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短视频到中视频: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创新路径初探

2023-09-16徐锦玮

新闻世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短视频创新路径

徐锦玮

【摘   要】近两年,短视频凭借其娱乐性获得了用户的喜爱,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也被人們诟病。中视频凭借其更为专业的生产和更具深度的内容逐渐吸引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注意。根据近两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情况,本文分析了主流媒体中视频内容创作的优势,认为要更好地实现中视频传播效果,主流媒体应在题材选择、拍摄手法、传播渠道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主流媒体;中视频;短视频;新闻报道;创新路径

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随着更加庞大的用户群体涌入短视频平台,人们也在反思短视频内容深度较浅、质量不佳等问题。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过短的视频时长或篇幅不利于开展深度报道,较长的视频篇幅才能承载更有深度和更丰富的信息,由此中视频逐渐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分析中视频新闻崛起的逻辑动因和中视频新闻的优势及特征,结合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探讨主流媒体中视频内容的发展方向。

一、从短视频到中视频:深度内容的诉求

关于“中视频”的提法,最早于2019年便出现。中信证券在当年的行业报告中提到,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用户将对视频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视频产业有望产生“中视频”赛道。2020年,西瓜视频总裁任利锋对“中视频”概念作出了较为详细的界定,“中视频”是一种时长在1分钟至30分钟区间,横屏播放的PGC内容[1]。而后,无论是在学界对“中视频”的研究中,还是西瓜视频、爱奇艺、腾讯等业界先行者在各自平台的“中视频激励计划”中,基本都沿用了任利锋对“中视频”概念的界定。

2017年是短视频元年,凭借大众化的题材选择、简洁的叙事风格以及新颖的视觉呈现,短视频紧紧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并在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2]。可是,随着人们使用短视频频率上升,其内容割裂碎片化、模糊浅显、同质低俗等问题逐渐暴露,一定程度上,短视频成了一种“叫座不叫好”的存在。一些深度使用短视频的用户表示,虽然他们对短视频内容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是观看后往往因无法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懊悔,他们期待更具深度的视频内容。

从“中视频”的概念来看,它显然不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它所使用的底层技术没有突破当前媒介技术。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无疑是媒介发展愈加成熟的体现,它是对现有视频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主要面向一批具有更高要求的视频内容用户。

二、中视频新闻的特征和优势

较短视频内容呈现出的快捷化、娱乐化、大众化,中视频内容通常更为严谨,其生产制作过程也有着相对较高的门槛。在中视频新闻生产中,主流媒体凭借其精准的题材选取、丰富的生产资源以及专业的创作团队,实现了报道深度的回归,彰显了中视频在时长、内容、形式方面的优势。

(一)时长适中:吸引注意力的基础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可以经由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信息以分散的状态存储于互联网空间。相应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处理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事务,期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这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同样呈现碎片化的趋势。短视频时长短小、更新频繁、内容吸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吸引用户的注意力[3],本应十分契合用户对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然而,短视频时长通常不超过1分钟,甚至在抖音中最常见的短视频时长仅有15秒,较难获取用户的持续注意。除了时长以外,信息量还受到视频表现方式、创作人讲述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时长仍然是视频信息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短的时长造成了核心信息的缺失。信息的匮乏与吸引用户注意力的需要相矛盾,大量的听觉和视觉符号被用来吸引用户注意,用户却难以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从用户信息需求来看,用户期待从视频内容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讲解类视频。国内主要中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的视频内容时长多集中于5-15分钟,而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多为5-8分钟,这与中视频时长区间契合。也有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在2-30分钟会达到高峰[4],过短或过长的视频内容都无法使用户集中注意力,而中视频适中的时长与人的注意力特点相吻合,这为用户获取需要的信息奠定了注意力分配的基础。

(二)横屏呈现:唤醒理性的号角

除了时长较短外,短视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竖屏呈现。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短视频最常见的使用终端是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从手机使用习惯来看,单手持握占据手机使用的较多场景,在此情形下,竖屏呈现的短视频内容符合用户习惯[5]。这种竖屏呈现方式能够拉近主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形成较为接近的主客距离,对于大众化、娱乐化的短视频内容,这无疑能较快吸引用户的关注,更容易调动起用户的情绪,但相对的,这种呈现形式并不适合需要用户理性思考的内容[6]。此外,单手持握的使用习惯多表现在用户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当用户需要较长时间观看某个视频内容时,他们往往会选择横置手机,将手机放置于一个居中的位置,这一行为意味着娱乐内容的结束,或学习行为的开始。当用户需要观看讲解类视频内容时,更需要理性思维,中视频的横屏呈现方式,更适合深度报道类视频。在过往的媒介形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点。书籍、黑板、幕布等通常被设计为横版状态,用户通过将显示源置于视线的居中位置,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更好地投入视频内容观看之中。可见,中视频的横屏呈现形式,更加符合用户长时间观看视频时的使用习惯,并且更契合中式课堂“教学-学习”行为的一般模式,为用户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牢筑理性之基。

(三)兼顾深度:传递专业的表达

综上所述,受短视频的时长、形式限制,短视频制作门槛较低,多以娱乐内容为主,总体来看较为浅显,缺乏深度。这与当前短视频创作实际情况较为吻合,目前短视频中UGC内容仍是主流,素人、网红成为短视频创作者的主要构成。一旦某一主题走红,短视频网站便会出现大量的跟风内容,导致用户身处狂欢之中,然而狂欢背后是用户理性和专业内容的缺失,用户在观看短视频后通常无法获得实际有效的知识,这一方面是因为短视频形式较难引发人们的理性思考[7],但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内容本身缺乏专业性。受制于个人知识面的局限性,掌握资源的稀少性,普通用户创作的内容,通常无法达到专业生产者的层次,而在这方面,主流媒体占据显著优势。其实,主流媒体并非没有涉及短视频领域,但是报道的内容多为简讯,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很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然而,随着用户对报道内容深度和专业度的要求提升,主流媒体可以凭借其优势,依靠优质内容创作获取更多的受众。从当前的短视频市场专业内容方面的差距已经可以窥见,比起普通内容创作者,主流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经常有账号将主流媒体的专栏报道拆分成几小段后多次发布,以获得更多的流量。可见在专业领域,普通用户的视频质量很难与拥有资源的主流媒体相抗衡。主流媒体凭借其丰富的专业资源,可以在中视频领域创作出用户喜闻乐见的PGC内容。

三、中视频新闻创作的提升路径

鉴于中视频内容在播放时长、观看方式、内容层次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媒体在生产制作相应内容的过程中应有相应的策略,实现中视频内容的有力传播。

(一)核心: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起短视频的“三言两语”和长视频的“庞杂冗长”,中视频内容时长适中,适合中国故事讲述的场景[8]。为实现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选择恰当的主题,决定了中视频作品最终的呈现高度。从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来看,主旋律题材在中视频市场占据重要地位,52部一等奖获奖作品中,43部作品符合中视频基本特征,其内容与主旋律相关。其中,一等奖获奖作品《“Daka! PLA”(打卡!中国军队)》便是中视频形式与中国故事题材有机结合的范例,该作品以宣传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出发点,深入习近平主席视察过的部队,对第79集团军某陆航旅、舰载航空兵部队、空军轰炸航空兵进行回访,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生动展现部队官兵风采与大国重器的震撼力量。作品改变以往军事题材报道严肃宏大的呈现方式,实现了“硬新闻”的“软表达”,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二)引入:迅速代入情境

字幕、图片、配乐的编排与组合是中视频内容创作中的关键部分。虽然与短视频相比,中视频拥有更长的时长,可以呈现更丰富的内容,然而由于其内容更为深刻,一旦注意力不集中,用户便很难对报道内容有完整的了解。因此,更长的时长并不意味中视频创作可以疏于编排,相反,中视频内容同样需要精妙的安排,从视频伊始便能吸引用户眼球,而后通过有逻辑的剪辑手法,将故事的全貌呈现在观众面前。中视频《为谁辛苦为谁忙》,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通过生动鲜活的现场画面,全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为民情怀。在视频摄制过程中,项目组搜集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间大量的影像资料,容量十分庞大,然而,在视频中并没有堆砌习总书记的走访历程,开篇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一习总书记的原声旁白点明视频的核心,而后为观众呈现了数个习总书记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场景。例如,在广西桂林全州县毛竹山村民的家中,习总书记对村民的亲切问候;在乡村学校,习总书记与年轻学生们一同植树;在麦田稻田,习总书记与农民们亲切交流,过程中还不忘尝一尝刚成熟的稻谷……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有序呈现在观众面前,该作品全网播放量超4000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亿。

(三)呈现:亲切具体叙述

短视频以娱乐化内容为主,内容缺乏故事性,因此对创作者的叙事能力要求不高,创作者可以通过高强度的视觉冲击和波动化的情绪调动,吸引用户观看完视频。但是,中视频作为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视频形式,创作者必然需要对视频内容做出讲解,过于艰涩或过于业余的表达都是需要警惕的。当中视频创作者以过于浅显的口吻讲述深度内容,观众无法感受其内在的精妙之处,即便看完视频,仍然无法获取所需的知识。但是,当中视频的深度内容以专业表达呈现后,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这其中有着较高的知识门槛,使得观众不得其解。因此,如何平衡好视频内容的专业性与表达的大众化是需要注意的。例如,中国日报社创作的系列视频《求索:美国共产党员的中国行》,以中国日报网美籍记者伊谷然的视角,通过整理他与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和国际友人、普通百姓的对话内容,将专业话语与民间表达相结合,以普通受众可以理解的叙事方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工作方法、鲜明性格、组织架构和执政能力,该视频作品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四)传播:广泛有力报道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优质的中视频内容只有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广泛传播,才能扩大其影响力。当前的短视频多为“快餐式”内容,每段短视频所包含的知识量十分有限,只有通过社交媒体实现裂变式传播,用户才能从多个碎片化的内容中获得相对完整的信息。虽然当前中视频的传播渠道并没有像短视频那样广泛,但中视频内容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在相对较长的时长中包含着更多的信息,一旦用户开始观看,便可以从单个视频中获得完整的信息。可见,倘若中视频也能实现多渠道传播,用户将更容易获得良好的视频观看体验。湖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系列中視频《国之大者》,聚焦种业安全问题,摄制11集系列视频,展示了农产品、禽畜业、水产业等多个领域的种业问题,以“泛科普”的形式,在每集7分多钟的内容中,表现了种业问题的特点和各位科学家所做出的努力,信息量大而密集。播出后,该视频转发于学习强国、新华社、央视网、芒果TV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形成了多媒体传播矩阵,最终该视频在网络社交平台引起广泛讨论,播放量高达5000多万次。

四、结语

目前,国内的短视频和长视频市场竞争激烈,相对而言,中视频市场尚是蓝海。随着用户对视频内容的要求提升,短视频的时长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通过系列视频的方式,提高视频内容深度,在此发展趋势下,内容深度与播放时长最终将在视频形式中达到平衡,中视频在视频市场竞争中展现着惊人的潜力,其发展也充满着活力。主流媒体应凭借其资源等优势,把握中视频发展的“黄金时代”,积极抢占中视频赛道,进一步扩大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

注释:

[1]聂静虹.5G时代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探析[J].人民论坛,2022(Z1):106-109.

[2]沈爱国,吴诗雨.浅析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优势与转型升级[J].传媒评论,2022(09):46-48.

[3]肖田.注意力经济视域下短视频时长流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4]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马广军.竖屏的起源、优势、特征与挑战[J].视听界,2019(01):63-66.

[6]张骋.从“横屏”到“竖屏”:论影像符号表意机制的变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1):111-117.

[7]邓建国,张琦.移动短视频的创新、扩散与挑战[J].新闻与写作,2018(05):10-15.

[8]马梦媛,陈功.主流媒体入局中视频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视听界,2023(02):39-43.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短视频创新路径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