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2023-09-14彭钢
彭 钢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二十大报告强调为“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并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学校教育体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系,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家庭社会育人体系,高素质教师教育机制,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等。
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笔者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与以下任务紧密相关: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是建构自主培养模式,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三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基础教育而言就是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充分发展。
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显然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既涉及教育产品的质量(人的培养),也包含教育服务的质量(整体的教育教学过程);既包含学校硬件建设的质量,也包含学校软件建设的质量;既包含学校制度和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也包含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内涵和品质。正因为如此,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可以高度概括地表述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那是我们看到亲戚最多的一次。虽然大家都穷,但依照惯例,来医院瞧病人不能空手,条件好点的,还会给上一两块钱。出院时,收拾好东西,母亲数了数钱,除去住院费,还剩一些。
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核心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过程和空间,面向未来,则需要为全体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情境和空间。
我们必须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重新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不仅是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主阵地,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学科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是影响学生全部学校生活能否自主、积极、快乐的重要场域,课堂学习是学生学校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并以积极或者消极的方式影响到学生课外、校外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终身;课堂教学不仅体现着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更是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的重点所在;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将教学设计付诸教学实施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更是体现教师教学专业品质、教育实践智慧和教学风格的过程;课堂不仅是体现高技术、高智能的支撑和运用水平的地方,更是体现学校教育理想、办学思想、培养目标能否落地、落地得如何的地方。
显然,二者之间是高度相关又相互补充的:“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的和结果。但“办好每一所学校”并不必然地带来“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更需要每一个教师自主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的劳动,更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因而,“办好每一所学校”和“教好每一个学生”需要有“教好每一节课”作为重要联结。“教好每一节课”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核心内容,也体现着教育服务(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的水平,更体现着教育产品的质量(从课堂教学的结果所凝结为学生的素质的角度来看),还可能是一所学校在学科教学上的明显特色和优势品牌,更是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含量和人文品质。
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研究学科和教学,而且需要研究学习和学生,不仅需要教学的专业性,而且需要教学的创造性。
多样性意味着自主性和选择性,意味着改变标准化、统一化、齐步走的学习现状,建构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过程和空间;综合性意味着跨学科甚至是多学科,需要通过课程整合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实践性意味着面向现实和真实情境,实现知识迁移、知识运用甚至是知识生产。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激活了个体户和私营经济等经济形态,对国有经济造成了极大冲击,农村改革全面推开,大张旗鼓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里出现个体户承包饭店开小商店等现象,但由于改革时机不成熟,国企基本上是一片冻土。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义是育人方式的变革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是育人方式的变革,这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每一节课中,落实在教学行为中。
1.高水平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看,首先要全面提高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提高了,才是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回归课堂教学主阵地的意义所在。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不仅是农业现代化,还要求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目标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决定了改革任务千头万绪,必须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2022 年版的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方式变革的切入点,即以学科经典学习方式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进而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如语文学科提出以大单元教学为主要方式,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理科以大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为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技能学科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要方式,带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进教学和学习的综合化,则以项目式教学和学习为主要方向和方式。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学做合一,强调学科实践的价值。
2.全面而有效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的变革要观照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建教学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需要不断深化。
国家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科育人,要将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科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甚至是品德、人格的培育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不是只有知识没有人,更不是只有考试成绩没有人。高水平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更能引领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成长,使之养成愿意学习、喜欢学习和热爱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显然,教育教学改革所形成的特色和品牌也主要应鲜明地体现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而不只是表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某些特色项目上。
“新乡贤”一词不断出现在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乡贤指新时代背景下,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企业家胡正春回到故乡桓台县八里村,建设民居博物馆。他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企业家的普遍心理:在传统的衣锦还乡情结加持下,家乡是企业家绕不过去的“结”。作家王兆军在故乡临沂市黑墩屯村建立东夷书院,用自己的绵薄之力,重构乡村文化,培育人才。乡村儒学也在发展,截至2018年年初,山东已建成乡村儒学讲堂9200多个。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即不仅要有公平,还要有公平基础上的质量,且是一种高质量的公平,而非低水平的公平。“办好每一所学校”是从学校层面体现公平和质量,首先是实现学校之间的总体公平,那么义务教育则是均等化(均衡)的,其次是每一所学校都得有水平、有质量(整体上),从而实现公平基础上的质量;二是从学生成长的层面体现公平和质量,首先是每一个学生都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面向全体以体现公平,其次是每个学生都能彰显自己的个体倾向,发展自身潜能、爱好、特长,从而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即公平基础上的质量。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应然追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都应该鲜明地体现在“上好课”上,而不仅仅是体现在做项目、写论文、发表演讲上。可以说,“上好课”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这意味着以教学实施能力体现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意味着教师把对学科的研究、儿童的研究联结起来,把对学科的表达和对儿童的表达联结起来,从而体现将儿童引进学科,并把学科展现给儿童的联结能力;意味着全面而综合地体现教学主张、教师人格、教学风格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科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断定,再好的课程设计和课程方案最终都需要通过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劳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生成长上。
第一次是1935年6月间,为了迎接和庆祝一、四方面军的会合,四方面军展开了规模较大的筹粮工作,区域是茂县、汶川、理潘(今理县)及懋功(今小金县)。
学校要为学生多样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设施,创建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场所和学习环境,提供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开放学习空间;要走出校门,组织多种类型的能够真正体验社会生活、探究大自然奥秘、亲历艰苦过程的研学活动,进而让他们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成长。
4.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扎根性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理论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很多具有充分育人价值的理论和经验。从江苏基础教育的代表人物和典型经验来看,不仅有斯霞、李吉林、洪宗礼、李瘐南等大家,而且有孙双金的“情智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张齐华的“文化数学”等。面向未来,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核心是要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课程与教学,这不仅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始终保持与世界教育改革的同步进程,更需要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其中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做学合一、学思共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形成具有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课程与教学。
5.关注和突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面向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国民,而且需要有各种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不仅需要培养学术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培养非学术型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不仅需要对高智商的人才进行专门化的培养,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创新素养培养的工作。
3.畜禽产品流通参与者的综合水平较低。个体经销户在经营上缺少资金,经营办法少,易被一些批发商所操纵,同时也存在不公平竞争,互相抬价或压价,甚至对养殖户赊销,造成三角债的存在,损害养殖户的利益,也阻碍了畜牧业的正常发展。
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强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课程与教学应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应能够为各种不同特长的学生定制课程甚至定制教学和学习活动。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从小培养,要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兴趣爱好、专注品质、不懈努力、批判精神和追求完美的意识,引导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需要改变教育教学的管理、组织、评价机制,如免修制、免考制、学分制、跳级制、专门通道等,为各类学生充分表现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创造适宜的制度和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