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视角下高职思政课“课堂革命”探索
2023-09-14焦娜
焦娜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育人之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切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可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又能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17年9月,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拉开了“课堂革命”的序幕,引发了各学校开展课堂革命的改革探索,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表演而轻教学”等一些问题。因此,本课题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内容,通过“五维”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革命”,打造有高度、广度、深度、温度的思政课堂。
一、课程育人——打造有深度、有趣味的思政课
紧密结合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当下时事热点问题开展集体教研,按照从新手到能手逐级递进的职业发展规律来将教学内容结构化重构,设置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模块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进而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模块之间形成严密完整逻辑链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关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融入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思路开阔,素材选取广泛,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从中感受真理的力量。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链导向—自主探究—检测评价”四个环节,进行热点分析,同时采取头脑风暴、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革命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与力量、强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攻破既存教学难题。其中重点是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习的引航者”,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通过故事化、情景化、人物化、生活化(“四化”)创设情境,做到课程教学“事事有人物,节节有场景,段段有生活,章章有故事”,使学生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借助VR等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感。游戏竞赛法、参观体验法让学生更易于进入“情境化”课堂环境,在合作中积极参与提升学习质量。
二、劳模育人——打造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课
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这是职业院校的特色所在,劳模育人内在地包含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高职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实中,存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因此在学习过程当中也缺少动力,更无法形成职业精神。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必要将劳模育人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制定相关文件,凸显劳模育人的重要地位,结合学院特有的劳模资源、育人传统和人才定位,通过建立机制,营造劳模育人氛围。与此同时,将劳模育人文化注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增强了师生对劳模文化育人的认同。对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而言,应当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纳入教学体系,利用活页式教材等形式,研究重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设“新时代工匠精神”精品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劳动楷模到课堂上来,亲述自己的职业经历;也可以通过采访劳模、体验劳模、师从劳模等劳模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劳模育人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性;还可以利用实训机会让学生到工作现场进行直观体验,从中涵养正确的劳动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证明,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中发生的故事兴趣度很高,对行业楷模也非常敬仰。通过学生所处行业的人物和案例更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实训过程中,工匠精神从具象化体验转化为行动力量,楷模的故事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可以实现拉近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距离,有些专业课教师本身就是行业的领军人物,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可以开展联合授课,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深入融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明确良好的就业方向,共同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实现人才效益的有效提升。学校可以打通劳模育人的网上育人平台,通过新媒体设置相关栏目,将劳模资源分类、分专题展示,为思政课教学提供资源平台支撑,通过微博、公众号专栏进行宣传,延伸劳模文化育人的传播空间,形成劳模育人合力。
三、历史育人——打造历史故事鲜活的思政课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也产生了数之不尽的历史故事,所以在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育中,需要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教学资源。这样既能够打造生动的思政课堂形式,又能助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这里的历史资源包含三类:一是“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二是地域历史;三是校史。
百年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所以,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需要充分注重对百年党史的综合运用,通过百年党史的学习有效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感染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端正其理想信念,从而更加优质地完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在实际中,需要积极引领学生学习“四史”,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峥嵘岁月,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共产党员如何在当初艰苦的条件下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而这也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一环。所以需要充分利用“四史”这一宝贵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四史”,并且综合其中丰富的党史故事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之能够切实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地域历史即当地发展历史,具体到高职院校来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然而会有几个相对集中地域,而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学生聚合在一起的初期,就是地域文化碰撞的时期,可以通过学生介绍地域风俗,增进了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谊。课堂上,教师引用地域历史的案例往往更具有亲和力,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例如,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讲家乡的历史故事,讲家乡的历史名人,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了爱国爱乡情感,渗透了情感教育。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很多来自于贫困地区,学习地域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也可以综合利用学校发展史,而这不但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育与学生充分贴合,又能够切实保障各个教育环节与流程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程教育效果与水平。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将校史融入课程的顶层设计。教师和学生对校史认识了解不够,校史融入思政课也存在着创意不足、形式不新等问题。因此,通过融入式教育模式可以逐步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实践改革创新。在实际中教师需要汲取教室当中的一些典型事迹、光荣历史,尤其是针对于本学校范围之内的一些优秀毕业生奋斗的事迹,可以将其重点纳入到思政课堂教育素材中,这样既能够激励学生,又能够让学生产生高度的校友身份认同,形成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有效激励,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每一次的学习任务当中,切实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改革创新。
四、实践育人——打造理论实际结合的思政课
展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需要积极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并且致力于打造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结合的思政课堂,而这也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在实际中,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知行转化的验证作用。大学生品格的养成需要学习思考也需要实践锻炼,因此社会实践也被称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大多数学生群体是“00后”,这一部分学生思想多变、创新能力强,同时对事物的认知也拥有更高的效率。因此,需要教师充分针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群体的特征而构建起与之相应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师也需要充分把握思政课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将思政课程教育与实践之间充分融合,做到遵循时代发展潮流,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模式,从而帮助学生群体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之能够成长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所需的优质人才。
目前,依托学院的“两馆、两廊、两基地”,将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与校园红色长廊建设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群体走入现场进行参观。同时,也可以在此过程当中综合运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观看一些宣传视频,或者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进行虚拟参观,这样既能够综合线上以及线下教学的优势,又能够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四史”让学生接受文化浸润的同时,触景生情,知事明理,领略前辈的砥砺奋进的拼搏精神,唤醒对爱国奋斗、舍己为民的奉献者的崇敬之情,明确国家发展的不易、幸福生活的不易,要鉴往知来,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实践育人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空间,进一步促进学生实现知行统一。
五、文化育人——打造红色文化浸润的思政课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中同样也需要充分注重利用其中的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资源滋润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的思想,使之切实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发挥出文化育人的作用与价值。在实际中,教师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寻找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并且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深层次剖析与学习红色文化,并且从内心之中彻底认同红色文化,达到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的目标。
当下,尽管高校正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途径,但就整体而言主要还是课堂教学、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传统渠道,以教师讲授或宣讲员讲解为主,这种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虽然能够确保红色教育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引力和感召力,导致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认识往往浮于表面、缺乏系统性。对于高校来说很多院校尚未营造好红色基因教育的长效宣传氛围,也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存在完成行政任务的倾向,大学生对红色教育的认知程度并不深刻,这种认知的短缺也限制了红色基因教育无法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因此,在红色育人方面,思政课课堂革命应当从两个方面发力:
从教学内容上,学院成立了红色文化资源教学团队,甄选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并且针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基于红色文化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育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又要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学习活动,例如,可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的红色文化活动中,让学生深层次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体会红色文化当中所传递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学习革命先烈那种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以此切实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此外,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阶段,也需要丰富红色文化的挖掘形式,例如,学习毛泽东诗词、唱红歌、观看红色革命主题电影、展演红色文化主题课本剧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如上方面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又能够深层次体悟其中的革命精神,在精神层面之上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提升学生群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使之能够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而做出贡献。
从载体上,高职院校搭建起了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的教学长廊,使红色文化资源充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中。在此阶段,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育人作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实践教学育人。高职院校还可以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新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红色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红色文化,同时要利用当前较为流行的短视频App、资讯平台等制作红色文化的宣传片、撰写相关文章等。这样,既能够形成浓郁的红色文化发展氛围,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思政课“课堂革命”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五个维度为思政课程的主要范畴,在统编大纲和教材基础上,使劳模、史料、文化、实践进课程,使课程内容进一步生动,学生学习进一步贴近实际。同时,借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有用、有景、有趣、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