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活“融媒+”让新闻作品赏“新”悦目

2023-09-15夏晓云

新闻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融媒

夏晓云

【摘 要】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融媒体的整合传播方式为新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及创新路径,不仅能使内容的表达焕发新的生机,而且能改变、更新年轻受众对主流媒体新闻信息传统输出形式的刻板印象及接受程度。本文以广西日报社推出的融合报道作品为研究对象,探析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挖掘作品表达的新思路和融合运用,从内容、技术、服务三个维度做活“融媒+”新闻作品。

【关键词】融媒+;新闻创作;宣传互融;乡愁经济

媒体融合作为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将不同媒体形态、平台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多维度融合。其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为广告、新闻、娱乐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西日报社作为自治区级主流新闻媒体,近年来,依托八桂大地浓郁的壮乡特色,通过精心的选题策划、前卫的技术手段以及深厚的情感输出,创作推出了不少故事性强、形式新颖、具有情感共鸣的新闻作品,不断拉近与受众间的互动距离。系列融合报道的传播及分享,让广西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时代新貌得以鲜活展现。

一、做活“融媒+”新闻作品的必要性及存在的瓶颈

融媒体传播是指互联网时代下,多种媒体传播特性融合交织而成的新媒体形态,具有图、文、视听的共通性。融媒體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的竞争力,最终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的[1]。

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新闻,融媒体新闻作品呈现出形式新、内容活、体验好、传播度高的优势,受众更愿意接收此类新闻信息。以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融合报道一等奖作品《集装箱兄弟“奇妙游”》为例,《广西日报》联合《重庆日报》《四川日报》《贵州日报》多家媒体策划,以报纸专版+动漫视频、“报、网、端”联动的形式展示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成果。该作品聚焦近年来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高水平共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结合地域特点创新创作“黔行路”“渝得水”“川山海”集装箱三兄弟动漫人物形象,并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观察,追踪记录集装箱在广西钦州港接单、发运,抵达贵阳、重庆、成都的全过程,不论是在选题策划、内容表现形式还是传播渠道的运用上都让受众耳目一新。

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下,新闻作品趋向于“融媒+”创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依托于互联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受众依托互联网,通过各类终端即可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因此,新闻信息要适应大众的获取路径,就必须带有互联网属性。

(二)受众接收、吸收和处理信息的时间逐渐碎片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传播特征,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受众接收、吸收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因此,新闻作品的创作只有符合短、平、快的“融媒+”特点,才能让受众更容易接收和吸收。

(三)受众更注重信息的交流互动和沉浸式的传播体验

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字、图片新闻信息的平面输出已无法满足受众对于信息传播的互动需求。近年来,以短视频为主导的融媒体作品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短视频已成为网民“触网”的首要应用。

短视频是目前能够将新闻现场全貌真实生动展现,让受众沉浸现场的性价比最高的信息表现传播形式。而短视频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融媒体作品生产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媒介融合思维。从传播效果分析,短视频对场景的还原程度越高,则越能够激发用户的真实体验感,越能够得到用户的欣赏和理解[2]。

目前,在主流媒体的融媒体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缺乏融合思维、互联网思维薄弱是制约新闻作品做活“融媒+”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内容策划生产流程中只是简单相加未能相融。作品效果体现出媒介、表现形式融合程度不高,大多数作品还仅是在形态表面层次的创新,而非从作品主题策划、表现形式再到采编制作的融合统一。部分融媒体作品呈现出图文拼凑、无实际关联,涉及短视频部分多为“有动态画面即可”的状态。

二、让新闻作品赏“新”悦目的三个维度

随着媒体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融媒体形态特点的新闻作品将成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主流内容,其范围更广、覆盖层次更深,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形式。

以《广西日报》的《记住乡愁》专栏系列新闻作品为例,记者深入广西全区的乡间田野、村屯山寨采写,将笔触和镜头聚焦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生动展现八桂群众的拼搏与奉献,以及基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专栏新闻作品由“文字+组图”“文字+组图+短视频”两种形式构成,并延伸《记住乡愁·探寻八桂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记住乡愁·探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系列作品报道。专栏新闻作品一改传统新闻消息或通讯的写作手法,更侧重于新闻散文笔调的表达,诗词味、文化味、文艺范很浓,创新表达方式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内容表现鲜活,文、图、视频相辅相成融合创作

如2023年7月13日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推出的《记住乡愁 | 八步区95后新农人 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作品,报道了一名年轻人回归乡村、投身农业建设的故事。行文自然优美、故事性强,主题风格鲜明。点开作品推送,一张正处于青黄相接时期的水稻种植基地大景图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抓人眼球。文章开头以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歌曲《稻香》歌词为引:“你说家是你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哼唱出相对应的旋律。点开作品中的短视频,当《稻香》歌曲前奏响起,现场感便跃然屏幕之上。

由此看出,这样的作品已不再是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意识地结合内容、围绕主旨进行文字表达,图片拍摄角度、内容和视频剪辑中的音乐选用等都紧扣“稻”的元素进行选取组合、灵活变化,通过一系列表现形式进行的融合创作。作品一经发布,不足一天时间,阅读浏览量超40万人次。

(二)技术运用灵活,“报、端、网”相织相交融合传播

媒体融合发展重置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多样化和个性化,也拓宽了新闻作品传播的渠道和形式,通过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和在线视频等平台,实现了新闻内容的多元化传播。值得关注的是,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互联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农村数字化服务发展[3]。

《记住乡愁》系列新闻报道是以传统媒体为基础进行的融媒转型创作的代表作品,融合了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融入了短视频的表达形式,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平台传播,均采取“先端后报”的形式进行推送刊发。

作品在移动新闻客户端推出后,通过技术手段生成专属的二维码,进而将二维码图片编辑印刷到相对应的报纸版面上,受众还可以通过电脑PC端阅读浏览数字报刊。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媒体等技术的融合转播,可有效满足不同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不同习惯,同时也增强了新闻作品传播的互动性和用户参与度。

(三)服务层面活跃,人、理、情相连相通融合推进

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故乡》中写道:“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近年来,“乡愁+IP”的火热出圈、“乡愁+文旅”等商业模式掀起了一阵阵经济浪潮。“乡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迅速赢得公众的关注和向往。其以市场为导向,把有关乡愁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内在核心,融合了乡村产业开发、农文旅等多种经济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复合型经济理念。

《广西日报》推出的《记住乡愁》专栏系列新闻作品,选题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产业、乡村人文民俗、自然生态保护等,有节奏地结合时令节点进行采写报道,通过挖掘人物故事、乡村特色和文化资源,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广西乡村发展的成就。

此系列新闻作品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广西主流媒体乡愁品牌,且顺应时代潮流,有效结合当下火热的“乡愁经济”发展模式,注重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新闻作品灵活生动地将八桂大地万千农人的故事、关于新时代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性的政策理论,进行了信息的融合宣传服务,将广西的乡村故事、乡愁记忆有“颜值”、有“气质”,更有“底蕴”地输出给受众,从而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和消费需求。

三、做活“融媒+”的实现路径和创“新”策略

(一)加强“产品化”思维,提升作品的综合“新”力度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作品不再是简单的信息采集和输出,更需要得到受众市场的审视和认可。从传播和接收的关系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信息受众向客户的思维转变。主流媒体从业者加强和提升新闻作品的“产品化”思维,将新闻作品向“产品化”转变,可有效避免让新闻作品陷入“自娱自乐”的尴尬现象。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反哺新闻作品创作,还能让媒体从业者更注重信息产品的表现形态、品质、包装和营销,提高新闻作品的融合度和综合力。

(二)加强媒体融合的产业合作和资源整合,搭建更加开放和更富互动性的“新”平台

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大局,需要不断盘活媒体自身的资源。如由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日报社、贺州学院三方共同建设的广西第一所融媒体专业院校——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通过构建“云、部、校、站、心”共建共训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共建三方的资源配置,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业界学界交流互动、力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该学院聚焦全媒体、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探索具有融媒体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体系构建的同时,还积极为各行业输出定制化的融媒体技能提升解决方案。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学院生产创作融媒体作品近1000件,其中阅读量“百万+”爆款作品15件,作品在地方引起广泛反响。

(三)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激发公众积极参与创作的“新”动力

如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重点打造、《南方都市报》负责运营的新锐媒体平台“N视频”,以年轻人为目标用户,通过年轻化表达、年轻态呈现,打造新型年轻人的短视频社交圈。平台构建起的“大美湾区”“i广东”“创意视频”“N视评”等核心内容板块,形成了多层次、多圈层的原创内容矩阵。并通过设立入驻号短视频周榜、月榜,以及创作奖金扶持等方式,鼓励激发了众多政务号、机构号、融媒体号和青年创作者加入创作。

(四)加强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媒体融合提供有效保障

媒体融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网络暴力、网络造谣等。因此,新兴媒体的法治进入常态化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有针对性的科学、及时、有效的法律制度进行保障,才能让媒体融合的发展、融媒体的创新裂变在更加安全、良好、正面的环境下积极孵化。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作品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新闻从业人員的业务技能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媒体融合作为传媒业的发展趋势,将不同媒体形态、平台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多维度融合。对于主流媒体而言,需要以守正创新的勇气与锐气,主动思考,做活“融媒+”,为受众提供更优质的新闻产品和信息服务。潮

参考文献

[1]王晴川,刘亚利.三种易于混淆的新媒体理论概说[J].新闻爱好者,2016(1):70-73.

[2]杨程程.虚拟在场: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J].视 听,2021(2):172-17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猜你喜欢

融媒
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融媒创新调查
巧借外资之眼深度解读 聚合融媒之声提振信心——钱江晚报“加码中国”特别报道剖析
融媒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微信公众号下的发展
别逃啊,霍金!——一次跨越时间的融媒采编行动
以融媒之势扩大主题报道传播力——以嘉兴市广播电视台新闻实践为例
在细分市场建设有价值的融媒平台——每日商报供给侧改革探索
融媒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视阈下融媒新思维和路径
以“融媒之作”遇见十九大时光——绍兴日报社媒体深度融合下历史性事件的报道实践
“融媒”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