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默读
2023-09-14王晨
王晨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重要方式,相较于朗读而言,默读更关注阅读的速度、容量和效率。默读的特点在于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读完全文。因此,默读更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有助于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关注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空间的拓展,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从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学会默读很重要。除课本外,课外推荐书目也需要大家默读;且随着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默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才能学会默读,并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首先,要明确默读的优点。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它的优点是不出声,因而阅读的速度较快;而且因为不张口,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更有利于自己集中精力思考,理解文章内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要布置默读的环境。
默读时,应尽可能保持室内环境的安静。如果在教室,桌面上应尽可能保持没有过多的杂物,以免影响默读时的注意力。
第三,要明确默读的技巧。
默读要一气呵成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自然,阅读的速度也就提上来了。除了阅读速度要快之外,默读还要在所读文章中很快找到关键句段,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因此,默读时一定要做好圈点和批注。
最后,要关注默读的注意事项。
1.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默读。
默读虽然速度快、效率高,但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默读。如朱自清的《春》就适合朗读,通过大声朗读,感受作者笔下的美好画面。一般来说,情节完整的小说、结构清晰的议论文、说明顺序明确的说明文更适合默读。
2.默读前要关注标题。
好文章的标题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因此,默读开始之前一定要关注文章标题,以便在默读的过程中更快理解文章的主旨。
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我们在默读前先要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生命要“再塑”?谁来“再塑”生命?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文章,我们能很快在文中发现许多与标题照应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且弄清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再塑”作者生命的过程。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就知道文章内容会涉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默读时一定要关注文章中关于两个地方的叙述的起止部分,这样可以很快地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3.默读时要关注开头、结尾。
有的文章首段往往起到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并奠定全文感情基調的作用,而结尾段则起到总结全文、表达情感、深化主旨的作用,默读时一定要注意。如《雨的四季》一文,“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喜欢”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结尾“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一句则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深化了文章主旨。
4.默读时要关注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有的是体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有的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默读时,多关注这样的语句,能很快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默读时,边读边思考,学会做摘录,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