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金文的三种笔势
2023-09-14刘绍刚
刘绍刚
商周金文的發现从汉代就开始了,《说文叙》中称之为『古文』:『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青铜器大量发现,金文的著录在士人中流行,形成了金石学的第一个高潮。但此时金文并没有进入书法家创作的视野。直到晚清民国时期,随着吴大澂、丁佛言等人从事金文书法创作,《说文古籀补》到《古籀汇编》编纂的完成,金文才真正成为书法艺术的一员。
最早进入『正史』的书法论著是卫恒的《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字势》中,对古文的几种字势做了极其生动地描写:
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
商周金文中笔势不同以及因笔势而造成的字势不同,都可以在《四体书势·字势》中找到相应的描述。
一是『守正循检,矩折规旋』。商周金文书法中,各个不同时期的重器如簋、戍鼎(见第七十三页)、利簋、大盂鼎、作册令方彝、令鼎、史墙盘、壶、钟、颂鼎、颂壶、毛公鼎等,大多数王室作器都属于这种正体。这种『守正循检,矩折规旋』的正体,能化奇险于平正之中,蕴生动于朴拙之内;或大气磅礴,或精气内敛;或雄强犀利,或秀美灵动。均能『势和体均』,形成了中国书法传统审美中正统一脉。后代的石鼓文、秦刻石、汉碑、石经,以及大部分的战国、秦、汉、晋简牍,大都继承这种笔势。唐人欧、虞、褚、薛及颜、柳的楷书,也是这种笔势、字势的继承。与另外的两种相比,其特点是横画的笔势大多数不做明显的同一方向上下倾仄。但商周金文的平正,是寓于各种变化之中,比后世的石鼓文、秦刻石在用笔上丰富得多,所以卫恒才以为『籀篆盖其子孙』。
『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则可分为两种笔势:一类是上扬的笔势,一种是下颓的笔势。
上扬之势。也就是《四体书势》中所说的『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在商代金文小子卣铭文中,横势线条都向右上倾斜,显得昂扬向上、动感十足。此外作册般甗(见第四十一页)、亚角等器铭也有上扬的笔势,西周时期这种风格的铭文就少了,在早期的沫司徒簋、盂爵、麦方鼎铭文中还可以找到类似的笔势。丛文俊以为盂爵『铭文以首行为准,左行四行而铭辞未竟,遂下行右延,始有此奇怪之章法。这表明书铭时作者未经筹划,信手为之,所以字势生动,近于较真实之书写状态,堪称佳构。』
这种『引笔奋力』呈上扬之势的用笔,在战国、秦、汉简中也有延续,如上博简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及《民之父母》《武王践祚》等,用笔极为精到,是战国简中书写水平非常高超的佳作,也是对上扬笔势的继承。在岳山秦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北京大学藏秦简中,也有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的字。这大概就是《四体书势》中形容的『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的笔势。笔势向右上倾斜,显得笔力雄强,给人以力度外张、昂扬向上的感觉。魏碑及魏墓志上的楷书,笔势明显向右上倾斜,在动势中找到平衡,险绝中追求稳定,与唐楷的平正相比,多了几分生动自然之气。魏晋之后的许多行草书,也是取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笔势者居多。
丛文俊在《中国书法全集·商周金文》中,对小子卣有高度评价:『这件作品行间茂密,体势略为倾斜,极具书写美感,堪称商金文中的一颗明星,大约只有周人的散盘一类作品方可与之颉颃。』[3]然而小子卣是笔势上扬一路,而《散氏盘》则是笔势下颓一路,二者的笔势是截然相反的。
下颓之势。《四体书势》中『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在商周金文中,与此种下颓笔势最相像、名声最著的,当属《散氏盘》。
散氏盘是厉王时器,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并记录田地四至、封界及举行盟誓之事的一件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本已日趋靡弱,散氏盘又是一个小方国自铸器,铭文不像?簋那样尚存端庄、大气,不坠西周王室风范,而多了几分山林野逸之趣。散氏盘打破了对称、匀整、端庄的字态,字形从长方变扁,字势欹侧,结构上呈现出倾斜之势,多数字都产生一种向右下方倾侧、下坠的字势,显得率意、朴拙。因此它出现之后,就受到了康有为等提倡碑派人士的狂热追捧,盖因其拙朴、草率之意味,在商周金文中特立独标,与他们所倡导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学有相合之处。胡小石《书艺略论》就注意到了其笔势『倾右』与横势:『周书如《盂鼎》《毛公鼎》之类,势多倾左。《散氏盘》独倾右,自树一帜。』『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4]散氏盘一出,效仿者如云,以为此器为西周金文的巅峰之作,殊不知实为舍本逐末之举。
和《散氏盘》一样有笔势下颓的作品,在西周早期就已经出现。如发现于五十年代的作册卣,丛文俊以为:『此器铭笔力之迅疾隽爽及其形成的快节奏,为西周金文之冠,其痛快处,比之散盘尤胜多多。这应该是西周早中期之际文字的实用书写状态,……从书写美的特质与表现来说,器铭已近乎完美,可惜过去受正统观念影响太多,人们不曾留意于此。』[5]另外一件大师虘簋,其首行书写尚能力求规范,而自第二行起,渐渐地显露出平日的书写习惯,用笔呈右下倾斜的笔势,这两件铭文似乎可以说明,在西周早期这种笔势向右下倾斜的书写习惯已经出现,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的书写方式,更不能将这类日常简率书写的作品当成『追求自然的书写之美』[6],而只能当做非王室铭文中书写草率的一种风格。
与『守正循检,矩折规旋』和上扬的笔势相比,这种下颓的笔势总让人感觉随意、草率,还有些消极的颓感,与中国书法史上形成的正统审美观念也不相符,所以汉代之后鲜有此种笔势的作品。但这种草率的笔势,恰恰是草书用笔的源头,也就是卫恒所言『隶草乃其曾玄』。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黑夫惊家书》,书写草率,笔势向右下倾斜,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中,列举了其中『攻』『從』『徒』『定』和『遗』字中『工』『辵』『止』的简化写法,他以为『这类草率写法作为隶书俗体的一部分,为汉代人继续使用,并成为草书形成的基础。』[7]里耶秦简中一些『倾右』的简牍、银雀山汉简《六韬》《守法守令等十三篇》,都在下颓笔势的隶草中不断演变,大约在西汉武帝时,演化出脱离了隶书形迹的草书。
引用《四体书势》里对古文的描述,来分析类比商周金文书法,除了其所形容的笔势与金文暗合,也可以包括商、周、秦、汉至晋唐以来几种主要的笔势。卫恒说的古文,是广义的古文,也就是包括青铜器铭文和战国简。真想象不出他那时看到过什么样的金文或六国古文,但绝不止我们所知道的石经或《说文》古文那么简单,更不会是出于他的凭空想象,否则难以有这么生动的描述。
胡小石是早期对商周金文书法研究的学者,最后我们引用他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语:
书法之『势』。势者,气之所以动也。盖势成于用笔,笔运则势生。故用笔、结体、分行布白无不可以言势,即所谓笔势(方圆、深浅、虚实),体势(疏密、纵横),局势(疏密纵横、齐与不齐),书势(四体书势)云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