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典籍相约

2023-09-14徐世海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诗书读诗典籍

徐世海

文题亮相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典籍便是这条文化长河的源头。

我们品读着《诗经》的风雅,感悟着《史记》的厚重,体会着唐诗宋词的韵律和格调……与典籍相约,感受文化的魅力,我们的视野会变得无比开阔,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无限精彩,我们的人生将会有无尽的收获。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今,我们会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典籍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伴侣,是我们人生旅途上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与典籍相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5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

我写我秀

一卷诗书品人生

赵怡涵

捧一卷诗书,啜一口清茶,感悠悠岁月,品多彩人生。

——题记

如果书是蓝天,那么我愿做一只飞鸟,翱翔于诗之苍穹;如果书是碧海,那么我愿做一条游鱼,遨游在诗之浪涛;如果书是春天,那么我愿做一粒种子,萌生出无限诗意……

读诗,令我收获多彩人生。閑暇时读诗,看“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赏松间明月,沐月下清辉;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望空山百鸟,揽原野乌云;咏“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观天色变幻,睹白浪翻卷……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长亭楼阁尽是人间朝夕。

读诗,令我感悟豁达生命。挫败时读诗,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使身处逆境,仍坚定信心,扬帆起航;沮丧时读诗,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原上青草,不屈不挠,大火过后,仍旧一片青葱;失落时读诗,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自有一种旷达超脱的胸襟……诗词给予我生命的指引和心智的陶冶,正所谓“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诗,令我陶醉于万千情感。孤独时读诗,同李白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对酌,把酒高歌;悲伤时读诗,随杜甫一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叹山河依旧,草木幽深;高兴时读诗,和孟郊一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收获人生“金榜题名”的惬意与欢乐……我与诗结伴为友,相伴而行,诗之多情,意蕴无穷。

是书,滋养了我的心田。它就像梵高的《星空》,又似莫奈的《睡莲》;它是落日余晖和黑夜流星,也是小桥流水和古道人家……我会继续在书中探寻诗词的静美,领略诗词的无限风光。

花开无言,流水不语。在这幽静的岁月中,我愿啜最香的清茶,读最灼烈的文字,执一卷诗书,品悟人生。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第二中学】

【各抒己见】

徐老师:小作者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入手,融入诗之内涵,体会诗之情感,以三层递进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品悟,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且巧妙引用诗词行文,生动流畅。

读诗重在品,品诗重在情。本篇作文将情与诗融为一体,表达了小作者对文化典籍的喜爱,值得大家学习。

下面,谁来谈谈对这篇习作的看法?

张珍:好文如诗。这篇作文将诗意融入文中,精选诗词名句,体现出了小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也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全新借鉴。读罢全文,给人一种诗意盎然、余味袅袅之感。

张潇潇:腹有诗书气自华。小作者将自己的阅读所得变成写作素材,且运用自如,确实需要一定的诗词积累,可见其具备较深的语言功底。三个中心句对诗词名句进行分类,从景到志再到情,呈递进式,让读者有所体验,又有所收获。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徐老师:这两位同学既体会到了作文的主旨,又关注到了小作者选材用材的特色,从整体上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这篇习作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温悦涵:我发现赵怡涵同学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很恰当。习作开头把书比作“蓝天”“碧海”“春天”,结尾又把它比作“梵高的《星空》”“莫奈的《睡莲》”“落日余晖和黑夜流星”“小桥流水和古道人家”。这些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让诗书之美可感可触,值得我们学习。

王卓凡:不仅如此,文中的句式也很有特色。如对偶句:“捧一卷诗书,啜一口清茶,感悠悠岁月,品多彩人生”,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还有排比句的运用,从整体上看,主体部分的三个片段格式整齐,遥相呼应,形成段落间的排比;每一个片段中,句与句之间严谨工整,遣词造句匠心独运,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赵宇菲:恰切的引用、诗意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充沛的感情,让我们不禁叹服于小作者丰富的积累,更为其娴熟的表达技巧而喝彩。

这篇习作再次提醒我们,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是对阅读的升华,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经验总结】

从“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它们给予我们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学习、领悟、借鉴它们,会使我们的作文既有外在的飞扬文采,又有内涵的博大精深。要如何从这些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呢?赵怡涵同学的这篇作文给了我们答案。

一、要融入典籍,用热爱阅读的心深入发掘典籍中的亮点,提炼深刻的主题。典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语言各具特色,手法灵活多样,主旨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细致地读,准确地解,深刻地悟,如《诗经》中的凄美与浪漫,《论语》的精深与通畅;《史记》的严谨与文采、唐诗宋词的丰富与多元……取之精华,为我所用。

二、要走近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其情、懂其心、明其法、借其魂。构思时,可运用发散思维,将作文的思路打开:可以“穿越”,可以想象,融入最真挚的感情,被他们的才华折服,替他们的人生叹惋,为他们的佳句惊叹。用一情贯之,用一线穿之,用一文融之。

如此,我们的作文便是才华与激情的碰撞,是领悟与借鉴的融合,更是学习与创新的升华。

三、要灵活运用,巧妙借鉴。面对素材库里的好词佳句,我们可直接引用,可巧妙引用,还可综合化用。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豁达洒脱、李煜的多愁善感等都在他们的名篇佳句中熠熠闪光,引用、借仿、化用其精华,犹如珍珠闪耀于暗夜,令人惊、教人叹、使人震,从而愿读之、深悟之、巧借之。

最是书香能致远。与典籍相约,我们充盈了人生,丰富了精神,积累了素材,学会了技法,拓展了思路,让中华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华文明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欢

诗书读诗典籍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的窗口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