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线课程的利用策略
2023-09-14赵庭汉
赵庭汉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随着“互联网+教育”这一新的教育趋势的发展,网络技术发展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线上教育资源愈加丰富,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开发数量日益增多。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体现出其在打破时空限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以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学堂在线为代表的在线微课、慕课课程逐渐走入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课堂。
对于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生培养领域来说,在线课程这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有望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有力支撑。《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7年版)(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2017版)指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充分肯定了在线课程在该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具体论述在线课程与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在线课程的优势
(一)时空上的便利性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相比,在线课程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时空上的便利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在线课程即时灵活地融入高校实际课堂教学成为可能。如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微课视频,其知识量小而集中的特点非常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灵活运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在空间上,在线课程具有高度的开放性,随时随地的回放功能,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壁垒,给予了研究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如目前流行的微课大多采用了录制短视频的方式,通过后期处理将一节课程浓缩至8~20分钟左右,具有短而精的特点。学习者每天可以自主利用课余的空闲时间,借助微课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深化,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线课程这一时空上的优势,还能起到扩大网络学习人数的作用。作为“大规模、开放性网络课程”的慕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整合网络课程资源,带来学习上的开放性和操作上的便捷性[1]。单门慕课的参课人数可达几万到几十万人次。如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开课九次,参课学生超过47000人次,高度促进了语文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网络学习。
(二)形式上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形式上,在线课程具有多媒体、数字化教学特有的生动性与趣味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课程从最初单纯的以文字简述为主的微课视频,已经发展到今天音画结合、动画与特效并立的智能教育[2]。在线课程也已经逐渐从单纯的教学辅助工具,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这种声光画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高校课堂,尤其是在教育硕士的培养领域中,在线课程的声光影视营造出来的教学情境,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冲击来加深和巩固学生的学习体验。
所有的软弱和勇气、束缚和叛逆,被岁月剪接、拼凑成了小伊,他站起来继续朝看不见的终点走着,或许这才是他的尊严——爱和梦想,无论身处何地、陷入怎样的困境,爱与梦想已经是他的一部分,无法抉择与割弃。他一定会带着它们坚定地走下去,寻找不可能到来的出口。
(三)内容上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从整个学科的课程建构来看,大规模开放式的在线课程具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特点,有利于研究生对自身知识系统性地建构。如承担中国大学MOOC课程开发的许多高校,将语文教育的学科领域作为一个多元化、有序化的整体,全面系统地对语文教育的各个要素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在线上教育平台上成功地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学科语文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
“一六三师正在金兰拼死抵抗,孔志浩是咱们国军的兄弟,兄弟的父母就是咱们的父母,我看这丧事不但不能从简,还要隆重地办,他家不是姓孔嘛?正好,孔庙那边早已奉令撤离衢州,成了一座空庙,不如叫上些弟兄,打开孔庙布置一个亮堂堂的灵堂,把兄弟的父亲移棺孔庙,按最隆重的方式等待孔志浩兄弟回来发丧。”
The design and simulation were based on Cadence IC615 and MMSIM141, implemented in SMIC 0.18 μm RF technology.
现有的在线课程多是由国内顶级高校开设,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较强的前沿视野。特别是在学科语文教育领域,课程多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和各省属师范院校开设。这些领军院校对于学科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改革方向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切实地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同时这些学校能立足全球视野,将语文课程发展与世界母语教学发展趋势相融合,如由清华大学开设的“教育学引导”和西南大学开设的“比较教育学”的两门课程中,就适时地将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进行了对照,拓宽了教育硕士的专业视野。
二、在线课程对学科教学(语文)硕士培养的必要性
(一)完善课程设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1.学科教学(语文)课程设置现状
在3%接种量、72 h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培养温度对酯化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6。由图6可知,随着培养温度的提高,酯化力先增高后降低。培养温度为37℃时,发酵产物的酯化力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不断提高,当培养温度为47℃时,麸曲的酯化力最高,随后再提高培养温度麸曲的酯化力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
第三,在线课程学习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在线课程效果最直观的体现是学业质量的提高与知识、能力的发展,然而许多语文教育硕士却在这些在线课程学习成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造成这一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源于对学生在线课程学习情况评价的缺失。
(二)提高专业素养,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多元化、多种类的课程资源,可以满足语文教育硕士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在线课程网站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开设了多样化的课程,满足了语文教育硕士在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科素养等多个知识板块不同的需求。
除此之外,在线课程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专业硕士招生中生源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语言学和文学是语文教师必要的专业素养,是本科非师范生、跨专业研究生必修的课程。在线课程的引入可以让这方面的学生根据个性化的需求及时有效地弥补前期课程学习上的不足。
(三)培养信息化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在线课程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硕士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根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管理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在线学习将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之一。对于在线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资源搜集能力和吸收内化能力。
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时代顺应性,语文硕士毕业并不是研究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起点。如果不在未来的工作中及时地掌握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方向,都会落后于时代。在线课程平台在给予了学科教育硕士自学资源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为他们成为未来可持续成长的复合型教育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学科教学(语文)的在线课程利用情况及策略
(一)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专业硕士教育的大力推广,高校的专业硕士教育面临着修业时间短、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师资力量的匮乏等共通的问题。其中学科教学(语文)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所学的知识要应用于实践,经验又是来源于实践。然而受限于现实条件,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呈现出学生自身缺乏教学经验,课程缺乏教学实践等问题。
许多高校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设置时间尚短,在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研的17所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平台”中,有12所高校采用了“新生专栏”为平台的名称。平台内设有新生指南,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直接以网页格式呈现,有以PDF格式呈现,有以DOC格式呈现,承载着新生读者比较关注的入馆须知、馆藏布局及开放时间、规章制度、借还书流程、纸质图书检索方法以及电子文献信息利用等内容。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新生指南起的名称极有特色,命名为 “我的秘密花园” ,PDF设计色彩明朗,比较符合新生的品味。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没有针对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语言学素养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应对跨专业的学生,有必要补修两门以上的学科专业基础课,以确保其具备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连云港三所高校绝大多数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为外语专业或者外语教育专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训练。受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翻译教学中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仅仅以PPT为辅助手段进行概念式教学,偶尔穿插一些英汉对比分析或译文赏析活动。有的教师甚至全凭教学经验照本宣科。他们的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课前布置任务—学生课下练习—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讨论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没有强化翻译理论教学,也没有突出翻译实践训练。
第一,自主学习线上课程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在线课程学习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许多研究生对于在线课程的学习动力主要是来自学校的课程安排,缺乏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一现象根源于学生对于在线课程学习价值的认知缺乏,许多学生在面对这种新兴教学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其对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价值[3],对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事实上,以上三点是全国大多数学科教学专业共同面临的发展需求。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科教学(语文)来说,通过利用在线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在确保学科教学类专业硕士掌握更多专业的理论基础、学科素养及应用技能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生源基础素质差异性大等具体问题。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热烈,但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与暴力、流血联系在一起。在翻译时,霍克斯采用了源语文化服从目的语文化的做法,用绿色代替了红色,将“怡红公子”译为“Green Boy”,将“怡红院”译为了“House of Green Delights”。虽然这样做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但却没能将源语文化传递向目的语文化中,没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是对于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同工作等相关知识经验课程设置尚不满足《指导性培养方案(2017年版)》关于教育教学管理类课程的设置要求,有必要进行完善。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缺乏有关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的专业课配置,尚未完成《指导性培养方案(2017年版)》中“提升学生教学评价与实践反思能力”的具体要求,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作进一步的配置。
及时地、诊断性地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情况,激发学习意欲,做到有的放矢。而缺乏这一评价,学生对线上学习情况缺乏了解,难以进行自我调整。另一方面,也造成教师无法掌握其在线课程学习的具体学情,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为把握泰国留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掌握情况,对12个留学生进行测试,利用情景再现、实时录音、速记等方式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借此考察泰国留学生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使用情况。
第二,教师指导与学生互动的缺失。在线课程教育与传统教育一样,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必不可少。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将在线学习的知识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和深层次的理解。在线课程的学习虽然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与线下课程相比,仍然存在教学单向性的问题。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引导,势必会使学生在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因此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这一学习模式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在线课程的利用,能够丰富语文教育硕士的学习内容,补充和完善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在线课程将大量的语文教育实际案例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呈现,有利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研究生进行观摩学习。另一方面,新开发的语文教育类在线课程越来越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语文课程,这一解读方式能够培养师生换位思考的教学思维。
2.在线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二)改善策略
1.提高对在线课程的价值认知,完善在线课程的资源整合,合理纳入课程设置
细胞牵引力显微镜技术是最早用来测量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作用力的一种技术,也是测量细胞牵引力的标准方法。黏附在柔性基底表面的细胞,对细胞下面的弹性基底产生力,引起细胞周围的材料的变形,通过显微镜记录这些变形图像,根据数字图像相关算法得到基底上的变形场,反演推算出细胞表面的应力场。
为了提高教育硕士对在线课程的价值认知,各高校在利用微课、慕课等在线课程资源的同时,可以通过宣讲会、讲座和组织学生展开有关线上教育的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对于教育硕士专业素养的必要性,增强他们进行线上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由“学分需求”向“自我需求”教学目的的转变。同时,各高校应当充分借鉴微课、慕课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建设。各高校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可以对语文教育相关的微课、慕课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后进行借鉴学习。目前中国大学慕课MOOC、学堂在线的语文教育类慕课都是由国内顶尖师范院校开设,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前沿视野,对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完善“线上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
要完成教育硕士在线课程学习模式的深化,就必须设立“引导、交互、协作”的线下课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在线课程的延伸,是教师在提供给学生信息化教学之后,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答疑、交互对话与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是一种“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各高校现有在线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针对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情况开设专门的讨论课程和答疑课程。通过建设校内微课、慕课学习的网络社交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学生在微课、慕课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在现实课堂中引导、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再根据探讨的结果对学生做出指导与总结,通过混合式教学帮助学生扫清在线课程学习的障碍。不仅解决了在线课程指导和互动的缺失,对自主学习观念的形成,学习的有效性都能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
3.完善在线课程“教”与“学”的考评制度
为了实现对教育硕士在线课程学习的评价,可以将在线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和阶段化成果纳入到学业考核中。各高校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每个阶段在线课程的完成情况制定详细的考评制度,给予学生学分上的评价,同时应该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的考评制度,帮助学生巩固其学习成果,将在线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落到实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