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立德 以“美”树人
——浅谈旧衣创新中的“美”与“德”
2023-09-15■方敏
■方 敏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600 万吨旧衣服被扔进垃圾桶,其中不乏质量完好的衣服。这些旧衣貌似“弃之可惜”,然而穿之却又无“彩”。
旧衣改造与创新,既可以作为一个利国利民的环保项目来推行,也可以纳入学校的美育课程,两者相得益彰,彼此推动。旧衣创新过程中,教师以“美”立德,以“美”树人,教授学生掌握剪裁、缝制、编织等基本技法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旧衣创新”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环保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品德,从而提高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布言布语社团”的实践为例,阐释旧衣创新中的“美”与“德”的内涵。
一、欣赏肌理之美,明惜物之德
衣服无论新旧,都有其特定的肌理。肌理之美,是旧衣留给人们形式上的价值。例如:编织物具有浮雕式的纹理,毛呢织物较为粗糙,丝质类的最为细腻,皮革表面有凹凸立体等。
秉持“物尽其用”的观念,教师带领学生“像设计师一样创作”,从寻找发现到欣赏感悟,从交流讨论到再造肌理。学生把一件件旧衣进行分类整理,他们用眼看,用手触摸,感受衣物肌理的形式和样态。这是与旧衣对话的过程,是听旧衣“诉说”的过程。学生会惊喜地感受到,那些在时间的淘洗下变色或变形的旧衣,也有其形态多样的纹理,不同肌理形态所产生的美感各不相同。
惜物,惜的是物,也是对自然、社会的一份感恩与尊重。学生需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丢失对物的虔敬和感恩去谈品德的塑造,是空洞浅薄的。所以,教师设计了为每件旧衣绘制“旧衣简历表”,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件旧衣的购买时间、地点、价格、材质等,感悟每一件陪伴我们的旧衣服,都承载着时间,承载着彼此相连的记忆。
二、发现设计之美,扬简朴之德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设计满足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传递社会责任”。旧衣创新课程内容是以“简朴”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第一部分“旧衣创新利用的理性思考”赋予旧衣新的内涵和价值,积极响应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第二部分“旧衣创新利用的类型”,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了物尽其用。第三部分“旧衣创新的工艺研究”,教授学生“抽纱法”“缝制、刺绣法”“拼布法”“编织、浆化、解构再造面料法”,使学生能主动探究和挖掘这些废旧物品的价值。第四部分“旧衣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体悟节俭的生活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旧衣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挖掘这些废弃旧衣的内在价值,拓展设计的思路,并通过播放视频展示艺术家们的巧妙构思,让学生了解设计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相互交流,提取其中有价值的设计元素,如纽扣、装饰牌、腰袢、口袋、裤边等,在造型、色彩、图案、工艺等方面进行再次设计。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创新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体验了一种节约、循环利用的设计思想和生活方式,更表达了“用艺术成就环保,用设计创造未来”的简朴初心。
三、感悟重生之美,承自强之德
创新赋予旧衣以新的生命,让即将被时间淘汰的衣物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这种创生的快乐,是对旧物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本真生命的尊重。
教师在全校范围组织开展“让旧衣重生,让家园美好”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工匠般的精神进行创作,力求让旧衣焕发出二次生命,创意新生!现场的展示区放置了很多用旧衣改造的物品,有拼接缝制的坐垫,有收集废旧纸盒的收纳盒,有图案组合的笔筒,还有剪裁精致的胸花等。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很多同学在手工体验区开始尝试制作了,他们把搁置许久的老式的黑色发箍,缠绕上了牛仔布条,配上缠绕的牛仔花;把稍许有些破损的编织袋,用牛仔口袋和花卉进行了遮挡;把废弃的鞋盒包裹上牛仔布,缝上白色花边,变成了收纳盒……
“自强不息”要求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旧衣创新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亲力亲为的过程,从“重生”的旧衣中欣赏自己的劳动能力、审美能力,或潜在的生活能力,让他们意识到,一个人可以通过持续不懈的躬行而实现自强、自立。
旧衣创新项目始于“环境保护”而终于“立德树人”,是学生践行“美”,也是践行“德”的重要途径。当今的“旧衣创新”是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主动行为,学生在一针一线的缝制中,知节俭,能勤勉,真正提高了审美能力,塑造了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