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嘱托 再谱新篇
——苏州老同志热议总书记讲话畅谈文化传承

2023-09-15

银潮 2023年9期
关键词:江村山塘昆曲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7月6 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讲,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苏州市广大离退休干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纷纷表示,总书记考察苏州,是对苏州人民的关怀和激励,给苏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苏州市许多老同志在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从未停歇。他们以亲历者、见证者的身份,热议总书记的讲话,畅谈文化传承,积极建言献策。

让“山塘历史文化”润泽人心

文|平龙根

山塘街由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修筑。它是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浓墨重彩之地、曹雪芹《红楼梦》开卷第一回隐指之地,也是明代民歌《大九连环·姑苏好风光》咏唱之地。

1954年,我出生在这条街。从部队转业后,又回到这条街,更有幸分管和参与这条街的保护性修复10 余年,亲身经历了一条千疮百孔的“破山塘”变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和列入“大运河苏州世遗点段”的全过程。

2014年退休后,我主动参与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制定。2020 年5 月,为撰写《擦亮苏州城市客厅,打造苏州世遗窗口——关于在虎丘综改地块内规划建设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大运河虎丘世遗小镇)》的调研报告,我多次到现场踏勘,对照规划图纸反复推敲。该报告得到时任市委书记的批示并位列2020 年第二季度“姑苏区监督建言金石榜”榜首。

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给我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决心“殷殷嘱托记心中,咬定青山不放松;银发红枫再出发,古城保护立新功”。我强烈建议在已出版《平江路志》的基础上编撰《山塘街志》;组织力量进一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组建“山塘历史文化宣讲团”,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山塘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人心,让奋斗的血脉在千年古城代代延续。

(作者系苏州市原金阊区政协主席)

让文化遗产不“断档”

文|荣学润

我生在北桥、长在北桥,在文化战线耕耘了50 多年。退休后,抛不下文化事业的我创办戏曲陈列室、少儿戏曲班、少儿评弹班,带头抢救“北桥开口船头拳”等等。

1999 年北桥镇被列为苏州市文化艺术特色“戏曲之乡”。2011 年,街道打算建设戏曲陈列室,我听闻后毛遂自荐担任顾问,把多年收藏的照片和资料捐献出来。如何发挥“戏曲之乡”的优势,让北桥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我觉得必须从娃娃抓起。我在北桥中心小学办了少儿戏曲班,挑选了19名孩子,邀请苏州市锡剧团老师授课,一招一式、一曲一调,从基本功练起。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孩子们个个都能登台表演,“北桥娃”成为戏曲“小明星”,先后9 次登上央视舞台。从少儿戏曲班到戏曲特色班,从北桥街道群众戏曲艺术节到“冶长泾杯”苏州市戏曲票友大赛,如今的北桥已稳坐“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头把交椅。

北桥地处湖荡地区,历史上拳师们边打拳边用吴语唱出的自编小调“开口船头拳”颇具特色,但半个世纪以来,船头拳几乎销声匿迹。我一个村一个村拜访老拳师,记录拳谱,成立了一支由10 多位老拳师组成的“开口船头拳队”,让文化遗产不“断档”。2013 年“北桥开口船头拳”成功申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传承好传统文化,我的建议是: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推广方案;其次,加大政策、经费扶持力度,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创新宣传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第三,文化传承,娃娃是关键,政府要牵头组织,学校要鼓励引导,选拔培育传统文化“下一代好苗子”;第四,文化传承人也要尽到“传帮带”的责任和义务,应教尽教,传承好中华戏曲文化。

(作者系相城区北桥街道文化站原站长)

做乡村文化的守望者

文|姚夫坤

上世纪30 年代,费孝通先生来到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调研,写下著名的《江村经济》。2010年,中国江村文化园筹建开园,我将几十年收藏的珍贵史料捐献给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纪念馆陈列厅里,老式的摇船、鱼罾、八仙桌椅……一件件旧物什,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除了老物件,像风枵茶、七都木偶昆曲、桥文化等这些风土人情的符号,我们也借助科技手段,让老物件生动起来,让人们更容易记得住乡愁。

我在纪念馆担任顾问和讲解员,为慕名而来的学者、游客讲述江村故事,一讲30多年。我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有文化上的自知与自信,找到自己的“根”与“魂”。对于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要发挥村民自治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二要调动年轻人的激情,发挥好新乡贤的力量,通过乡贤议事会更好推动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要创新形式搭建载体,丰富弘扬传统文化的土壤;四要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如今农村越来越富,农耕文化、蚕桑文化有淡化之势,有了乡村文化礼堂,就能以有形的形式展现江村的熏豆制作工艺、婚嫁习俗、摇三橹船,特别是桑、蚕、丝到蚕丝被的完整展现。

(作者系吴江区七都镇江村文化园顾问)

从“昆山之路”到“昆曲之路”

文|杨守松

1968 年底,我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在昆山工作,至今55 年,走了两条“路”:“昆山之路”和“昆曲之路”。《昆山之路》1990 年出版,先后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30 多年来,“昆山之路”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一种精神。

2005年退休后,我应巴城镇党委的邀请入驻巴城,由此走上了“昆曲之路”。从2007 年开始,我辗转江苏、浙江、上海、湖南、广东、北京等地,还奔赴香港、台湾地区,先后采访数百名昆曲人,出版《昆曲之路》《大美昆曲》《昆曲大观》等昆曲专著6 部11 卷。引进名人场馆,挖掘巴城本地传统文化,参与策划和成就了“重阳曲会”的品牌,巴城已成为文化部命名的“昆曲小镇”。

现在,昆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日渐丰厚了,昆曲开始从“小众”向“大众”宣传和推广,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民间的昆曲团体和纷繁多彩的昆曲演出也随着昆剧节的举办而不断涌现。

作为一名入党50 年的党员、昆曲学者,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时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积极参与昆曲小镇的美化细化,做好昆曲人的字画和艺术品的征集工作,尤其是为筹建“昆曲艺术馆”积极奔忙。

(作者系昆山市文联原主席)

猜你喜欢

江村山塘昆曲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魅力南江村
西热江村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山塘七里最苏州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