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3-09-16郭儒端
郭儒端
【摘 要】小学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掌握读书技巧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活动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受到阅读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未能及时阅读课文,需要老师从阅读方式上加以指导,通过大量誦读能够增加阅读量,增长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各种素材,对学生文章的阅读具有帮助意义。教师在培养阅读技巧的同时,也相应地掌握了阅读方法。本文就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训练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小学群文阅读,是一个可以在规定时期内,让学习者进行比较系统的阅读练习的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读书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心理和文化。在小学的群文阅读中,其主要任务包括拓展学习者的视野、积累文化知识、训练学习者的理解力、分析技能、提高学习者阅读兴趣、培养学习者阅读的习惯等。同时,老师也需要顺应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特点,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与课堂能力,根据学校逐步改革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并针对学生的阅读爱好及其成长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式,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与意义,从而建立一种相对完善的课堂教学理论体系,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群文阅读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意义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学生的认知来说,由于受客观环境的约束,阅读才是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的主要方法。但是,如果只是给学生们阅读一两篇文章,是很难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长足提升的。而群文阅读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要,向各种阅读文章发送4~6个单元资料,增加他们的读书数量,让他们的读书水平获得由数量到质的提升。同时,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对阅读的内容做出一些反思、总结,并和阅读的文字进行互动、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情绪意识,进而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速度,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特点上,既要满足学生的阅读数量,也要兼顾学生的阅读速度,特别是随着学段的日益增加,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愈来愈大,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通常采取精读的方法进行读书,但这种方法往往会造成阅读速度比较缓慢,进而影响到学习者的注意力以及阅读的品质。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者每节课都会接触到更多的阅读内容,这也对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将逐步学会浏览书籍、略读等方法,增加阅读数量,以此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这将有助于他们从阅读中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们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导,但也有部分老师依旧是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因为采用该模式将会造成学生被动、机械的复习,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减弱。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当教师完全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时,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将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在群文阅读模式中,在老师的指导下,要充分激发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教师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这种阅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学生而言,学好语文也是一种阅读与积累的过程。适当读一些不同题材的图书和作品,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表达意识以及逻辑分析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淀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提高相应的文化素质。另外,在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时期小学生的平均阅读量必须达到四百零五万字以上,这就需要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读大量有利于阅读的图书,这样不但能够充实他们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书籍中学到一些基本的人生哲学和人格态度,使学生有一种比较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学生普遍年龄小,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专注力都非常有限。在阅读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感觉阅读的沉闷,从而拒绝阅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语文小组阅读教学的显著效果,借助这种语文小组的读书方式,老师能够指导学生开展更高效的读书和练习。通过此次活动,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率。老师也能够在学生阅读中协助他们克服阅读活动中出现的困难与困惑,既可以增加在阅读文本中获取的知识与体验,也可以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面临着不少亟须改善的方面。所以,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于选用适当的课程,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多姿多彩,让学生的阅读热情得以充分激发,进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阅读中去,以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挑选合适的阅读文章
在小学语文中,文章是小组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注意选题,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选题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基础、理解水平等方面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避免相关程度低、重复,从而影响到最后的阅读教学效果。老师在选稿时只需选取三到五篇就可以,以免给学生带来太多的负担,也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另外,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题目,选取不同的文章,进行搭配,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文章的主旨。比如,老师在教授古诗时,可以选用三首同样难易的古诗,如《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由于三首古诗词中都有山和水的成分,教师就可以将“万水千山常有情”当作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这些古诗词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这位作家对山水的描绘,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独坐敬亭山》描绘敬亭山风光,《望洞庭》描绘洞庭湖,《忆江南》描绘了江南风光,三首诗词都尽显了对自然界的巧思,使人们领略了远在异乡的自然之美。学生在阅读诗词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深情,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此外,老师还收集了与教材相适应的一些诗歌,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思维、情感、语言上的不同,以此扩大学生的欣赏范围。
(二)为学生打开阅读基础之窗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选用《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描写风景的作品,不一定要深入了解,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同时也能积累到优美的语句。这样的风景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美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风景类文章的基本手法与技巧。在教师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它所影响,从而在今后的文章中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文章的阅读活动需要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吸取有益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所以教师一定要设置几个有相似性、相互迁移能力、冲突性强的主题,从而有助于学生重新整理、延伸和认识作品内容。在群文阅读中,学生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了解作品的主要內容、体裁,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等。另外,在阅读文章时要设定移动主题,比如在掌握特别读法之前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通过分析各种阅读文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让学生在问题上思考和辩证,从法律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学生的成长不仅与知识有关,还与环境有关。环境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形成良性阅读氛围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也可利用读书会、诗歌朗诵的方式进行各类课外活动,引导他们主动阅览各类图书,在读书中慢慢形成好的读书习惯,让整个校园具有读书风气。在普通课堂上,教师还可与学生探讨课程的内容,或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名著和名言,告诉他们一些读书方法与诀窍,使他们在读书的同时爱上读书。在这种基础上,还可以经常组织读书会,让他们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增加阅读的数量,同时能够开阔眼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认识。
(四)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群文阅读是指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阅读多篇文章,只有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意识,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得更恰当的问题解决办法,使这种教学模式更有效率。群文阅读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学生利用大量的读书活动来拓宽自身的眼界,增长见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带头,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也应多阅读,努力培养有素质的人。只有培养阅读意识,教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的不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和教研组可以定期举办与阅读有关的师资培训活动,让教师参加,学校还可以举办小组知识讲座,供教师学习。同时,通过网络还可以看到在线视频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腾讯会议、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进行深度互动和资源共享,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和提升自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持续深入,学校语文教育将更加关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而群文阅读模式的建立则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学校语文教师应正视群文阅读的重要意义,主动改变传统刻板的观点,积极参加群文阅读活动,并不断地在语文的内涵与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中寻找出群文阅读教育的落脚点,在已确定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大量的材料、方法引导,指导学生要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乃至语文使用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为他们在阅读方面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瑾.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206(6):49-51.
[2]苏玉麟.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8):30-31.
[3]靳亚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31(31):88-90.
[4]付文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