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茂:两次主政新疆的开国中将
2023-09-15
王恩茂,江西永新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两次主政新疆,以大爱无疆的情怀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
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1934年7月,王恩茂时任红六军团政治部秘书长,随部队奉命撤出根据地,开始了漫漫长征路。1936年2月,红六军团攻克贵州省黔西、大定、毕节等县。在近20天的时间里,王恩茂与部队指战员一道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多的群众认清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积极参加红军的人数逐渐增多。9月,红六军团先后攻占成县、徽县、两当县、康县4座县城以及陕西凤县、略阳县部分地区。为在这一地区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王恩茂和部队指战员一面御敌,一面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织地方革命武装,建立各级政权,打击地主土豪,扩充红军2000余人。
1937年11月,王恩茂时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与第359旅第717团进至山西雁门关、忻县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王恩茂带领工作队深入群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跟着共产党走、跟着八路军干的革命道理。经过广泛深入的工作,群众被发动起来,很快出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青壮年踊跃参加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可喜局面。从1940年12月开始到1942年8月,第359旅各部相继开进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时任副政委王恩茂和旅长王震率先垂范,上山开荒、下田种地,战斗在第一线,担负和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真正做到领导生产“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动手动脚”。1943年5月6日,王恩茂在《解放日报》发表《三五九旅的开荒工作》一文,全面介绍开荒经验,使第359旅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第359旅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使昔日渺无人烟、荒山野岭的南泥湾,成为人们争相参观的“陕北的好江南”,为边区军民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作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岁月立下显赫战功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破坏国共双方签订的停战协定,调集30万军队将中原解放区5万余人包围在湖北宣化店地区。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军区部队向西突围,实行战略转移。时任第2纵队第359旅政委王恩茂和旅长郭鹏指挥第359旅随右路军行动,历经千辛万苦,于9月27日回到延安。第359旅南下时有5060人,中原突围后减员2917人,集体成建制回到陕甘宁边区的指战员仅有1893人,加之后来零星归队人员共计2200余人,为夺取革命胜利付出沉痛代价,作出巨大贡献。9月29日,中共中央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大会,欢迎第359旅将士归来。毛泽东说:“三五九旅的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胜利了!你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深入敌人心脏,敢于和敌人作斗争,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数十万大军的‘围剿,胜利地返回延安。你们是党的宝贵财富。虽然牺牲了不少同志,但是你们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你们勇敢顽强,不怕敌人围追堵截,经历了第二个长征。将来,你们还要把三五九旅的旗帜插到北平的城头上!”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攻陕北解放区。胡宗南部进占延安后,叫嚣“三个月消灭陕北共军”,急于寻找西北野战兵团主力作战。西北野战兵团依据敌情、地形,决定在青化砭地区打一场伏击战。3月23日,时任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王恩茂召集各旅政治部主任布置战时政治工作。24日,司令员王震与王恩茂率领第2纵队进入青化砭伏击阵地。25日,国民党军第31旅旅部及1个团进入伏击圈。随着信号弹的发射,我军立即如猛虎下山冲向敌群,2小时就将敌军解决,未有一人漏网,打了一个干净彻底的歼灭战。青化砭战役是西北野战兵团撤离延安后,彻底歼灭国民党军的第一仗,极大振奋了边区军民的斗志。
1949年8月,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下达进军兰州、歼灭马步芳部的作战命令。8月11日,时任第1兵团第2军政委兼党委书记王恩茂与军长郭鹏率部出甘谷、武山,一路解放陇西、漳县、渭源、会川、临洮、康乐,22日占领临夏。临夏国民党守军未战即溃,一部被歼,大部逃散。彭德怀在兰州前线得到此讯,大声叫好。临夏的解放,粉碎了马步芳军企图从我军侧后夹击的计划,保障了第一野战军主力围攻兰州左侧的安全,增大了马步芳军右翼威胁;第2军攻占临夏后,矛头直指马步芳的老巢西宁,迫使他从兰州抽调部队增援西宁,对第一野战军攻克兰州、歼灭马步芳主力起到极大配合作用。
谱写民族团结壮丽篇章
1952年6月,王恩茂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他领导下,新疆及时更改含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某些地名;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增强民族团结;认真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王恩茂认为,在新疆开展工作,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十分重要。他强调要以培养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入党的组织建设和以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法,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锻炼和选拔工作。
从1954年开始,新疆县处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被分批派到中央党校学习进修。随后,王恩茂又建议中央党校开设学制四年的民族干部理论学习班。此后,中央和国家部委所办高等院校、中央团校等也相继开设新疆民族班,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和后备干部。王恩茂不仅关心少数民族干部的学习,而且十分注重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少数民族干部的才干,工作上压担子、给任务;经常与少数民族干部倾心交谈,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因此,他被少数民族干部亲切地称为良师益友。
195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王恩茂等人来到和田地区的于田。当王恩茂听到一直想去北京亲眼看看毛主席的维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再三要见他们时,专门到了库尔班·吐鲁木家里。王恩茂鼓励他好好生产,并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设法让你到北京去一次。”经过王恩茂的安排,1958年6月28日,75岁的库尔班·吐鲁木随新疆全国农具展览会参观团来到北京,作为新疆劳动模范代表在中南海见到了日夜想念的毛主席,并合影留念。从此,这一珍贵历史镜头作为新疆各族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民族团结、热爱劳动的生动写照而载入史册。
1981年,王恩茂从吉林省重返新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走遍新疆86个区县,每到一处,都和农牧民进行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他心中想得最多、抓得最紧的是南疆各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北疆牧民定居等问题。他反复讲:“要想方设法搞好新疆的建设,发展速度要力争比较快、比较实在,要使各族人民都能真正得到实惠,一定要把使各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当成想问题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提出要把“五好”(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林带、好居民点)建设当作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通过“五统一”(統一种植计划、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灌水、统一重大技术措施、统一农田基本建设)赋予“五好”建设新内涵,创造性实现了新疆的好居民点工程、富民安居工程以及安居兴牧工程。
2001年,王恩茂在北京去世,家人遵循他的遗愿,把骨灰安葬在乌鲁木齐市燕儿窝烈士陵园,使他实现了不负“永远住在天山脚下”的党中央嘱托,至死不离新疆,永远与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的郑重承诺。
(摘自《学习时报》杨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