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会在提升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9-14周音博

科学咨询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生会凝聚力群体

周音博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湖州 313200)

学生会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青年群团组织,是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个性表达的凸显以及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会成员间内在凝聚力的建设与培养环节正逐步被淡化。近几年与高校学生会组织相关的负面事件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并发酵,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舆情危机和连锁反应,严重破坏了学生会的形象。信息时代,学生会干部也往往因为自身难以权衡学业与工作压力、无法获得预期的获得感而丧失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为使学生会工作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会在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

为研究当前高校学生会吸引力和组织凝聚力建设情况,探索提升高校学生会凝聚力关键举措,论文采用问卷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于2021年6月至11月间,对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学生会组织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相应学校的校级学生会、二级学院学生会组织成员。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在学校学生会组织的熟悉度、满意度、学生干部工作能力、组织存在的问题以及组织建设成效等。累计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42份,回收率为92.8%,均为有效问卷。

一、当前高校学生会在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问卷内容的归纳分析、研究判断,笔者归纳总结了目前高校学生会在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院校两级组织满意度存在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校级学生会、二级学院学生会在凝聚力、吸引力水平建设等方面存在差距。有63.2%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高校二级学院学生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一般或存在不足,相应认为较强、非常强的仅占比36.8%,而校级学生会这一数据分别为44.3%和55.7%,总体强于二级学院。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校级学生会活动面参与学生基数更大。校级学生组织所举办活动的学生参与积极性、群体受众面相对较广,活动组织方人员成就性也相对更强。二是校级学生会人员组成更具多元化。由于人员往往招募自全校各大学院,因此校学生会往往囊括文科、理科以及个性化差异显著、专业能力特色各具不同的“大融合”群体,组织包容性更强。三是二级学院学生会更易受指导老师、辅导员老师等多重影响。因为是在辅导员“眼皮底下”工作,活动组织极易受到学院辅导员的直接参与指挥、筹划,有些甚至就由年级辅导员直接指导,致使组织自由性降低。

(二)服务大学生群体适应面有待提升

仅有28.7%的调查问卷对象认为学生会自身举办的活动能够较好满足学生群体的基本需求,多数群体认为满足性不强甚至脱离学生群体。造成该原因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服务意识淡薄。学生会干部的基本职责与定性虽然牢记于心,但在实际工作开展时,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真正做好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在自我要求方面也并没有按照一名合格党员或优秀共青团员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导致行为失范事件频发。二是执行能力欠缺。学生组织工作开展易受个体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等因素直接影响,通常表现为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组织传达工作效率低,过于注重逐级安排,导致工作上下不通、浮于表面;部分学生缺乏统筹人员的能力,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三)学生活动宣传及沟通覆盖面欠缺

当前学生会宣传渠道主要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以及海报、传单等,在工作覆盖面方面,33.6%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学生会工作覆盖程度“一般”,15.7%的对象认为覆盖程度“较低”,还有12.4%的对象认为覆盖程度“很差”。在学生会工作沟通方面,部分对象认为学生会传达信息单一,学生给出的响应较低,无法及时获得正向反馈。一方面,学生会在了解或传达学生群体诉求时不够及时畅通,造成活动宣传的效率和执行力打了折扣。对参与者以及主办方而言,活动本身缺乏创新性,属于每年统一安排的“重复动作”,吸引力不强,对主办者而言也是一种“煎熬”。另一方面,从工作范围角度,部分高校(学院)学生会工作仍局限于简单地举办晚会、基础维权保报修、通知传达联络等工作,缺乏真正有效提升获得感且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活动载体[1-3]。

(四)学生会团队建设及激励手段有待完善

七成以上调查对象认为学生会的团队建设内容与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相应内部团建的频率也有待增强。部分学校(学院)在学生会团队建设方面采取的手段依然局限于简单的聚餐或“轰趴”,有些甚至只能靠周例会来联络感情,缺乏真正走心走实的有效举措。而在评价激励政策方面,满意度选择“一般”和“不足”的调查对象分别为33.6%和24.5%。目前,主流高校学生会对学生干部的评价激励手段还是局限于荣誉称号表彰和奖学金综合测评加分为主,离满足学生干部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而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也很少有制定相应的完善标准,工作评价以及监督、考核只能达到非常有限的公正。

(五)学生工作与学业成绩难以平衡

高校学生会改革大力推行以来,对主要学生干部的成绩提出了更高限制要求。调查发现,六成以上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并不能很好衡量或权衡学生工作与学业之间的平衡关系。由于高校学生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但组织人员数量依据改革要求进行相应精简。因此,学生会组织成员需要花费更多课余时间用在活动宣传和筹办上。若学生干部无法分清主次,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双向恶性循环,即学习成绩倒退、工作积极性下降等。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提升学生会凝聚力的前提是加强青年学生骨干的培养,而加强骨干培养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深入和推进。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不断推进。一要提高思想认识。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青年培养,特别是青年骨干培养。二要提高组织构建。加大力度整合散落在学校各级组织中的育人点,围绕“青年骨干培养提升计划”和“时代新人培养工程”两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和机制,出台培养制度与标准,形成针对不同群体的培养方案,着力丰富培养的内涵。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同时,开展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学校、学院、职能部门、社团班级、党团支部等各个层面和层次的一系列制度,不断推进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进一步丰富培养内容

加强学生骨干培养,就要牢牢掌握三个关键。一是立足新时期大学生特点。准确认识学生群体特质,把握其发展规律,不断丰富符合“00后”群体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二是明确学生骨干的初心使命。持续强化意识引导,积极促进学生干部摆正自身定位,明确自身工作的初心与使命,真正做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使命感认真做好学生工作。三是在培养内容上下功夫。教师在学生干部培养中,应立足于青年本身,在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中不断开展相关培养。特别是对于文字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礼仪等方面加强培养,对学生个人未来发展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进一步发掘创新载体

高校学生会工作的“主人”是学生,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生,应积极结合时代性,不断创新服务的手段和方式,创新培育典型,用好新媒体工具。一是要培育典型。有目的分层分批建设若干个样板学生会、样板学生会部门、样板学生活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共同体,使品牌和典型成为学生会开展工作的重要力量,不断提升品牌的校、院内外效应。二是要着力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新时期学生会组织要利用好新媒体力量,主动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占领网络新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网络阵地,努力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创设线上线下宣传渠道,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院校内外力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挥多方优势,加大对优秀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讲好大学生群体成长故事,弘扬正能量。努力构建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新媒体矩阵,持续扩大影响力与覆盖面,提高服务广度和服务深度,真正做到为学生发声,为时代争鸣。

(四)进一步探索“青年团校”

持续扩大“高规格青马培养工程”,把握青年工作特点和规律。一是在“青马工程”培训中加强理论学习。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将内容多元化的团辅、团建内容融入团校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青年团校”培养机制、扩大“青马工程”的理论深度和覆盖广度。将学生会成员作为“青马”重点培养对象,聘请校内、校外专家、学者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会组织干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升对学生会组织干部的政治引领效果。通过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运用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从技能提升、人际交往、修身养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精美的思想盛宴。二是在“青马工程”培训中加强政治实践。以社会实践、红色文旅、课题实践等活动形式为载体,切实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等引入强化学生干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教育,不断提高政治视野和思维意识,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进一步拓宽服务形式

对学生会组织而言,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是其根本宗旨,学生会的立身之本始终是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是聚焦服务使命。应以提高服务精准度为目标,通过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调研、线上线下对话交流、基础数据信息分析等手段相结合,把控学生群体精准动态走向,了解服务对象所思所想,让学生会服务走深、走心、走实。二是创新服务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办晚会、做传话筒,高校学生会应探索构建起一套符合学生定位但又不脱离学校日常管理模式的常态化调研机制,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群体对学校政策的信任度与认同感。积极引导学生代表列席参与教学质量、就业服务、后勤管理等涉及学生利益的相关议题或会议,有序、合理地参与学校事务决策,发挥学生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切实保障学生利益。三是创新工作手段。搭建起“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权益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公众号、短视频网站等平台,持续拓宽学生群体与学校决策领域的信息畅通渠道,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

加强学生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需要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应从重视队伍建设、激励约束并重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师、高校辅导员等管理骨干中培养理论研究、工作推进和实施的专兼职队伍,着力提升高校在培养学生骨干的整体水平和能力。二是着力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完善“校—院—班”三位一体的学生骨干联合培养制度,打造学生骨干的选拔、推荐、培养和任用的“教育共同体”。发挥好“校-院-班”组织体系的动员优势,充分提高各级团委(团支部)书记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意识,完善学生会系统工作考核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增强学生会系统改革创新的使命感和执行力。三是激励约束并重。秉持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原则,用激励激发活力,用约束来保障方向。高校团组织应充分挖掘展示学生能力风貌的平台,并且可以适当向评优、推优政策倾斜,肯定他们的贡献,增强学生干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会的组织吸引力[4-6]。

三、结束语

学生会作为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时期只有通过多维度的保障机制构建、服务实践探索、理论强化引导,促使广大学生会组织紧密围绕党、团的指导,持续保持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提高自身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实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

猜你喜欢

学生会凝聚力群体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构建及运行
基于Grails的学生会工作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