事,黄师傅及其儿子的故事,李二妮及其丈夫的故事,李贵的故事,宋庄钱家故事……它们起伏错落、断续交接。人物故事单元既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由此呈现出故事丛聚合的丛生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丛生结构正反映出乡土社会人物关系的原生态构造。
概言之,《有生》的文本叙述表现为总体性丛生结构和局部性丛生结构的有机结合,呈现出多重故事丛有机聚合的结构。这不仅是小说外在的形式结构,还表现着人物间的情感-精神关联,反映着乡土社会的原生态构造,因而具有意义建构的属性。
二
论家多强调《有生》具备“史诗”品格,证说也各执据理。但《有生》的历史叙述有意避开对历史内容的直面描述,自觉淡化对时代政治的直接表现,历史内容和时代政治被审慎地置于小说叙述的“背景”。对此,作者本人抱持着明确的创作意识,他说:我当然不打算写成历史小说,也无意把其中一段截取出来,放大讲述。历史只是作为背景,但这个背景不是虚无缥缈,而是真实的存在。小说从清末至20世纪初,至伪蒙疆政府,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直至新世纪之后,百年的跨度,每个节点对个人命运都有所波及。但在叙述中,我没有把历史具象化,虽然是真实的存在,可依然作为背景处理。⑤
将历史内容和时代政治“作为背景处理”,其实是将之融于人物故事中表现。乔秋对“油饼”无法遏制的渴望,映照出饥饿时代民间社会的普遍困境,其连篇累牍的“大话”“吹牛”,无不纠结于一个欲望焦点——食物,画饼充饥正是匮乏年代的辛酸表征。变革计划体制的社会转型,作者无意在叙述中铺陈、渲染,只在营盘镇“商店”变迁的简约交代中暗示——
营盘镇有三个大商店,副食、百货、五金,在用布票、粮票、肉票的年代,商店的门槛都油光锃亮,若要买一辆自行车,须主任批条子才行。后来不大景气,终至关门。罗包把副食店租下来,简单改造,挂出罗家豆品的牌子。
“须主任批条子才行”,一语道尽当年计划体制的无限风光,但其全副矜持逐渐转向无奈,它最终坠入“关门”绝境。私营个企先是以“租”的方式取而代之占据铺面,几年之后罗包索性将营盘镇食品公司连房带院买下,“将老房推倒,盖了座二层楼。左边开饭店,右边磨豆腐”。这是营盘镇商业变迁的一幅素描,历史内容和时代政治隐现其中。罗包“发家致富”的故事分明包含着重大的时代主题,但作者无意彰显此间的时代政治蕴含。他有意避开“意识形态的追光灯”,而专注于人物(罗包)形象塑造。对此,作者本人具备高度的创作自觉,他说:“人是小说的核心,作为背景的历史是人的窥视”,因此其叙述“没有把历史具象化,虽然是真实的存在,可依然作为背景处理。既然非重点,就没有必要浓墨重彩,以免喧宾夺主”⑥。
当作者自觉地将“历史”作“背景”处理,并专注于小说人物表现,人物及其生活世界的日常性便凸显而出,成为小说意义建构的要素。日常性意指普通生命的存在常态,包括普通生命的存活方式和精神向度两方面内涵,前者是“活着”的基本形态,后者是“活着”的内在意蕴。《有生》既将祖奶故事作情节主干,且将其作为主要叙述人物,祖奶自述即成小说叙述主干,“接生”故事由此获得“元叙事”的性质,成为小说叙述的隐形“端口”。祖奶立于世界入口处,双手将一万多生命一一接入尘世,让他们入世而活。而随“接生”开端的,便是生命在凡俗人世的经历,通常称作“活着”。因此,所谓“有生”意指生命降临尘世,它在开启生命的现世经历的同时,也伴生出生命在俗世的全部日常性。《有生》的文本叙述朝向生命日常性聚焦,又被生命日常性照亮;它既向生命日常性敞开,又因生命日常性而敞亮。是“日常性”而非“史诗性”,凝聚为《有生》意义建构的要素。
《有生》叙述视角的选择(祖奶),突出生命的日常性意义,其叙述空间的塑造,也托举着生命日常性表现。地处偏远塞外的宋庄,远离历史内容和时代政治的中心地带,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空间,它具有传统乡村的典型属性与征象,其彰著表征便是乡土社会混成一体的生活日常性。小说叙事广泛涉及宋庄风俗、人口、土地、商业经营、手工技艺、阶层构成与权力结构诸方面。此间包含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生动素材,且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类似“地方志书写”的叙事征象。乡村凡俗人物既生动活现于小说叙述中,乡村日常生活即成地域形象塑造的肯綮,虚构的宋庄成为乡土社会的典型性空间。但必得强调的是,乡土社会的日常性与乡土人物的日常性具有浑身共存的关联,前者借由后者得以呈现与表现。这是小说叙述以人物为核心的特质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对《有生》意义建构的追究,更须切入人物个体生命,洞察其存活方式和精神向度有机关联的日常性双层蕴含。生命的存活方式构成生命最基本的日常性,因为“活着”是生命的第一需要。就个体生命而言,其存活方式的要义即在“如何谋生”,“生计”是个体生命存活的核心问题。有关生计的叙述在《有生》中连绵而来:饥荒与逃难、战乱与活命、垦荒与农耕、大旱与求雨、摆摊与开店、挖煤与掘宝、当保镖与当骆驼客……“活着”的生命须有“活路”而得力免“死路一条”,小说的人物故事遂围绕日常生计展开。这恰是小说紧贴生命日常性铺陈叙述的表征。与生计紧密关联的是“技艺”,即解决生计问题的技能。《有生》的情节主干便是关于“生计-技艺”的故事:乔大梅先随父学做锔匠(锢炉匠),落户宋庄后又拜师学艺成为接生婆,其自述中展开的拜师仪式、学艺经历、职业规矩、接生知识及从业艰辛等故事情节,呈现乡土社会“接生婆”职业的特殊境况。此外,小说叙述涉及的匠人还有毡匠白礼成、打铁的杨铁匠等,涉及的技艺尚有罗家的豆腐、赵家的包子、毛家的射术,至于李贵赶羊、吴泰放牛、宋慧养猪、吴大勇养鱼、如花善于养花、麦香长于女红,也都是因生计或喜好而练就的一技之长。这些人物故事在小说叙述中或有详略之分、精粗之别,却无不包含生活-生产技艺(技能)的知识性内容,从而生动展示出乡土社会的知识系统。
就知识形态而论,这些技艺与生计直接关联而呈现为经验技能形态,而非抽象理论形态,其功能体现为民间实用性,因而归属日常性知识。就叙事表现而论,这些以生计需要为指归的技艺,内化于人物个体生命,示形为“个体的技艺”。它们与乡村人物故事混成一体,并融于乡村日常生活,构成乡土社会日常生活的有机内容。而从社会学角度观照小说的“生计-技艺”叙事,它们鲜活地表现出传统乡土社会(前现代乡土社会)有关知识分配与角色配置、行业规约与伦理约束等诸方面的定例和惯习。其作为民间制度建构,既是乡土社会日常性的重要内容,也积极参与对乡土个体生命的社会化塑造。
要言之,《有生》中关于“生计-技艺”的人物故事,具有小说意义建构的性质与作用:技艺呼应着个体生命的生计需求,体现着个体生命的存活方式,它们既是乡土社会的日常性内容,也是其日常性的表征。
三
我们借由“生计-技艺”叙事,洞察《有生》对乡土生命存活方式的表现,探测小说对乡土社会日常性的叙述。但必得注意的是,“生计-技艺”既非乡土生命存活方式的全部形态,更非乡土社会日常性的全部内涵。乡土社会的日常性不仅体现在乡村生命的存活方式上,还表现为乡村生命的精神向度。所谓乡村生命的精神向度,是指乡村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生成、凝聚的情感内涵和心理倾向。它并非外在于乡土社会的日常性,而是乡土社会日常性的有机成分。日常生活既是个体生命存活的基本形态,个体生命的精神向度(情感内涵和心理倾向)便自然具备日常性。
《有生》的叙述紧贴乡土社会的日常性展开,作者既铺陈个体生命的存活方式,且掘发其精神向度。被“接生”迎入现世的个体生命,不断被现世的日常性熏育。这过程被称作“社会化”(或“内化”),其间交集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张力。个体生命的精神向度即在此背景中凝聚而成。“活着”随带而来“生的烦恼”,《有生》中的人物各有苦恼:毛根既煎熬于对宋慧的情欲之中,他心爱的猎枪又被收缴,看家技艺行将绝种,更兼无力疗治儿子疾患,家道败落不堪承受——多重烦恼交织在他心头;镇长杨一凡夜夜被不明来历的声响滋扰,如影相随的“咔嗒”声其实是他的内心噪声,精神幻觉源于日常压力;李二妮总是“使性子”;李桃老在“怄气”;白礼成时常“痒病”发作,一边叫唤一边猛蹭身子;薛腻歪隔三岔五便到罗包豆腐店找碴寻事,损人又辱己……他们个个心有纠结,积郁成疾,是为“心病”。便是祖奶,其“半死”之躯一直感觉被蚂蚁骚扰,“蚂蚁在爬”的诉说在她的自述中不断重复,反复刻录遂成一则体感强烈的意象,其实是她不时发作的身心“病症”,“病根”则在早年目睹母亡惨象的现场刺激。而从母亡起始,灾祸接连来袭,父亲惨遭杀戮,她被流匪强暴,孤身落根宋庄后,三任丈夫、九个儿女或亡故,或不知所终,最后唯与孙子乔石头相依为命。苦难既是祖奶一生的生活内容,也是其生命体验的主题。《有生》是一部“有关痛痒”的小说,“烦恼-苦难”的主体感受普泛存在于人物经历中,形成个体生命的日常性体验,凝聚为人物的情感内涵和心理倾向。
但小说叙述并未滞留于人物生活感知的浅层,作者没有驻足于对个体生命情感的表层观照,他书写着凡俗生命挣扎于现世生活的“痛”与“痒”,更揭见其跋涉于遍地泥泞中的“善”与“爱”。如花和乌鸦的故事颇具寓言色彩,乌鸦形象一反民间故事里“不祥之鸟”的传统角色,它们寄托着一位命运多舛的弱女子的深情挚爱,那是她继续“活着”的唯一支撑。养猪的宋慧性格颇有几分粗犷,但她对毛小根的照料与呵护,在昭示出母亲般的纯爱;在毛小根失恃且患病的苦難境遇中,宋慧实际充任了母亲的角色。罗包幼时遭受嫌弃,婚后遭遇伤害,但他精于豆腐制艺,其对黄豆的感知超越了人与物的隔阂,在他心间“豆子都是有脾性的”,“豆子和人一样,知道冷暖,知道谁对它好。知道谁糟蹋它”,“豆子是会说话的,只对能听懂能听进去的人说”。罗包对黄豆的知情解性,是日常劳作中主-客互动而生成的物-我深情关联,它支撑着罗包度过生命中的灰暗岁月,并且在其内心滋生出某种生命感悟。且听他如此解说豆腐制作中的“摸豆子”环节——
这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命相和轮回,豆子也不例外,不可能永远是豆子,总要变成别的,豆腐、豆皮、豆芽,被崩成豆花,磨成粉,要是掉进火堆,就成了灰。转一回,难免要疼的,这没什么。摸不是让豆子少疼或不疼,是要把豆子摸顺,让它们彼此配合,来的不是一块地,去的世界是一样的。
此间对“豆子”的拟人化表述延及“世间万物”,一种生命感悟犹如禅悟通透而出,别开生面。其实是人—物长久厮磨滋生出的一種生命体验,是从生命日常性中破壳而出的一种生命意境。尽管罗包本人犹且烦难于婚姻窘境,但他对黄豆的深情感知间,已然氤氲着对生命存在的普泛同情。他对弱女子安敏的怜爱与呵护、对“事由子”薛腻歪的释怀与体谅,均流露着纯粹的善意。罗包的生命感悟,已接近于祖奶的慈悲情怀了。
祖奶的慈悲情怀,得自“接生婆”的职业教谕。其受教于师的,不唯“接生”之“技”,更有“接生”之“德”。祖奶拜师仪式先立“规矩”,计有“五戒”(“忌贪”“忌躁”“忌怒”“忌仇”“忌惧”),实际是职业道德规范,核心宗旨则是“接生是积德”。祖奶眼见师傅“头顶的红光”,师傅说:“那是观音的,”“观音在上,接生婆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观音的眼。”观音及“红光”的象征,既赋予“接生”职业崇高的属性,也高悬出威严的道德律令。更为重要的是,这份道德律令与祖奶自身的生命体验接洽、呼应,内化为她的情感倾向,成为其自觉的生命追求。祖奶是由己身遭受的劫难,体验着俗世众生的艰难,感知到生命存在的苦难本质,在迎受“活着”的种种磨难中,油然而生对凡俗生命一视同仁的怜悯和爱惜。这正与“接生即积德”的职业规约同义。即此而观,祖奶的慈悲情怀既得自职业道德训诫,更是她本人生命历练的精神凝聚,是其生命于苦难熬煎中的精神升华。
因此,我将“善意-慈悲”的精神内涵,视为小说精神向度的深在层面。这是凡俗生命挣扎于日常世界淬炼而成的大境界,是个体生命善待所有生命的大慈悲。它既源于凡俗生命的日常经历,且抱持着对凡俗生命的素朴敬意,因而具有生命日常性的性质。并且,它以小说人物及其故事的具象化方式表现,具有凡俗生命的日常形态和俗世生活的鲜活实感,而非抽象、空泛的“道德宣教”,因而具有生命日常性的样态。
四
我将生命日常性视为《有生》意义建构的一则要素,且将个体生命的存活方式和精神向度,视作生命日常性的有机统一的内涵。但我同时认为:小说的叙述既向日常性敞开,又不为日常性拘束,它还表现出叙述的“超越性”征象与特质,超越性是其意义建构的又一要素。
所谓叙事的超越性,是指小说叙述挣脱对常态世界的摹写而呈现出非常态形式,并且表现出对常态世界的意义质询。《有生》的叙述超越性首先表现为叙事的超验性,即叙事改变日常经验世界的常态而表现为非常态形式。不可否认,写实是《有生》叙事的基本样态,作者在此表现出非凡的摹写笔力。比如:垴包山周遭“遍地石块和断瓦”,开垦荒地“得一个巴掌一个巴掌地啃”;之后“把猪粪鸡粪羊粪晒干碾碎,与土掺和起来,这叫喂,让土吃进肚里,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后是“养”,“在种过一茬植物之后,土地吸纳了植物的气息,便有了生命和精气”。“啃”“喂”“养”,合成宋庄垦地“三部曲”。此间的修辞、炼字极具动作感和表现力,土地被小说叙述赋予生命体的活性气质,人-地互动塑就为生命交融的深情关联。但作者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常态化叙事,他没有止步于对客观存在物的摹写,哪怕他的摹写笔力已然非比寻常,其叙事还是呈非写实形态,豁然敞开某种超验形态。
原名“树枝”的女孩救下一只喜鹊,引来成群喜鹊追随,她便索性改名叫“喜鹊”。群鸟知恩图报的故事,已经超越写实叙事的框制;人鸟间的情感交集和精神互动,更非拟写现世常态。它溢出了日常经验世界的界限,表现出超现实的想象性,而在梦幻、象征等非写实手法的操作下,获得了超验性品质。祖奶对九个子女的追忆中,有关白杏的叙述别具一格。“飞翔的白杏”,她“喜欢大雁、燕子、乌鸦、喜鹊、老鹰、布谷鸟、蝴蝶、蛾子、蚊子。甚至苍蝇。所有带翅膀的都让她着迷”;她“喜欢飞翔”,“双臂舞动,完全是飞翔的姿势”,“忽然一跃,立到墙头上”,“眨眼工夫”便“到了柳树的枝杈上”,“在树上,她轻盈如羽,从这个枝丫飘到另一个树丫”。白杏不知所终,但祖奶宁愿相信她化身为蝶,就在村边蝴蝶河上翩跹起舞。不仅如此,祖奶本人宁愿“活在白杏飞翔的世界里”——“如果可能,我宁愿就这样闭着,凝望白杏飞翔,或让她带我飞翔。我没飞过,太想尝尝飞的滋味了。”在艰难苦楚的沉重现世,“飞翔的白杏”具有某种轻盈的质地,因此她既是祖奶的心头痛,也是她的心上梦。白杏化蝶故事与如花、喜鹊的人鸟故事一样,具有“神话”“寓言”的征象与特质。而我尤需特别指出的是:此间非常态叙事显示对常态生活的故意改写,其本身即隐含着对常态世界的超越——这是其叙述意义所在;即此而论,《有生》的超验叙事不仅是叙述形态或叙事技术的选择,其间包含着意义建构的蕴涵。
《有生》的叙事超越性更重要的表现,是叙事的反思性。所谓叙事的“反思性”,是指叙事表现出对现世存在及世俗生活的质询和质疑,表现出对生命日常性的追究与拷问。乔大梅成为祖奶的过程中,“接生婆”的主业角色在乡村世界衍生出多种功能。如,医者功能,祖奶就曾向前清御医薛令玄学习中医及针灸;再如,心理疏导功能,众人对祖奶的诉求多有心理宣泄的性质,而祖奶的劝勉与规诫则具备心理疏导的作用。这是颇具意味的叙述,祖奶的“接生”职业在乡土社会衍生出情感抚慰与精神指导的价值功能,并且,这种价值功能日渐增长、与时俱进,即便其“接生”的职业能力因年衰而实际丧失后,其情感抚慰和精神指导的价值功能还依旧强劲,甚或愈益膨胀,即便百岁祖奶与外界的交流能力丧失殆尽,她的“半死”肉身依然被作为“半神”“半仙”而膜拜——其实她是作为象征物而存在着。我将祖奶职业能力的衰丧和价值功能的膨胀,概括为“角色翻转”,从职业实践中衍生出的价值功能,最终取代了职业本身,“接生婆”渐变为“祖奶”。
这角色翻转过程,便是乡土社会民间信仰的生成。《有生》中乔大梅的角色翻转,正是“祖奶崇拜”的产生机制。祖奶所表征的慈悲情怀,既是凡俗生命所生,且为凡俗生命所需。因为“活着”的生命需要切近的关怀和爱意,此种慈悲非源于高悬头顶的上苍或上帝,而來自贴近的身边,是带着体温的日常之爱。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祖奶的慈悲情怀不是超凡脱俗的抽象之爱,而是凡俗生命对自身、同类及所有生命的怜悯,是凡俗生命之间的温情自爱,实际是凡俗生命自生自长的一种生命态度。并且,这种生命态度在乡土社会凝定为一种价值取向,构成乡土世界的一种文化立场,维系着乡土社会的人性价值。我将这种生命态度、价值取向和文化立场,概括为慈悲为怀的民间信仰。它不是外界输入的,而是从乡土世界的生命存在中生长出来的,并蔓延于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它由乡土生命和乡土社会的日常性而呈现,因而具有乡土日常性的品质与形式。在《有生》的叙述中,祖奶便是这种慈悲为怀的民间信仰的人格化表征。
但《有生》不仅表现着慈悲为怀的民间信仰,还表现着此份民间信仰经受的现实挑战。挑战或来自贫穷、饥饿、灾荒、战乱等现世环境,或来自命运捉弄、遭遇不公的生命际遇……它们在小说叙述中接踵而来,作为个体生命的存活境遇,构成个体生命无可回避的存在压力,冲击着慈悲为怀价值信念。我将此类挑战称作“境遇性挑战”。它源于现世环境及条件,为个体生命无法把握。而从另一方面查究,以祖奶为表征的慈悲为怀的民间信仰,恰是在境遇性挑战中生长的。它是凡俗生命面对强大外界压力的自我维护,是凡俗生命为恶劣境遇激发出的精神能量。慈悲为怀的乡土民间信仰与境遇性挑战直面相撞,构成《有生》叙述的一重内在张力。
另一重张力则肇始于另一种挑战,它来自凡俗生命自身。随着乡土社会将祖奶的现实功能无限泛化、放大,祖奶被塑造为一种“半神”“半仙”的存在,“祖奶崇拜”遂凝定为一种乡土迷信。而在祖奶被乡土社会神化成仙的过程中,其所表征的价值内涵则遭过滤,那份带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慈悲情怀被稀释,“祖奶崇拜”不再纯然出于对祖奶精神情怀的敬重和敬畏,而夹带着形形色色的世俗功利欲望。比如:小说中杨铁匠竟然跪求祖奶保佑他报复杀人“千万别失手”,这诉求正与祖奶的慈悲情怀背悖。我将乡土社会“祖奶崇拜”生成过程中,祖奶的慈悲情怀反遭稀释的情形,称作“心因性挑战”,它源于乡土社会及其个体生命的“造神机制”。小说中“造神行动”最强劲的推手,便是祖奶嫡孙乔石头。这位发家致富的实业家谋划在垴包山营建“祖奶宫”,将百岁祖母供奉其中。其宏伟蓝图出于炫富、心理补偿及心理报复等多重隐秘冲动,却与祖奶的慈悲情怀逆反而行。乔石头的“造宫”方案,实不过是宋庄社会由来已久的“造神工程”的完形步骤,他构想中的“祖奶宫”实则是一座新祠庙。心因性挑战无疑是慈悲为怀的民间信念遭遇的最峻急局况,在被神化的路途上祖奶本人已无力抗拒,甚至连抗议的能力也已丧失。她的肉身依然敏感,她的精神却无法与现世沟通。这是具有某种象征性的,祖奶在被“神化”的同时,也被“束之高阁”。她意识到自己对此无能为力,内心焦灼却只能任人摆布。她被供奉在无边的孤独里,其实是被禁锢于虚无之境。慈悲为怀的精神信念,遭遇乡土社会“造神机制”操控的心因性挑战,两者构成《有生》叙述表现的又一重内在张力。
如此,祖奶所表征的慈悲情怀,在乡土社会既生长又遭压抑、已凝聚又被稀释,慈悲为怀的乡土信念在现世功利的操弄下变异为乡土迷信。《有生》表现出质询现世精神状况的叙述追求,小说由此豁开文化反思的叙事面向,获得叙述意义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