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克多纳《丽南山的美人》中女主人公焦虑解读

2023-09-15裴桐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

【摘 要】马丁·麦克多纳是当代英国备受瞩目的剧作家之一,曾获得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7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编剧奖,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唯一一个在同一个演出季有四部作品同时在伦敦的职业剧场里上演的剧作家。《丽南山的美人》是马丁·麦克多纳创作的首部戏剧作品,它以直接的方式呈现出主人公莫琳与母亲玛格互相折磨的母女关系。自该剧上映以来,评论家从后现代刻板印象、家庭困境等角度评析麦克多纳所表达的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以及亲情名义下的道德绑架。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出发,阐述女主人公莫琳产生焦虑的表现、焦虑原因、应对焦虑的方法及其结果,同时也尝试探索焦虑情绪背后的防御机制。

【关键词】焦虑理论;弗洛伊德;《丽南山的美人》;莫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021—03

引言

马丁·麦克多纳(Martin McDonagh)是继王尔德、叶芝、肖伯纳、贝克特之后爱尔兰又一位杰出的戏剧家。麦克多纳的主要剧作有著名的黑色喜剧三部曲系列:《丽南山的美人》《康尼马拉的骷髅》和《荒漠的西部》。《丽南山的美人》的情节聚焦于40岁的老处女莫琳与70岁的母亲玛格之间。随着姐姐们纷纷远嫁他乡,单身的莫琳不得不独自照顾母亲。然而,母亲玛格性格专横,处处想控制女儿的生活,造成母女关系非常紧张。一位叫佩托的男子出现,打破了家庭的平静。佩托向莫琳示爱,并得到了热情的回应。但出于私心,母亲玛格极力阻止莫琳与佩托在一起,最终发生了悲剧。

焦虑问题是神经症患者抱怨最多的问题,我们若是弄清楚了焦虑问题,就可以明白我们整个的心理生活。人类对焦虑的研究历史悠久,而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流派,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和深入。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十分深刻,1917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种焦虑类型——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1]莫琳作为典型的焦虑症患者,这三种焦虑症状在她身上都有所表现。莫琳知晓自己焦虑的原因但却没有找到正确防御机制缓解焦虑,导致自己最终走向了悲剧。因此,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出发,阐述女主人公莫琳产生焦虑的表征、原因、应对焦虑的方法及其结果,同时也尝试探索焦虑情绪背后的防御机制。

一、莫琳焦虑症状的表征

客观性焦虑又称“现实性焦虑”,它起于人对外界的危险情境所产生的痛苦的情感经历,是对于危险或预料中的外来的伤害的应有的反映。客观性焦虑症表现为旧的经验控制了一切,整个反应因焦虑的发展而枯竭,于是情感的状态使全身瘫痪,不能适应目前的情况。[2] 剧中,莫琳向玛格炫耀着自己与佩托的亲密关系,这让玛格十分生气。于是,玛格在佩托面前提起了莫琳在英國精神病院的遭遇,这激发了莫琳在英国患上的客观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与“客观性焦虑”相对,神经性焦虑最普遍的起因是那种发泄不了的兴奋,虽然力比多的兴奋被激起了,却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忧虑代替力比多,并在被利用的过程中被消磨掉,而那未得到满足的力比多就演变为焦虑。神经性焦虑的罪魁祸首是被称为“力比多”的心理能量。在弗洛伊德看来,一般焦虑与性生活的某些经历或力比多应用的某些方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神经性焦虑常表现为癔症。[2]莫琳非常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想要宣泄力比多。佩托的离开使莫琳的爱情梦破碎,她的精神变得恍惚,在房间里穿着黑裙子,手里拿着火钳,仿佛梦游一般自言自语:“去波士顿,我要去波士顿……佩托,我会来的,我们干嘛怕流言蜚语”。莫琳出现了幻觉,她看到佩托乘坐的火车启动了,连忙追喊:“不需要一年,不用一年,一个星期都不用”。[3] 佩托的离去让莫琳的爱情梦破灭了,只能在恍惚中看见自己对爱人的承诺。

道德性焦虑源于自我中的负疚或羞愧,表现为被超我掌控着的自我与严格执行道德准则的超我之间难以调和的关系。[2] 道德性焦虑表现受到良心的惩罚而产生羞耻感、自卑感或罪感。道德越高尚的人,越容易出现道德性焦虑,这种焦虑甚至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道德性焦虑就是自我谴责,即使某些念头只存在于心理并没有付诸行动,但患者还是会良心不安。玛格的掌控欲导致母女关系并不和谐,莫琳厌烦玛格,她会给玛格吃不喜欢的金佰利饼干。但莫琳对玛格恶语相向后也会愧疚,主动给玛格冲康百伦,承诺带她出去兜风,不厌其烦地清理玛格弄脏的水池。在莫琳得知玛格故意烧毁佩托信件,导致自己彻底失去爱情后,她失去了对母亲的亲情。清醒之后的莫琳,也追悔莫及,神情慌乱,眼里充满愧疚。莫琳始终在抛弃母亲与善待母亲中挣扎,背负着强烈的负罪感,由此激发体内的道德性焦虑,加重了神经错乱症状。

二、莫琳焦虑症状的原因

在25岁时,莫琳选择去英国打工赚钱,希望以此改善贫困的生活,但在工作中却无法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应对生存困境,于是产生恐惧与焦虑,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强调:“倘若自我被置于被动地承认自己软弱的情境,它就会呈现出一种焦虑状态——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焦虑。[2]

爱情与性是莫琳在母亲的压制中一直在尝试追逐,却又害怕追逐的情感体验。在母亲的掌控欲下,莫琳从未体会过真正的爱情与性经历。莫琳渴望释放被压抑的力比多,但却因为自己母亲的阻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爱情至上的莫琳始终无处宣泄自己的力比多,变得疯癫。

家庭伦理关系极易引发道德性焦虑。家庭伦理关系是伦理的起点,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4]《丽南山的美人》作为一部家庭伦理剧,主要讲述莫琳与玛格母女之间的恩怨与纠葛。莫琳时刻受着母亲的监视,即使是出去也会被询问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是否打招呼,说了什么话,这些问题让莫琳感到窒息与厌烦。

“莫琳:你还想干涉我的生活,这20年来我每时每刻都在听你的使唤,这还不够吗?我就出去这一个晚上,你就这么记恨……

莫琳:有时候我会梦见你,穿着体面的白衣裳,躺在你的棺材里,我穿着一身黑朝你望着,一个男人在我身边抚慰着我,他问我,一会要不要去他哪里喝一杯。

玛格:在我的葬礼上?

莫琳:在你死的庆典上。”[3]

玛格极力阻止女儿在外面“鬼混”,不想让莫琳进入婚姻,抛弃自己。莫琳也十分痛恨母亲的干涉与控制,她作为丽南山的美人被困在一个像用废弃金属搭成的家,只能与一位面容干瘪、心理扭曲的母亲为伴。以往每年,玛格的其他两位子女都会在电视上为母亲点一首歌曲庆祝生日,今年却彻底忘记母亲的生日,玛格在精神上受到了亲情的漠视,这更加坚定玛格锁住莫琳的想法。

莫琳作为女儿,她有意愿按照道德规约善待自己的母亲,但由于母亲为了挽留女儿多次撒谎,导致母女之间冲突愈演愈烈,莫琳对玛格彻底失望。

三、焦虑的摆脱之途

当个体因外界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感时,焦虑将激活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我,使个体心理状态趋向健康的状态。

辨识是克服焦虑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若个体对主体文化产生辨识障碍,也意味着文化焦虑的形成,[5] 文化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文化认同、文化联结、等与文化自信高度关联的因素,是人们在多文化空间中获取精神支持,有效缓解消极情绪所不可缺少的。[6] 在英国,莫琳面对主流文化冲击时,她应该辨识真正属于自己的主体文化——爱尔兰文化,在内心中构建自己文化支柱,以此来缓解因主体文化缺失造成的客观性焦虑。

性的压抑与焦虑心理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强烈地要求宣泄的力比多若找不到满足的途径,神经性焦虑症状就会显现出来。但被压抑的力比多也有可能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作“升华”。升华是指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转向社会所能接受渠道, 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升华对于焦虑症患者而言,是一条释放的途径,它使得自我能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满足本能的欲求。[7] 莫琳不应该对爱情过于执着,一味地通过恋情来宣泄力比多,忽视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释放自己的能量。

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 以减轻精神负担,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 满腔愤怒, 转而踢倒身边板凳。莫琳在得知佩托的寄给她的信件被母亲毁坏,自己与爱情无缘后,莫琳应该极力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转移发泄的对象,以此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四、结语

焦虑是一种缓慢性神经症,在患病早期感受到情绪的微弱异常,所以很多人会忽略焦虑症的危害。莫琳在焦虑症前期也只是表现出了对同事的憎恶、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母亲的咒骂。她并没有重视自己情绪异常,也就無法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焦虑,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通过对莫琳悲剧原因分析,我们发现焦虑若不及时调节情绪、使用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干预就会让人出现精神问题。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产生焦虑症状,导致悲剧发生。莫琳的悲剧让我们意识到及时调节自我情绪与寻找恰当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如何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焦虑,平衡自我也是麦克多纳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英)萨拉·凯恩.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作品选[M].胡开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银家钰,钱激扬.越界的地方想象——麦克多纳《丽南山美人》的文学绘图[J].当代外国文学,2022(2).

[6]毕重增,吴良,赵玉芳.获得意义感:文化自信对抑郁和焦虑的缓解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7]赵淑琴.焦虑的心理学机制初探[J].山西中医,2008(S1).

作者简介:裴桐(1998—),女,汉族,吉林磐石人,硕士在读,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2700万美元!弗洛伊德案和解金
“措词口水战”:将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抗议称为“Riots”(暴乱)有何深意 精读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
弗洛伊德的爱情之火
——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女王的6年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