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兔同笼》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2023-09-15张彦伍

考试周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鸡兔同笼

作者简介:张彦伍(1981~),男,汉族,吉林扶余人,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是一道经典的数学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重在理解和应用假设思想。然而“一题多解”的解题策略教学中,一节课下来师生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不理解假设从何来,且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模式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结构化教学,侧重假设法学习和理解,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可视的结构,“深度”掌握数学模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鸡兔同笼;假设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2-0100-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数学课程内容中指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结构化教学体现了学科内容整体性和一致性,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关联中体会到核心概念,并在其后学习中进行反复运用和强化,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鸡兔同笼》是一道经典的数学趣题,引导学生在感受数学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假设思想。对此,如何帮助学生梳理与《鸡兔同笼》相关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假设思想,呈现完整的结构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文章笔者将以《鸡兔同笼》一课为例,尝试开展结构化教学实践。

一、课前思考,分析学情

笔者回顾教学中发现师生在本节课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下: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是假设从何而来?在教学中往往“假设”一词都是教师提出,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假设”;二是模型的掌握固化,即学生对《鸡兔同笼》系列数学模型更多的是一种“公式”的掌握,无法变通解决“鸡、兔”以外的相关问题。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模式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是模式化。从教师角度来看:人教版教材提倡“一题多解”,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和画图法等,然而一节课下来多种方法的呈现,学生掌握并不理想。调查发现,在实际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中,学生在多种解题方法中用到假设法的约占80%以上。因此,笔者将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境感知“假设”的由来,在新旧知识对比中掌握数学模型,面对多种解法中采取“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即側重假设法教学。

二、寻找关联,梳理结构

经笔者对教材的知识梳理,与本节课相关联的知识点包括以下:第一,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计算能力,能够结合“单一”的数学信息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为《鸡兔同笼》问题中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作了铺垫;第二,三年级上册《测量》中《吨的认识》这节课学生学习了列表法解决问题,而且题目中大小车和课后的练习题大小船与《鸡兔同笼》中的鸡兔问题基本相同。因此,这些已有的学习经验不仅为本节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帮助,也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形成提供了依据。

据此,《鸡兔同笼》的教学定位:一是从“单一”信息(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导入新知,为假设的由来作好铺垫;二是在观察与对比“单一”信息与《鸡兔同笼》问题中,初步形成《鸡兔同笼》数学模型;三是回顾与《鸡兔同笼》的相关知识,即《吨的认识》例题,引出列表法解决问题,并借此优化方法。同时用大小车、大小船等知识的回顾及引导学生尝试列举,逐步加深数学模型认知和运用,由浅入深,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实践课堂,呈现结构

(一)引问新知,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你知道《鸡兔同笼》问题吗?能介绍下吗?(生答)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为你们点赞。可是当初我没有学的时候,想得很简单,同学可别笑话我,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

课件出示(一个笼子里全是鸡,或者全是兔)

师:我当时就认为很多只鸡在同一个笼子,很多只兔在同一个笼子。这样的问题多简单,你们看如果笼子里有35只鸡,能算出有多少只脚吗?

生1:能,一共70只,用35×2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要乘2呢?

生:因为一只鸡有2只脚。

师:是的。如果笼子的鸡脚一共有60只,能知道有多少只鸡吗?

生:30只。

师:笼子里有35只兔子,知道有多少只脚吗?

生2:一只兔子4只脚,一共有35×4=140只脚。

师:真棒。如果笼子里共有80只脚,有多少只兔子呢?

生3:80÷4=20只兔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样的鸡、兔同笼问题多简单。

(二)新旧关联,理解假设

1. 数学文化

师:《鸡兔同笼》问题是1 500年前我国古代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出示课件)

师:在生活中产生的数学问题,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先辈对数学的热爱和他们的智慧,能读懂题的意思吗?

2. 巧引假设

师:见到真正的《鸡兔同笼》问题,再和我想象的对比下,有什么感觉?

生:变难了。

师:是啊!有鸡也有兔,混合在一起多难算啊!所以我就在想:笼子里装的……就好了。同学们,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生1:你肯定在想如果笼子里全是鸡就好了。

师:哇!你真懂我的心思。

生2:还有,笼子里全是兔子也行。

师:谢谢,我们已经是知己了。我当时的确就是这样想的。

师:那笼子里能全是鸡或者全是兔子吗?

生:不能,题中都说了鸡和兔同笼的。

师:是啊,这只不过是我的个人想法,不是真的。在数学中像老师这样的想法,称为假设。

师:这样的假设能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不妨试一试,敢于想象,敢于尝试,或许会有新的收获。

3. 运用假设

师:假设笼子里全是鸡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腿数不够。

师:为什么不够?

生1:因为差兔子啊,把兔子当成了鸡,一只兔子就少算了2只脚。

师:确实,兔子肯定也为难了。那一共少多少只脚呢?你们知道吗?

生:一共少24只。

师:怎样计算的?

生2:因为一只鸡2只脚,35只鸡一共有35×2=70只脚,题中说一共有94只脚,还差24只。

师: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也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演示,一起看下。(课件演示)

师:老师用算式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那24只脚是谁的呢?

生3:是兔子的呀,因为刚才不是说了把兔子看成鸡。

师:明白了,那现在把脚还给兔子吧,应该怎么去还呢?

生4:给一只鸡加上2只脚,就变成兔子了。

师:为什么加2只脚?

生5:因为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了2只脚。

生6:他的意思是说,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兔子也变成了鸡,一只兔子就少算了2只脚,所以24要除以2,是12只兔子的脚数。

师:谢谢你这么详细的解释。原来这个“2”是一只兔子和一只鸡相差的脚数,利用这样的数量关系,我们算出了笼子里兔子的只数共有12只,那鸡就是多少只?

生7:用35-12就是鸡的只数了,鸡有23只。

师:笼子里有23只鸡,12只兔,这个只数到底对不对呢?大家能验算下吗?

生8:12×4+23×2=94,说明是正确的。

师:真好!看来运用假设这个方法还能解决问题呢。

4. 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再来一起看下假设全是鸡的计算过程,我们先计算了35只鸡的总脚数,再用笼子里鸡兔的总脚数94-70得出了少的脚数,因为把兔子看成了鸡,一只兔子就少算了2只脚,所以用24÷2就得出了兔子的只数,最后也就得到了鸡的只数。

师:如果假设全是兔,你能像这样列式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学生完成后汇报)

生1:假设笼子里全是兔,笼子里共有35×4=140只,140-94=46表示比笼子里规定多出的脚数,这次假设全是兔,就是把鸡也当成了兔,一只鸡就多出2只脚,所以用46÷2=23只就算出了鸡的只数,用35-23=12只就是兔子的只数了。

师:为他完整地解答鼓掌!那结果对不对呢?

生2:不用计算了,和上面假设全是鸡的答案一样,所以计算是正确的。

师:真棒!通过刚才大家的计算,再次验证了假设法的确不错。

(三)对比分析,形成模型

1. 初识模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对比下,老师想象的“鸡、兔同笼”问题和真正的《鸡兔同笼》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老师想的笼子里全是鸡或者全是兔,而《鸡兔同笼》里既有鸡也有兔。

生2:想的题比较简单,而《鸡兔同笼》问题比较难。

师:从哪里看出了簡单和难呢?

生3:全是鸡或全是兔,就给一个数学信息,《鸡兔同笼》既有鸡,也有兔的比较复杂。

师:是的,我想象的问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是单一的,而《鸡兔同笼》问题就像是把这两个单一不同的条件合在了一起。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并不陌生,三年级的时候就遇到过。

2.优化列表

师:(出示课件,如图1)同学们,能看出这题中的“鸡”和“兔”吗?

生:大车是兔子,小车是鸡。

师:还记得怎样解决这道题的吗?(课件出示列表法)当时我们是用列表法解决。

师:我们也用列表法来解决下今天学习的《鸡兔同笼》问题吧。(出示表格)如果鸡有1只,兔子就要有34只,一共有多少只脚呢?

生:1×2+34×4=138

师:是的,如果鸡有2只,兔子就要有33只,一共有136只脚。如果鸡有3只,……以此类推,要算到哪里呢?

生:鸡有23只,兔子有12只。

师:对的。运用列表法解决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不过,这里面也有简便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1:我发现了,多一只鸡,少一只兔子,总脚数就少2只。

师: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如果反过来看,又有什么发现?

生2:多一只兔子,少一只鸡,总脚数就多2只了。

师:了不起!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规律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但和假设法对比,可能假设法略胜一筹。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

3. 深化模型

师:课后还有一题,大家请看。(出示课件,如图2)

师:能看出这题中的谁是“鸡”,谁是“兔”吗?

生:大船是鸡,小船是兔。

师:是的,它们都和鸡兔同笼问题一样,里面都是由两个不同的数学信息组成。笼子装的是鸡和兔,就可以叫作《鸡兔同笼》问题,那同学们再想下,刚刚这两道题其实也可以有自己的名字,叫什么问题呢?

生1:卡车问题。

生2:大小船问题。

师:鸡兔同笼是一个代表性的问题,只要像它们这样,将两个不同的数学信息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设计出一道问题来。同学们,大胆地思考下,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相似问题呢?你能举例说一个吗?

生3:5元钱和1元钱放在一起,可以组成金钱问题。

生4:八爪鱼和兔子放在一起,鱼兔问题。

生5:牛和鸡在一起,牛鸡问题。

……

师:真是爱思考的孩子,为你们点赞。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只要将两个不同的“单一”数学信息放在一起,就可以组成是“鸡兔同笼”问题了。

四、反思教学,解析结构

通过结构化教学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运用假设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一)以旧知引新知,搭建认知结构

人的认知规律特点是“温故知新”,尤其对学生更加適合。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以教师初学时猜想的“单一”数学信息(即一个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的导入回顾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关系,为假设思想解决问题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获取新知的需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旧知引出新知学习的方式,体现了“降维思想”,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中开展教学,搭建符合学生认知的桥梁,符合结构化教学要求。

(二)用关联比不同,探究模型结构

《鸡兔同笼》是一道典型的逻辑推理问题,部分学生学习后只识“鸡兔”,不识“模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认清“模型”,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单一”数学信息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进行对比不同,发现鸡兔同笼问题好比将两个不同的“单一”数学信息捏合而成,在对比中学生初步感知模型结构。再回顾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中例题大小卡车和课后练习题大小船,寻找“鸡”和“兔”,深化模型的探究,引导学生感知《鸡兔同笼》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还可以有“大小卡车问题”“大小船问题”,以此让学生列举相关的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结构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方式,体现了深度学习,为学生解决《鸡兔同笼》的相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理知识画导图,呈现可视结构

开展结构化教学实现了整体意义关联,思维结构发展,致力于将碎片化知识连点成线,将割裂化的方法关联成体,将浅表化的思维引向深刻。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这样的知识结构多数是隐形的,不可见的,教师努力构建和表达,学生却无法感知和获取。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结构,笔者借助思维导图作为板书设计(如图3),将隐形的知识结构直观地呈现出来,借助板书看到知识结构的“前”与“后”,这种方式利于学生对整体的知识结构深度理解和应用。(文章由广东省王金发名师工作室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2]吴玉国.指向学习经验生长的结构化学习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2(29):26-30.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鸡兔同笼
从鸡兔同笼谈起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引导探究,开展结构化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结构化教学探讨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鸡兔同笼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