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大厂篆刻略论
2023-09-14邝以明
邝以明
关键词:易大厂 广雅旧学 入玺攻汉 沉锐 工锐
广东鹤山人易大厂(一八七二—一九四一)是清末民初岭南艺坛的一位通才,他在篆刻、书画、诗词、小学、佛学、音乐、戏剧、外文等领域均有建树,甚至部分领域『开晚近一新纪元』(『藏稜庵』朱文印款)。在易大厂逝世的次年二月,达华印刷公司影印出版《大厂居士遗墨选刊》(以下简称《选刊》)。《选刊》编目依次为:遗像及小传、玺印、文学、金石、画、诗、词、联、歌曲、手札。作为盖棺定论之作,编目可见世人对他艺文的认同,且最为推崇的是其玺印。其实早在一九二〇年,黄节就称易大厂的篆刻『上阅三季遗,奇释陈盘盂……学养逾所造,子宁足区区』[1]。六年后,易大厂也自言:『我也是一个雕刻家,并且我的朋友们也承认我的刀笔很好。』[2]一九三七年、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简又文《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上)》、沙孟海《沙村印话》、李健儿《广东现代画人传》、钟毅弘《晓清楼藏印》分别将易大廠称为『海内治印专家』[3];将他与吴昌硕、赵时、黄牧甫并称为『四象』(易大厂为『少阳』)[4];誉之为『比肩吴昌硕、齐白石』[5]以及『浑厚老到,比之仓老,别有意味』[6],可见易大厂于印艺颇为自许,并广获时誉。
印迹与印学
虽然易大厂『积岁所成,促迫将去,未易存福,故十遗八九,偶留亦难得佳制』[7],但是他传世印作超过一千二百方。这些印作散见于《秦斋魏斋玺印合稿》《魏斋玺印存》《鄦斋印稿》《玦亭玺印集》《证常印藏》《孺斋自刻印存》《易孺自用印存》《诵清芬室印谱》《古溪书屋印集》等自辑或他辑印谱,《健庐印存》《盍斋藏印初集》《二弩老人遗印》等名家印谱,以及《美术生活》《南金(香港)》等杂志。广东省博物馆藏有易大厂篆刻原石七十七方,主要是易大厂刻给梁效均一门的用印。其中有四十一方见《古溪书屋印集》的印蜕,其余三十六方则仅见广东省博物馆官网公布的名目,有待公诸于世。另外,一九八二年一月、一九九五年一月,日本《篆美》第五十六集、第八十二集《易大厂特集》分别刊登了易大厂小像、《菊花图》《孺斋自刻印存》《易大厂作品》《易大厂篆刻》以及梅舒适《易大厂的艺术》《易大厂的诗书画篆刻》二文。其中,特集二还刊登了梅舒适收藏的易大厂『豇豆红馆』朱文印、『碧双词竟』白文印原石,前者亦未见于诸印谱,于此也可管窥易大厂艺术的海外传播状况。《选刊》之『小传』记易大厂『早岁入庠,肄业广雅(广雅书院),治朴学,从朱一新、张延秋、廖廷相、梁鼎芬游,为陈东塾再传弟子』。在易大厂部分印款和《广东全省舆图题记》中也都提到了他与广雅旧学、陈澧和朱一新等人的因缘。其中,『广雅旧学』朱文印和『陈庆和』『槁木』对章印款分别记:
南海廖夫子,赋余有品弟……敢与论问学,所愿立根柢。东塾深渊原,戚山见蕴底……广雅散已二十年,旧学漂蒙,余亦放失。
东塾太夫子《摹印述》,童年习之,知秦汉源流。年来愙斋、匋斋收弆古玺,大见于世,风会一更。戊午归里,辟力所得,今呈乞。槁公表兄分校训之,己未九月,魏斋憙志;槁公二十年前分校广雅,予为弟子。
廖夫子即廖延相,而陈东塾即岭南经学大儒陈澧,『槁公』是他的长孙、易大厂表兄兼老师陈庆和。受家学影响,陈庆和与其弟陈庆佑雅好金石,并曾倩易大厂和同在广雅书局校书的黄牧甫刻印。易大厂在《广东全省舆图题记》记:『李督遂檄华阳名宿王雪澂吾师秉恩提调局事……其时吾师以积学大儒,任提法使……抑想见吾师曾费一番心力。』[8]可见,易大厂在广雅从朱、张、廖、梁游外,还问学于陈庆和、王秉恩。
又张之洞《开设书局刊布经籍折》称:
窃惟经学昌明,至我朝为极盛……通人著述日出不穷……现经臣等公同筹度,即将省城内旧机器局重加修葺,以为书局,名曰广雅书局……檄饬两广盐运司综理局事,博访文学之士详审校勘。[9]
晚清全国各省成立官设书局,延聘硕学鸿儒主其事并大规模刊刻经史书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化现象。以阮元《皇清经解》为滥觞,张之洞、吴大澂官粤时创办的广雅书局以及粤雅堂、海山仙馆等私人机构亦大规模刊刻经史丛书。广雅书局刊刻以精选底本、精审校勘为特色的《广雅丛书》,被誉为清代史学成就的一大总汇。先后综理广雅书局刊刻书籍之事的『提调者』有方功惠、王存善、王秉恩和旗人常穆[10],他们主要负责选题和延揽粤中及海内名哲校勘书籍。这些『名哲』包括廖廷相、朱一新、张延秋、梁鼎芬、陈庆和、王秉恩与黄牧甫等六十八人(广东籍二十八人)。清嘉庆年间,阮元提倡朴学,创建学海堂以经术课士,并辑刻《皇清经解》以传播汉学,俨然使广东成为当时全国学术重镇之一。尔后,以学海堂、菊坡精舍、广东书局、广雅书局、广雅书院为阵地,以书院教育和刊刻书籍的方式,以『东塾学派』的形成为标志的『朴学』运动在近现代的广东蓬勃发展,并一直延续到民国中期,从而形成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岭南旧学传统。[11]在此期间,与广雅书院或书局有着密切关系的黄牧甫、易大厂、邓尔雅的篆刻艺术风格逐渐生成,直至『粤派』篆刻的创立并蓬勃发展,其原因正在于粤中朴学文化『广雅旧学』的影响。实际上,《广雅丛书》所刊陈澧《摹印述》就为易大厂『童年习之』。广雅书局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十月,一九〇四年前后停办,易大厂遂不免有『广雅散已二十年,旧学漂蒙,余亦放失』和『广雅弦诵之居,垂老纪于石,有余悲矣』(『书字斋』白文印款)之叹。易大厂逝世的前一年,其还作有『杂书东塾先生《摹印述》』的《行书立轴》。由此可见,易大厂的篆刻根柢于他从早年开始并终其一生的『广雅旧学』因缘。
字法与章法
《摹印述》称:『古摹印既有师法,故文字精雅,为物虽小而可与鼎彝碑版同珍。』[12]易大厂『广雅旧学』因缘,使他继承了东塾学派的治学风气,篆刻强调印外的学问与篆法,取资多方。易大厂在《诵清芬室藏印初集·序》中说道:『然以为手铁镵石,技易耳,作篆则固困人,不能雕虫小之耳。』[13]因此,虽然他『出穷檐寒畯』,但是也节衣缩食搜购、弆藏金石碑刻及精拓,为其篆刻『印外求印』提供更多的养料。[14
易大厂传世印作边款如『仿悲翁』『上追三古』『六朝人朱文』『逐鹿山刊经记残石』『周鼎文字』『取金文入古玺』『抚录?器盖二文』『秦前小玺』『三文皆出古玺,见《十六金符斋印存》』『北周书治大玺』『古泉匋文字』『合戈文、玺文……戈见《攈古录》』『契文』『甲文』『□聃二?文』『力追玺意』『匋文、盂鼎』『拟古玺刻成乃似六国币』『三代玺』『愙斋藏古玺文』『散氏盘』『古镜文』『汉凿印法』『天发神谶意』『祀三公山』等,直接表明其取法。也就是说,易大厂取法赵之谦,又主攻古玺、汉凿印、六朝朱文和以甲骨文、金文、古镜、泉币、《天发神谶碑》等高古、写意一类的文字『印外求印』。邓散木《篆刻学》将他定为邓派的『苍头异军』,称之『师承赵氏而参以砖甓削瓦文字,挺拔古拙处有非赵氏所及者,尤擅模拟古玺,朴野浑穆』[15],可谓的言。易大厂以『魏斋』为号,曾恣意搜求北朝石刻,并『最爱北周书』,认为『北周一代书势自成风格,其遒上者直接姬周吉金文字,次亦不失汉时分隶矩矱,绝不依附拓跋一代太和以还,诸书姿态妍媚之习』[16],以及易大厂『颇有古趣』[17]『冷隽可喜』[18]的印款和注重『守黑亦墨、守白亦墨』的章法布局,实际上均受赵之谦的影响。当然,易大厂『非赵氏所及者』,在于『模拟古玺』以及以各类文字『印外求印』,从而『入玺攻汉』。[19]
整体而言,易大厂成熟期的印作大都将古玺自然舒和、返璞归真的精神和汉印删繁就简、冼尽铅华的气息融合在一起,将篆法简化到不能再简,每一线条又都具有细微的屈曲向背变化,无一僵直之笔。虽然篆法处处匠心,但又能泯去造作痕迹,细节处适度地表现出装饰变化,不觉华妍,不失古质。易大厂篆刻的质简字法与多变线条,使印面形成了简古自然的美感,艺术格调极高。在章法上,易大厂善于运用并笔、粘边、逼边、大块留红等方式来呈现朱白对比强烈、『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宽博阳刚的艺术效果。诸如『大厂居士孺』白文印,五个字方折错落,形成一个倒三角形状的块面,下部虚悬并留出大块的红色,造成印面的不稳定感,而正是这种不稳定给人以势态美之感,使章法摆脱了多字印容易平庸的窠臼,而生出险绝之境;『花邻词客』白文印则将『花』字的中横贯穿左右,既是笔画又有框线,成为全印『印眼』,又『词』字将左右结构演绎为上下结构,形成纵势,并与『客』字构成印面左边繁密的格局,与右边的疏朗形成对比强烈的节奏感,耐人寻味。易大厂曾对老画师商笙伯说:『生平得力之处,唯一宽字。旷达非宽,纵佚更非宽;放任非宽,聋聩尤非宽。宽者易以学问养育之,以世事锻炼之,使之自然而成,一宽而无所不宽之概。』[20]这也是理解易大厂篆刻章法的关钮。
用刀与用材
易大厂早年主要致力于问学、教务和政事,篆刻创作仅『间作一二,私于自课、自娱而已』[21]。从易大厂传世不多的早期印迹来看,『镜橱』『平生一片心』『夷厂』带汉碑、缪篆意,『正行』拟金文,『悲智庵』学汉印,整体的印风取向尚不明确。
一九一八年春,易大厂归里『辟力所得』吴大澂(愙斋)、端方(匋斋)收弆的古玺,又与李尹桑重晤于文社,以『摹印为乐』,并受其督劝力攻古玺。是年年底,易李二人将所刻古玺合辑成《秦斋魏斋玺印合稿》一册。作为易大厂的首部印作集(合集),《合稿》收录了易大厂三十方印蜕,其序表明了他终其一生的篆刻取向:『意右古玺,肆力恃繁。殆思上绍三代吉金,附以仿元魏造像』。翌年九月十四日,易大厂刻『宋王故里辞人』朱文印,款曰:『此古匋中玺文至沉锐者』。《鄦斋印稿》亦辑有此印,印旁附手书款:『经少修理,尤工锐,明眼必辩……余学大进,自此玺始。』[22]自此以后,他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篆刻创作,开始走向创作意识强烈、风格取向明确的阶段,其审美偏向『沉锐』『工锐』一路。
沉有沉重、沉着之意,工有工整、精熟之意,锐则有锐利、坚决、力量、精神、勇猛、急速的意思,『沉锐』与『工锐』构成的冲突感统一于同一艺术作品之中,就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体现在易大厂篆刻创作的状态及刀法上。易大厂性格豪放,喜食醉蟹、烤鸭和烟酒,作书画时常大笑不止,刻印则在酒微醺时奏刀,用生锈、不磨的钝刀,以『棒、杵之法』为之,顷刻间刻数石而不倦。易大厂能将钝刀挥运自如,缘于他灵活的指腕动作,且在酒精的作用下奏刀,心态放松,从而有潇洒自然之致。其传世印迹注明刀法的边款有『急刃』『以一力刃拟一字残玺』『简刃』『草草自作军中笔』『突刃』『今草篆上方』『徒刃作朱文自此始』『以不复刃制此』『草刃上』『浅刃』『刃书率意』『快刃急成』『一刀成』『不复刃拟汉凿』等。这些边款足以证明他偏爱汉凿印和魏晋将军印一路的刀法,并强调痛快淋漓、率意自由的创作状态。一方面,这种刀法与他『入玺攻汉』的字法、章法相互统一、融通;另一方面,这种状态又并非一味求快、了无程序地乱刻一通,而是『使刃如铺毫作书,名之大厂扫雪法』『更需荟精聚神,因为利刃一下,便见优劣,更不容丝毫假借,所以很有自然美的價值』。[23]另外,易大厂篆刻用材也很有特色,既因『田老冻,乐为挽之』,又用『石脆易缺』『缄得此天然材凿之』等劣石、天然印材刻印。梁效均《古溪书屋印存·序》说易大厂『治印不择石,且喜刻劣石』,因为他『以为佳石印文易被磨去,劣石反复以保留』。《易大厂篆刻书画直例》则基于艺术市场的考虑,说易大厂『恶石不作』[24]。实际上,易大厂是按不同的艺术效果需求来选择印材,或者根据印材创作不同的印作风格。诸如他觉得艾绿石『愈梗愈妙』,是因为运『快刃』时,遇『梗』会有阻碍感,容易形成像书法逆行用笔那种效果,使线条有一种果敢之力、含忍之力和阳刚之气,如锥画沙,质感丰富,既切合碑的意趣,又与其印作质简高古的字法、大开大合的章法和闳肆锐利的刀法相得益彰。总之,易大厂与同得『南国锲家……最为老师』[25]之誉的邓尔雅以及相约主攻古玺的李尹桑不同,邓、李的篆刻得于『金』,得于『静』,易大厂的篆刻得于『石』,得于『动』。具体而言,他追求自然天成、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和动态感的刀痕石趣,而不是追求斑驳古貌或金石之气,由此探索出以『沉锐』『工锐』为审美特征、自成体系的刀法,从而『中原此局应无让,壇坫东南一席分』[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