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素养的培育策略
2023-09-15唐莹莹
作者简介:唐莹莹(1986~),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喀什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表现出高度的关注。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可知,法治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初中法治教育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过程中,需认清法治中国的建设现状,也要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要求,还应依靠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落实法治素养的教育工作。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出发点,对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初中生法治素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学生法治素养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2-0141-04
当前素质教育是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将学生的法治素养,作为核心教学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含义,明白法律作用,并学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良法善治”的教育目标。此外,从学生的角度看,法治素养不仅体现在法律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提高学生法律的意识。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只有学生的法治素养得到提高,才能够从深层次去认识法治内涵,从而信任法律、认可法规、践行法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成为知法、懂法及守法的合格中学生。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中,社会经济始终保持高速的发展。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还是科技进步,均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目前,社会上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优质人才,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支持。因此,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传统教育观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注重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学校教育要改变形式化的知识传授,应将素质教育尽快落实,从而改变以往空壳教育的现状。此外,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在参与实践活动时,能够披荆斩棘迎难而上,而不是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教师借助相应的课程内容,可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与法治内容,并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督促下知法、懂法、遵法、守法,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的要求
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褪去了小学时期的青涩,但是还未养成自主学习生活的能力,此时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穿插在文化课中间,可以改变单纯的知识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接受教育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生活本领,提升思考能力,以便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能够起到推动性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精神,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杜绝不必要的矛盾发生,也可以稳定校园秩序,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够维护学生的自身合法权益,使其不受到任何非法侵害。此外,在初中课堂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法治能力,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当学生身处不法环境或者是接触社会生活时,可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权,也能够规范自身的言行,做到遵纪守法。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生相较于小学时期,不管是年龄还是心智均有所成熟,但是社会经验存在明显不足,很难运用理智的情绪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导致校园暴力现象频频发生。并且,部分学生为了逞一时之勇,冲动讲究哥们义气,会出现盲目随从的现象,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最终形成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及时止损、悬崖勒马,以至于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造成了困扰。因此,在初中课堂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是初中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能够引导学生吸收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以便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当学生置身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环境中,能够受到正能量的熏陶,以便触发内心的思考,可以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处理问题,使其在生活学习中,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设计,是学生自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能够引导学生坚定地走在成长道路上,毫不退缩、毫不畏惧。
二、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
(一)倡导体验式教学,增加法治感悟力
初中生尚未参与社会生活,很难切实体会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要想有效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需要在亲身经历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与感悟力,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机械化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积极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中,不断增加自身的法治感悟力,从而形成自身正确的认知观念。此外,教师要避免盲目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便引导学生置身于适合自己的学习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加学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其形成由外到内的教育目标。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设定适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自主体验中,收获相关的法律知识,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可以从生活中选取贴合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将贩卖盗版学习资料的情节作为教学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的学生可以扮演出版社人员,有的学生可以扮演销售人员,还有的学生可以扮演学生家长以及法律工作者,其余的学生则扮演群众。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境去演绎从出书到买书再到卖书的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盗版学习资料的危害,知道盗版图书是违法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当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生活中法律的作用,能够切实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法律,只有运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够为自己维权,严惩知法犯法的人。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测,假如生活中失去了法律,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并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打架斗殴的事件频繁发生。”有的学生说:“生活中一团混乱。”还有的学生认为:“我们的生活不再有安全感。”此种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律的价值,也让个人的法治情感得到升華,最终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
(二)鼓励探究性教学,增强法治自觉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理论学习,而应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具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可以在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下,达到理想的法律教育目标,以便从根本上实现法律约束、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此种教学方式相较于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极具针对性,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从而使其形成主观能动力,在反思与进取的过程,不断增加法律自觉性。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义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探究性教学方式,将问题作为导向,引发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思考,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优势,播放征兵的视频,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年满18周岁的青年男女为什么要参军?”然后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展开思考,此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集体学习。有的学生负责收集相关的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查阅法律书籍,还有的学生负责整理找到的文案,学生会在自由探究中,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最终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个人的见解,有的学生会认为:年满18周岁参军是每个社会公民的基本义务,必须要履行自身的职责。还有的学生则指出:每个社会公民均被赋予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积极履行义务,并维护自身的权利。当学生能够自主认识到此节课程的重点内容,教师进行深入的总结与讲述,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带着目标去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立足生活化教学,普及法治观念
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从生活中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又会以更高、更好的形式反作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生活问题中来,并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环境中探寻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以便实现法治观念的普及化,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探寻法律内容,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以真实的感受,体会道德与法治的作用,以便加深学生的法律观念。此外,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可大可小,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初中生的教材,然后将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的重塑与组合,拉近学生与法治知识的距离,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引领学生一路向前。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心中有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搬运到实际生活中,然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法、眼中有法。比如,教师可以拟订一个活动主题,以“争做遵纪守法的初中生”为例,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自由创作相关的宣传图片,到学校周边以及社区宣传法律知识,成为真正的道德与法治的宣传者。学生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法治与道德的理解,并可以积极制止一些不良行为。此种教学方式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形式,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因此,教师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法治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增强法治观念,增加生活的本领。
(四)借助情境式方法,深化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当学生对某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便可以自主参与学习中来,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景剧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从而深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围绕当前社会关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将课堂变换成极具特色的“小社会”,当教师借助相关的热点话题,推广法治教育以及道德讲说,能够从侧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善用法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维权与犯罪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比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购物维权情节作为情境教学内容,然后呼吁学生能够自主寻求法律的援助,并对相关的案例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队,一队是正方人员,另外一队是反方人员,然后邀请学生进行情景演示,模拟购物的情节,当学生在购物的途中,产生购物纠纷,便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维权。此时教师再及时介入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维权方式,能够冷静对待,并拍照取证,最后寻求法律的援助。此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直观体会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也能够激发学生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以便在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设计趣味性教学,培养法治素养
趣味教學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是一种通过改变传统教育中刻板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活跃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专注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此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增加记忆,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也可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此外,教师在创建兴趣课堂的同时,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从而让法治观念更好地渗透课堂教学中。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自由平等的追求》教学课程中,此处教学重点是自由与权利两个核心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珍视自由并落实平等的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所周知,践行自由与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孙中山的大同世界,无不透露出人们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讲述此处内容时,可以借助趣味性的小游戏,让学生充分理解此处知识点。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玩跳跳棋游戏,要求学生掷骰子然后走向不同的行驶路线,最终谁先到达终点,则能够赢得比赛。掷骰子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均能获得平等参与比赛的机会,而选择哪条路线则是个人自由的选择。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自由平等的重要性,并且当学生所选择的路线顺利到达终点,成功赢得比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获得良好的体验感,最终产生强大的学习力量,坚定地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三、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事业也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时代背景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就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明确教育目标,革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结构,并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对话,最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荣刚.2022年重庆市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A卷评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12):68-71.
[2]吴宗保.巧用教材栏目 培育核心素养——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教材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1):49-50.
[3]程伟,于冬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3(4):65-68.
[4]唐良平.让体验式学习真实发生——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7):44-46.
[5]杨伟东.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衔接思维与关系模型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