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023-09-13张国通

关键词:士族魏晋民族

张国通

备考指南

通過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

时空隧道

重点难点

[一][魏晋到隋唐的民族关系]

1.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认识

(1)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2)影响

①原有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②促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④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政策

(1)具体措施:封建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根本目的: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

(4)改革本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5)局限性:全面推行封建化,移植东晋南朝腐朽的“士族制度”,使鲜卑贵族迅速腐化;迁都洛阳,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等导致北魏的败亡。

3.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以“怀柔”为主。民族间战争较少,和平交往是主流。

(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①设机构: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羁縻府州)。

②册封(因俗而治):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

③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会盟: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

(3)影响: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交融),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开发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制度]

1.形成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2.特点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认识

(1)士族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门阀政治对皇权造成极大威胁,影响了中央集权统治,加速了政权的更迭。

(3)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促使魏晋时期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统治集团内部等级分明,社会矛盾尖锐。

(4)家世观念导致士族缺乏进取的动力,统治阶级治理能力弱化,日益腐化和无能,最终走向衰落。

(5)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加强,但士族门阀的经济、文化优势仍然强大,通过科举制涌现大量高阶官员,形成不可小视的政治势力。

4.衰落的原因

(1)经济上: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士族经济不再稳定;唐朝中叶,土地买卖界限松弛,均田制崩溃,士族不能继续占有大量土地和荫客、部曲等,失去了以往经济地位和特权。

(2)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士族失去了文化优势,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庶族、平民之间的差距。

(3)政治上: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4)士族自身的腐朽,甚至缺乏生存能力;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三][区域开发与南北经济繁荣]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的曲折发展

(1)北方长期战乱,政权更迭频繁,人口南迁,中原农耕规模缩小,北方农业屡遭破坏,商业一度萎缩,但破坏与恢复发展交替进行,总体上在恢复发展。

(2)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马钧革新翻车,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3)十六国时期开发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农业有所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改善吏治;开垦荒地,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广牛耕、耕耙耱技术等;迁都洛阳,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中原地区工商业的活跃。

2.魏晋至隋唐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1)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促使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

(3)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有利于民族交融。

(5)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

3.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出现年号钱,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①唐朝“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②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坊市分离;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朝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成都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5)商业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并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6)交通发达: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发达;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邸店。

[四][魏晋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1.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决策与执行分离,既互相制衡,又分工合作;运转具有程序性,既突出皇权,又节制君权。

(2)评价

①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2.辩证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

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制度,打破了特权垄断,加速了社会流动。

②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使中国古代社会普遍重视教育,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朝时期,科举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2)消极

①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②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③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1)演变趋势

①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方式:由地方推荐、评议演变为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选拔程序日益严密科学。

③原则:逐渐制度化,相对体现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2)认识

①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②制度实质: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为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员。

③演变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

4.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

(1)汉代“引礼入法”: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统治者任命儒臣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

(3)唐代“礼法合一”: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

[五][魏晋至隋唐的文化]

1.对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的争鸣与融合的认识

(1)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力量,儒、道、释各有影响范围,虽有高低先后之争,但仍三分天下。

(2)所谓三教歸一、三教一家之类的说法,无不是从维护社会道德,有利于政治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

(3)三教仍然各自保持着独立的形态,在观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断地进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加深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各族人民的交融、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②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④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

(2)特点

①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②思想界异常活跃。

③体现民族交融的特色。

④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素养拓展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隋唐的制度创新与变化

隋唐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式发展的成熟期。在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变化与创新。这些变化与创新反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日益成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以史为鉴,科举制中的考试方式,三省六部制中的流程分工合作,赋税制度中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等,对当今中国都有重要的启示。

典型例题

材料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推动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完备;科举制的确立与发展促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加强了中央集权;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减弱,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

猜你喜欢

士族魏晋民族
我们的民族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