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
2023-09-14彭晓珍陈则更
彭晓珍,陈则更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大学两大基本职能,长期以来居于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位置。教学和科研开发活动是有机的统一体,科学研究活动须积极融入教育教学之中,高水平科研成果应及时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它们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建立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3]。这些国家陆续出台的新政策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强力的政策支撑。
在新形势下,符合各行各业建设活动的高质量人才除了需要拥有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之外,也需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应对市场突如其来的波动和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及时抓住国家政策强力驱动转型所赋予的机遇,在不断深化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快速有效推动科研育人与人才培养进行多面有机融合,通过运用科研活动全方位地促进和推动教学的改革发展,全面高效地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养。
一、高职院校科研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科研育人,既是时代的走向,又是世界普遍性的趋势。科研育人对于新时代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全方位育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新时代背景下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的基础因子。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科研育人作用,是当前以及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科研育人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科研育人在“三全育人”格局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途径相比,有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了科学性和信息量,也增加了自主探索的特点。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单向的知识灌输或直接告诉理论结论,往往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反作用。在实施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大学时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发自主地去对事情的缘由与发展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并由此得出结论,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学生单一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逐步改善升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互动式、研究性、探索性的主动型学习模式,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获取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批判、探索、加工和输出,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最终培养学生具备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创新性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二)科研育人工作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的本质职能。而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促共进、协同发展。一方面,科研可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另一方面又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科研是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从人才培养体系角度来看,科研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可充分发挥作用,研教融合、协同育人密不可分。科研育人工作的开展革新和改进了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使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成果更加贴合社会需求,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水平,使之可以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技术人才。
(三)科研育人工作可以为大国工匠培养生力军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各界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培养和提升优秀的职业基本素养是保障人才质量的最基础任务。在科研育人理念下,高校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通过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推动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操活动,在具体的实操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培养大学生具备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于思索、勇于创新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品质,而这些品质都是成为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将科研育人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制造业强国战略[4]。
二、提高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全国高职(专科)学校有1486所,占到了普通高校总数的53.92%,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质决定其必然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高度关联和紧密联系,职业教育的质量将会对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改革、助力产业升级、应对人才诉求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成为国家能否均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当前阶段,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端和社会需求端之间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加剧,传统培养体系下的学生能力无法满足和胜任社会需求端的能力要求,亟需高职院校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有效化,有效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有效提高高等职业的教育质量,这些都成为当前及未来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关键环节。
(一)未来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需要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一系列涉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接连出台。显然,面向“十四五”,高职院校须不断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与经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及时调整育人模式,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设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育人质量,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职业院校在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资源配置与保障、人才质量输出要求等方面都具有其一定特殊性,需要有系统性、科学性、现代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发展思维和理论支撑做指引。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从类型的视角看待职业教育,而以层次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没有以发展和系统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而以简单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处理复杂问题,导致职业院校质量文化建设适应性差。因此,职业院校要超越原有思维定势,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尤其在国家推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高职院校根据科研育人视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
(一)建设专业队伍
1.培训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教学进度、完成情况、任务轻重、资源配置等情况合理安排在职教师的培训活动。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在科研育人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教学能力,让教师拥有将科研育人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能力。培训时,需要向教师灌输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师学习科研育人的工作方法、理念和实践方式,知晓如何在科研育人的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才培养,使之发展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2.交流
高职院校之间可以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教师根据各自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思考模式,广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矛盾点进行简单介绍,集思广益,为教学实践的优化活动建言献策。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也应该进行沟通协作,在科研育人的视角下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和方式方法。
3.聘用
除了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外,高职院校也应该在教师的招聘环节下功夫。首先,在筛选简历时,除了学历和求学经历,也应该关注应聘者的实践经历和科研成果,优先选择具有一定科研经历和能力的教师。其次,在面试过程中,应该对应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考察,这种思想层面上的建设更加能够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最后,可以让应聘教师发表一下关于科研育人和人才培养的看法,谈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总之,在进行教师的招聘时,高职院校需要注意教师在科研和创新方面的能力与思想高度,确保可以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贡献。
(二)加强思想认识
1.提高教师意识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高职院校应该时刻关注官方声音,学习先进的指导思想和进步理念,并将之传递给基层教师。为此,学校应该关注教育方面各个部门、机构和单位的官方媒体在各个平台上的官方账号,及时查看官方账号发出的推送信息,分析其中的内涵和深意,将其中与科研育人和人才培养有关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高职院校应该定期开展研讨会,在会上将教育事业发展前沿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宣讲,重点关注科研育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方针指示和政策要求,提高教师的了解深度和思想高度。
2.树立科学精神
为了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根植科学精神,高职院校可以深入研究和剖析科研教学团队、先进集体和学生个人的艰苦奋斗事迹,提炼其中值得学习和弘扬的精神品质与高尚品格,在思想层面上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提高师生的思想意识高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环境,扫除科研活动中的不正之风。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让学生以严谨认真、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进行科研活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以志愿者、专家助理、实习生等身份参与到科研活动或项目组当中,在环境的熏陶和渲染之下,学生会在观察、实践、请教中逐渐学习科研活动的基本原则,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不断规范自身的科研行为,使之符合规范和要求。
(三)革新教学方式
在科研育人的视角下开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并提升工作质量,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高效、能够满足教育目标、符合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1.增加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师+项目+学生”的体系模式,以科教育人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资源配置和各方面建设确定合适的科研主题;其次根据具体的科研主题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最后在项目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具体的科研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
教师在科研团队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科研题目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科研项目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继续研究的想法和欲望,使之自发投身到科研项目当中。在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配合学生对项目进展进行反复验证,发现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与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思维能力。
2.开展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任务较为轻松时组织安排一些学科竞赛和技术比赛,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另外,专业协会、社团、项目对学生而言也是十分有效的锻炼途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机制,将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平台有机结合,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构筑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要以科研为中心思想,将科研的相关知识与教学活动进行融合。
(四)强化制度建设
1.评价激励机制
在制定评价机制的细则时,高职院校需要根据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科研能力、水平、意识等进行评价,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素质能力,以便于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提升和锻炼,强化个人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将思想品德作为评价重点,对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等意识品质进行评价,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具有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7]。
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应该配备一定的奖惩激励措施,用来督促学生对自身素质进行塑造和加强。激励制度应该以评价考核制度为基础,对评价指标的执行程度进行划分,按照学生的执行情况采取相应的奖励或惩罚,鞭策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专业能力,向着高质素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向努力。
2.监督管理机制
科研活动有着极高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一个微小的错误往往会引发重大问题。因此,在科研育人视角下开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应该接受监督管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和事故。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负责监督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进行评估,判断此次科研活动的成果是否达到预期,并对科研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
(五)加强科教融合
1.举办科普讲座
为了在高职院校中加强科教融合,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和专家学者在学校内举办科普讲座。在讲座中将行业前沿信息、发展趋势、进步方向、最新理论成果、技术创新、专利申报等内容向学生进行渗透和介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和教学课程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进行科教融合。
2.研究科研项目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已经对外公布的科研项目作为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和介绍。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目背景、意义和基本条件,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研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项目信息和数据自行进行相关资料、问题和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分类归纳、总结提炼能力,强化学生对于学术语言的敏感度和实操转化运用能力,有效实现科教融合。
3.加强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在学校内建立完善成熟的科研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平台应该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育人工作进行优化和完善,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将科研育人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以高职院校内的工程实验室为例,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实验室建立学生科研项目,将科技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在科研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增加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之后,应该对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切入点。教师可以从创新元素入手,建立从基础技能到专业技能、再到综合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高职院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除校内实训基地外,高职院校可充分调动校内外优质教师资源,与企业联系合作建立健全双导师制度。聚焦行业产业共性技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在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建设多个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在培养学生调研、实验、文献检索、综合分析等科研技能的同时不脱离实践,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职业学生为最终目标,为学生开展贯穿从“入学”到“入企”全过程的指导。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技术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实践途径[8]。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高职院校应该随时关注创新创业大赛的起止时间,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教师和学生。当创新创业大赛的校内项目组成立之后,高职院校应该给予一定的人力、资源、技术、场地、行政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比如,教师在收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要求和须知时,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说明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性和对学生个人的重要意义,表明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协助。在学生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技术技能和从业经验对学生的项目主题、研究方式、学术方向、实践行为等内容进行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帮助学生梳理研究思路,明晰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对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有着更加清晰和立体的认知,决定是否参赛。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总体上把握学生的研究方向,给学生自主实操的空间和自行探索的过程,允许学生在合理可控范围内自主决策,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
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在科研育人视角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有许多种路径和方法。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业的科研育人和人才培养队伍,加强相关主体的思想认识。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科教融合的程度。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全方位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