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第一、二届国医大师辨治肝胆病证的用药规律*
2023-09-13蔡铁如
徐 琦,蔡铁如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6)
肝胆病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包括胁痛、鼓胀、黄疸、积聚。肝病常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可并发月经不调、睾丸疼痛等症状;胆病多表现为口苦、黄疸、惊悸、胆怯等。肝胆同居中焦。肝为刚脏,主疏泄;胆附于肝,主通降。胆内藏之精汁乃肝之余气,依赖肝之疏泄而入,为“中精之府”。肝胆经络又因属络关系互为表里。故二者在功能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1]。肝胆病证的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多治以疏肝解郁、和解少阳法、清泄胆火、利胆通腑法[2]。
2015年、201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第一、二届国医大师的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系列书稿,收录了国医大师们丰富的有效验方。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第一、二届国医大师论治肝胆病证的处方进行整理,挖掘其用药特色及规律,以期更全面地领悟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用药经验,为临床防治肝胆病证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本研究以《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脾胃肝胆病分册》[3]和《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2辑)脾胃肝胆病分册》[4]中载录的临证方药为研究对象,选取书中王绵之、邓铁涛、任继学、李今庸、晁恩祥等30位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包括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的经验效方。
1.2 纳入标准 (1)内服方,且方药的组成、剂量、功效、主治疾病等记录完整;(2)所附验案中患者诊断明确,疗效评定为“有效”;(3)所附验案中的初诊方及与初诊方变化超过5味药物以上的复诊方;(4)剂型不限。
1.3 排除标准 (1)所附验案中患者虽以肝胆病为主诉求诊,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处方用药兼治其他疾病;(2)所附验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则排除验案中出现的所有方药;(3)煎水代茶饮的处方;(4)少数民族医药的处方;(5)重复出现的处方。
1.4 数据处理
1.4.1 中药名称规范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5]及《中药学》[6],对处方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1)中药别名规范为常用名,如:元胡、玄胡索规范为延胡索,苦楝子、金铃子规范为川楝子;(2)中药炮制前后药效差异大,分别录入,如:干姜和生姜,生柴胡与醋柴胡,生大黄和大黄炭;(3)同一药物因部位不一致导致药效差异大,分别录入,如藿香叶和藿香梗,当归尾和当归身。
1.4.2 数据录入与分析 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http://www.yiankb.com),建立“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中药数据库”,由两人进行,确保数据完整、准确。运用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统计分析”功能,依次对药物使用频数、分类及性味、归经进行统计,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挖掘组方规律。
2 结 果
2.1 用药频数分析 共纳入中药处方207份,包含中药339味。在平台“方剂分析”界面,通过“药物频数”得到所有药物的累计使用频数为2 286,其中出现频数≥20的药物共27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柴胡、茯苓、茵陈、郁金、甘草。(见表1)
表1 用药频数≥20的药物统计
2.2 药物功效及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药物功效累计出现频数为6 279,排前5位的药依次为清热解毒药、利胆退黄药、疏肝解郁药、安胎药、利水渗湿药。排前10位的药物功效见表2。
表2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药性累计出现频数为2286,以微寒[552(24.15%)]、温[(546(23.88%)]、平[(496(21.70%)]为主,然后依次为寒[485(21.22%)]、微温[106(4.64%)]、凉[65(2.84%)]、热[23(1.01%)]、大热[11(0.48%)]、大寒[2(0.09%)]。(见图1)
图1 药物四气雷达图
药味累计出现频数为3 443,以苦[1 044(30.32%)]、甘[879(25.53%)]、辛[868(25.21%)]为主,其次为淡[200(5.81%)]、酸[195(5.66%)]、微苦[102(2.96%)]、咸[101(2.93%)]、微甘[38(1.10%)]、涩[14(0.41%)]、微咸[2(0.06%)]。(见图2)
图2 药物五味雷达图
药物归经累计出现频数为5 412,以脾经[1071(19.79%)]、肝经[977(18.05%)]、胃经[790(14.60%)]为主,其次为肺经[707(13.06%)]、心经[545(10.07%)]、肾经[407(7.52%)]、胆经[276(5.10%)]、膀胱经[203(3.75%)]、大肠经[182(3.36%)]、小肠经[115(2.12%)]、三焦经[94(1.74%)]、心包经[45(0.83%)]。(见图3)
图3 药物归经雷达图
2.3 中药配伍关联规则分析 对207份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设置参数:置信度≥0.5,支持度≥0.1,最终得到关联规则数据21条。以第1条白术与茯苓进行举例说明:白术、茯苓共现频数为50,当出现白术时,出现茯苓的概率是75%;白术和茯苓同时出现的处方占所有处方的比例为24%;“包含白术的处方中同时包含茯苓的概率”与“处方包含茯苓的概率”之比为2.02。提升度越高,表明药物间的正相关性越高,本研究中规则提升度均>1,表示中药间均呈正相关,且均为有效规则。(见表3、图4)
图4 药物关联结果图
表3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2.4 中药聚类分析 对27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最长距离法”,距离类型选择“欧式距离”,生成横向聚类图。选择欧氏距离=10,将药物聚为3类。(图5、见表4)
图5 高频用药聚类分析图
表4 聚类分析高频药物分组
2.5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将边权重设置为>25,提取核心组方为:柴胡、郁金、茯苓、白芍、白术、甘草、枳壳、茵陈、泽泻、黄芩、香附、当归。复杂网络分析图见表5、图6。
图6 复杂网络分析核心组方图
表5 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3 讨 论
3.1 处方用药功效分析 国医大师诊治肝胆病证在治法上各有侧重,如:张镜人擅用实脾法治肝病,张学文治脾胃两虚之积聚注重活血化瘀、止血养阴,颜德馨治黄疸突出化瘀,李辅仁认为治疗鼓胀应以扶正为治疗关键。用药各具特色,如:颜德馨喜用犀角清热凉血解毒,苍术解郁燥湿;邓铁涛喜用金钱草、田基黄、黄皮树寄生、土茵陈等清利湿热药治黄疸;朱良春创退黄专药刘寄奴、豨莶草。本研究共纳入处方207份,包含中药339味,其中柴胡出现频数最高(86),其次为茯苓(77)、茵陈(72)、郁金(71)。柴胡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可行五脏六腑之气,散风、寒、水、湿、痰、瘀、热之邪,凡病须行气、散邪者皆可用之[7]。柴胡为临床治疗肝胆病证的常用药。经典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主要证候群为胸胁苦满、胸中烦、腹中痛、胁下痞硬,发病部位在胸胁和心下[8]。国医大师张志远认为柴胡具有双向性,轻则升,重则降,作用主要体现在“散”上,且柴胡配伍黄芩“散郁热”,配伍白芍“散郁结”。张志远主要利用其开泄、祛火、解毒、疏利的功效治疗肝胆病证[9-10]。茯苓和茵陈均为利水渗湿药。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可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清泄肝胆郁热,为治黄疸专药。两者临床多配伍栀子、黄柏、大黄,主治湿热阳黄证。由茵陈为主药组方的茵陈蒿汤,是古代治疗阳黄的专用方,在现代临床广泛用于各种急慢性肝病、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病、胆道系统疾病[11]。郁金味辛苦、性寒,归肝、心、肺经。辛则能散能行,故可行气行血;苦则能泄能坚,故可清泻火热,降泄气逆。临床取其宣气解郁、疏透散达之力用于治疗胸腹胁肋诸痛、胆石症、黄疸等疾病,同时临证多配伍柴胡、黄芩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或配伍吴茱萸、柴胡、厚朴等行气止痛[12]。
27味高频药物中以补虚药为主。补虚药中茯苓、白术皆以健脾利水见长,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党参、甘草健脾扶土,可见国医大师诊治肝胆病证注重肝脾同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3]肝的疏泄功能太过与不及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因此,肝病从脾论治,不但是防止肝病病情发展及变化的积极措施,也是治疗肝病的有效方法。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肝胆脾胃四者之间生理相用、病理相因,临床上出现肝胆脾胃四者同病的状况甚为常见,故其针对肝胆病证提出以“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机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多能取效[14]。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肝脾两虚是肝胆病证的关键,强调脾在治肝中的重要性[15]。
寒可清热,苦能燥湿,甘可补益,辛能发散。纳入的339味中药药性以微寒为主,温、平次之;药味以苦为主,甘、辛次之。清热解毒药、利胆退黄药、疏肝解郁药为治疗肝胆病证的常用药类。肝主疏泄,调畅气血。肝病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或不及,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故肝病多实,多气滞,多郁火。治疗肝病宜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着重祛邪。胆附于肝,禀春木之气,其性刚直。胆病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及胆虚不宁、决断能力降低等方面。其病多实,多气郁,多结石,治宜理气,利胆,排石。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胆汁生成、分泌、排泄异常是肝失疏泄所致病证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胆汁郁结、瘀阻伤肝的重要原因,故肝胆同病易发肝胆气郁、肝胆湿热等证,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综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在注重健脾疏肝理气的基础上,常根据湿热、瘀血等兼证的不同,选用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
3.2 高频药物关联配伍及复杂网络结果分析 药物关联分析得到关联规则数据21条,结果提示临床用药注重白术、茯苓、柴胡、白芍、郁金、甘草、枳壳、泽泻等药物之间的配伍。白术-茯苓(补虚药-利水渗湿药)、茯苓-白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柴胡-白芍(解表药-补虚药)、白芍-柴胡(补虚药-解表药)、郁金-柴胡(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柴胡-郁金(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是关联度排名前6位的组合。白术-茯苓药对是常用的健脾除湿药对。二者一渗一燥,通过相须配伍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以治脾虚水湿内停所致各种病证[16]。柴胡-白芍药对是解表达邪、疏肝解郁的基础药对。二药合用,散收相使,气血同养,疏柔相济,谨守肝经之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柴胡药对具有解毒抗炎、保肝等药理作用,可减少肝组织病变,维持血液系统平衡,并起到抗氧化应激损伤和抗炎症损伤作用[17]。郁金入肝经血分,为血中气药,行气解郁,凉血活血;柴胡入肝经气分,行气疏肝,尤善除中焦气机郁滞。二者配伍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凉血止痛,清利肝胆。郁金水煎液单用不具有抗肝癌的作用,但郁金与柴胡合煎后,可增强柴胡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18]。
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关联到的方剂主要有柴胡疏肝散、当归白术汤、升阳益胃汤、逍遥散、龙胆泻肝汤、芍药汤等。第1类3味药物为当归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主药,主治酒疸发黄,心下坚满,肢体沉重,不能饮食,小便赤黄,脉弦而涩。第2类药物与第1类药物相合为逍遥散组方。逍遥散为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证而设。肝藏血,主疏泄,体阴用阳。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致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胁痛、头痛、目眩等症随之而起。《灵枢·平人绝谷》载:“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19]神疲食少,脾虚运化无力,统血无权,肝郁血虚则疏泄不利。此时疏肝解郁,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养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废之法。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可达气血两调、肝脾同治之功,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虚得复。临床研究显示,逍遥散及其加减方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纤维化等疾病,其作用机制包括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促进肝细胞再生、免疫调节等[20-23]。第2类药物与第3类药物中陈皮、党参、泽泻、木香、厚朴可组方为柴胡疏肝散。该方主治病证以肝郁气滞为关键病机。柴胡疏肝散可疏肝理气,活血止痛[24],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25]、胆石症[26]、非酒精性脂肪肝[27]、肝硬化腹水[28]等。
4 结 论
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临床用药注重顾护脾胃的特点,彰显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临证思想。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多选用补虚药和理气药,并根据湿热、瘀血等不同兼夹证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常用健脾祛湿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疏肝解郁药物组合为柴胡-白芍,清肝利胆药物组合为郁金-柴胡;基础组方为白术、茯苓、白芍、柴胡、郁金、甘草、枳壳、茵陈、泽泻、黄芩、香附、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