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军旅情
2023-09-13魏雅娟
魏雅娟
我和部队有缘,虽没当过兵,但因父亲是军人,我从小就跟妈妈住在部队大院里。我丈夫也曾经是边防军人,我虽然没有随军,但因工作原因,也去过很多部队外场执行任务。
1987年,我和同事到某造船厂出差。那段时间,我们每天早上坐班车上船,下了班坐班车回部队招待所,上班时间固定不变,下班时间就得看情况。我们工作的那艘船就停在江边,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甲板上或船舱里。
在船上待得久了,就和船上的官兵熟络起来,也了解了他们的辛苦。他们常常一出海就是大半年,别说看见人,就是看见海上漂个塑料袋,也能不眨眼地盯上半天。船上有一个小放映厅,几十部电影反复放,好多官兵都把里面的台词背下来了,时不时来上一段,听的人笑着笑着就想哭。
那时候,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谁也没说请个假到处转转看看。
记得“八一”那天,船上官兵会餐,也邀请了我们参加。会餐结束后,大家在一起聊天。夜幕降临,望着远处海滩上的一对对情侣,一名战士说:“多想此刻我身边也能有她陪伴呀。”
我不由想起了爱人。那时,他刚转业不久。我很想告诉他,我替他与战友一起过节了。
除了那次在船上过“八一”,5年后的大漠“八一”更让我印象深刻。
那年,我和同事到沙漠里进行设备外场调试。“八一”前一天,我下点撤收较早。在回招待所的路上,司机小于问我是否去过幸福园。
“是公园吗?没去过。”
“不是公园,是咱们这里的烈士陵园,明天就‘八一了,我带您去看看吧。”
小于告诉我,烈士陵园里安葬着基地自成立以来牺牲在大漠里的官兵。之所以叫幸福园,是因为第一个牺牲在这里的战士就叫李幸福。当时,他年仅18岁。
我和小于采了一大束红柳。小于说,每次路过这里,他们都会采一束红柳,去看看长眠的战友。
走进陵园,我被墓碑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容震撼了。
那一刻,我更体会到了军人的含义——奉献,不仅有青春,还有生命!
连续几天的沙尘暴,物资运不进来,“八一”那天,我们的餐桌上已经没有一丝绿色,只有几瓶罐头和一盘腐卤,加上几块臭豆腐。大家把发黄的芹菜用碱水煮了半天,总算能嚼动了,就剁成馅、包了饺子。我们把天天陪著我们下点的司机、招待所的战士都请了过来。
当我和一名18岁的战士一起合唱《咱当兵的人》《说句心里话》时,我眼前又反复闪现着幸福园里那些年轻的面容,泪水禁不住悄然滑落。
那泪水,有对牺牲官兵的缅怀,有对官兵坚守的敬意,也有我作为一名军嫂、从事国防科研事业的光荣。
(作者为吉林长春某单位退休人员)
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