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痛宁联合李氏运动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3-09-13黄海燕李思康高大红丁定明张正龙周文俊俞丽君

中医药导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活动度上肢颈椎病

黄海燕,李思康,马 岚,高大红,丁定明,张正龙,周文俊,俞丽君

(1.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ar disease,CSR)患者因脊神经根受到刺激引起颈部疼痛、椎旁肌肉压迫及其他受支配区域出现麻痹、疼痛等症状[1]。该病发病率较高,伴随上肢肌力下降、手指麻木,严重者可出现感觉缺失、反射改变,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质量[2]。西医给予神经肌肉阻滞药、非甾体抗炎药等治疗,其机制在于抗炎镇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具有局限性,且后期复发风险高[3]。颈椎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中药、穴位按摩、针刺等为主要治疗方式[4]。现代医学研究[5-6]证实针刺治疗颈椎病具有改善颈椎微循环、舒缓肌肉、减轻局部压迫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颈痛宁联合李氏运动针刺治疗CSR,观察治疗效果,旨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积累更多医学证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符合CSR的诊断标准[7];(2)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椎病;(3)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痰湿阻络证[8];(4)18~70周岁;(5)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排除标准 (1)颈椎有手术史或存在严重外伤;(2)合并其他颈椎病分型;(3)合并肩周炎等疾病。

1.3 研究对象 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入选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针刺组(45例)及常规针刺组(41例)。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颈痛宁(芜湖市中医院,Z2000 500026,0.35 g/粒)治疗,3次/d,每次2~3粒,5 d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

1.4.1 常规针刺组 (1)针具: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0.30 mm×25 mm,0.30 mm×40 mm,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选穴:颈夹脊(双侧),大椎,天柱(双侧),风门(双侧),后溪(双侧),风府。(3)刺法:取俯卧位,充分暴露皮肤和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合适长度的针具,选取病变部位节段性分布的颈椎夹脊穴,直刺或向颈椎椎体方向斜刺10.0~30.0 mm;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实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行针1次。其他穴位手法同前。

1.4.2 联合针刺组 (1)针具:同常规针刺组。(2)选穴:将足太阳膀胱经颈部的经脉,即天柱穴至大抒穴分为4等分,中间3个点与天柱、大杼组成本组治疗的5个穴位。每次根据患者症状选取其中3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上三穴主治目眩、头痛、耳鸣,中三穴主治颈项肩背酸胀不适、喘息喉痹,下三穴主治上肢麻木、胸胁气满、心前区隐痛。(3)体位: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颈部及上肢部,常规消毒,选取合适针具垂直皮肤切面进针,所有针尖方向对准下颌,进针12.5~30.0 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引导患者进行颈项小幅度活动,以加强针感。每隔5 min重复1次,30 min内旋转活动头颈部2~6次为宜。

两组均以5次为1个疗程,30 min/次,1次/d,治疗6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证候评分 按照中医证候轻重程度计分,肩颈不适、上肢末端麻木、上肢疼痛根据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评分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8]。

1.5.2 颈椎活动度 治疗前后,采取头盔式颈椎活动度测量仪测量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个方向活动度。

1.5.3 疼痛评分 治疗前后,根据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定患者疼痛情况。SF-MPQ[9]包含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时疼痛强度(PPI)3个部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颈椎疼痛愈重。

1.5.4 颈椎功能 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10]、颈椎功能(JOA)评分[11]、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12]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NDI包含个人护理、工作、睡眠等10个维度,根据患者颈椎功能障碍程度由轻到重计0~5分,“没有疼痛”计0分,“疼痛非常轻微”计1分,“中等程度疼痛”计2分,“疼痛严重”计3分,“疼痛非常严重”计4分,“疼痛难以想象”计5分,最高分5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颈椎障碍越严重。JOA评分包括3个维度,总分17分,评分越高表明颈椎功能越好。CASCS由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主观感受、临床症状3个维度组成,总分100分,评分越高颈椎功能障碍程度越低。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拟定。治愈:症状减轻,肌力正常,颈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症状减轻,颈椎、肩背疼痛减轻,颈椎、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s)

性别/例男 女联合针刺组 45 22 23 43.22±11.09 5.90±1.06常规针刺组 41 19 22 42.15±8.71 6.06±0.97检验统计量 χ2=0.056 t=0.494 t=0.729 P 0.813 0.622 0.469组别 n 年龄/(images/BZ_6_2072_2242_2093_2285.png±s,岁)病程/(images/BZ_6_2072_2242_2093_2285.png±s,月)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肩颈不适、上肢末端麻木、上肢疼痛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针刺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s,分)

肩颈不适 上肢末端麻木 上肢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联合针刺组 45 2.35±0.42 0.62±0.13 26.396 0.000 2.16±0.21 0.72±0.11 40.747 0.000 2.05±0.36 0.83±0.14 21.188 0.000常规针刺组 41 2.43±0.44 1.39±0.46 10.461 0.000 2.11±0.32 1.52±0.43 7.048 0.000 2.12±0.15 1.76±0.43 5.062 0.000 t 0.862 10.772 0.864 12.061 1.156 13.738 P 0.391 0.000 0.390 0.000 0.251 0.000组别 n

2.4 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升高(P<0.05),且联合针刺组患者活动度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s,度)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s,度)

前屈 左屈 右屈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联合针刺组 45 37.13±3.41 44.73±4.26 9.343 0.000 32.28±2.22 44.31±2.73 22.934 0.000 32.42±2.64 44.13±3.17 19.042 0.000常规针刺组 41 37.19±3.11 41.34±4.22 5.069 0.000 31.37±2.35 38.56±3.15 11.715 0.000 32.36±2.07 38.29±2.74 11.057 0.000 t 0.085 3.702 1.846 9.066 0.116 9.098 P 0.933 0.000 0.068 0.000 0.908 0.000左旋 右旋 后伸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联合针刺组 45 57.43±6.26 73.14±7.41 10.864 0.000 58.49±6.14 74.57±7.52 11.111 0.000 38.14±2.43 49.39±3.24 18.634 0.000常规针刺组 41 58.34±6.22 64.54±6.36 4.463 0.000 56.44±6.23 67.78±7.65 7.360 0.000 37.15±2.41 45.53±3.22 13.431 0.000 t 0.675 5.748 1.537 4.148 1.894 5.534 P 0.501 0.000 0.128 0.000 0.062 0.000组别 n组别 n

2.5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PPI、VAS、PRI评分均降低(P<0.05),且联合针刺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s,分)

表5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s,分)

PPI VAS PRI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联合针刺组 45 4.21±0.48 1.79±0.43 25.191 0.000 6.63±2.22 1.52±0.27 15.328 0.000 12.16±2.82 7.24±2.12 9.355 0.000常规针刺组 41 4.41±0.53 2.35±0.55 17.270 0.000 6.37±2.23 1.82±0.20 13.012 0.000 12.17±3.13 9.35±2.12 4.776 0.000 t 1.836 5.285 0.541 5.808 0.016 4.610 P 0.070 0.000 0.590 0.000 0.988 0.000组别 n

2.6 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NDI评分均下降(P<0.05),且联合针刺组患者NDI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CASCS评分均升高(P<0.05),且联合针刺组患者JOA、CASCS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比较 (±s,分)

表6 两组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比较 (±s,分)

NDI JOA CASCS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联合针刺组 45 37.22±6.17 14.86±6.23 17.107 0.000 8.35±1.21 16.52±1.77 25.562 0.000 67.87±6.02 78.82±7.15 7.859 0.000常规针刺组 41 38.62±6.51 17.62±5.60 15.659 0.000 8.62±1.35 12.82±1.40 13.828 0.000 66.42±6.14 69.85±7.51 2.264 0.026 t 1.024 2.153 0.978 10.681 1.105 5.673 P 0.309 0.034 0.331 0.000 0.272 0.000组别 n

3 讨 论

颈椎病在我国发病率超过20%,多发于中年人群,其中CSR是临床较为常见颈椎病类型[14-16]。CSR主要病变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病理组织对神经根造成压迫刺激,肩胛部骨骼肌中形成条索状硬结,按压时牵动相应神经分布区域,引起远端牵涉痛。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指端麻木、颈肩放射性疼痛,给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严重阻碍[17-18]。因此治疗CSR,需要对颈部软组织系统进行刺激,改善颈部病理状态,恢复颈部机械平衡。目前,对于CSR患者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西药与牵引、按摩、封闭治疗等,但是取得效果有限,且易复发。CSR在中医学中属于“骨痹”“筋痹”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机制在于内伤或外感导致颈项肩背部经脉、气血阻塞,瘀滞不行[19-20]。而针刺能够直达病灶,激发局部经气,疏通经脉,缓解肌肉紧张,行气活血,改善颈椎局部微循环。且研究[21-22]显示针灸能够促进颈椎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患者疼痛。大杼,又名背俞、百旁,是脊背之首,其深部又是肺脏所居,具有祛风散邪、舒筋脉、调骨节、壮腰膝作用[23-24]。天柱穴属膀胱经穴,位于枕后,是治疗项强痛的要穴[25-26]。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提示颈痛宁联合李氏运动针刺治疗CSR效果更佳。

CSR主要病机在于机体内感与外侵导致气滞血瘀、经络痹阻,伴随上肢末端麻痹、颈肩背部放射性疼痛[27]。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具有松弛脉道、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28]。本研究在大抒穴、天柱穴之间另取3个穴位,灵活组成5个穴位,并根据患者头晕目眩、肩胛区酸胀等不同症状,分别加取其他穴位进行针灸。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指标与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且联合针刺组低于常规针刺组,提示颈痛宁联合李氏运动针刺治疗CSR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疼痛。

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屈、右屈活动度均有所上升,且联合针刺组活动度大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联合针刺组患者NDI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JOA、CASCS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提示颈痛宁联合李氏运动针刺能够缓解CSR患者颈椎功能障碍,减轻患者颈肩背部疼痛、上肢末端麻木等症状,促进患者颈椎活动。推测原因在于颈痛宁具有活血益气、通经活络、解痉止痛、祛风除湿之效。颈痛宁中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29],葛根解肌退热止痛,二者联用可加强益气升清、通脉止眩功效。白芍具有养血益气、疏通经络的功效,桂枝具有温经通阳、解痉下气的功效,二者伍配营卫同治、邪正兼顾。当归补气活血,与黄芪伍配则补气而助生血。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芥子散结通络。天麻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昆布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秦艽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虎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三者共用清热除湿,消肿止痛。土鳖虫、地龙搜邪通络,化瘀止痛。且葛根能够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进而缓解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症状[30]。同时联合针刺组选穴灵活,针对麻痹、疼痛选取不同穴位,能行气活血,松弛脉道。

综上所述,颈痛宁联合李氏运动针刺治疗CSR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上肢末端麻木等临床症状,减轻患者颈肩背部疼痛,减少患者颈椎功能障碍,促进患者颈椎活动恢复。

猜你喜欢

活动度上肢颈椎病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对TKA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