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花前”“月下” ,看意象在古诗中的思想情感寄托

2023-09-13杨凯红

课外语文·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卜算子情思菊花

杨凯红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什么才能称得上代表?答案自然是诗词歌赋。在几千年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歌赋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它们是生活哲理的反映,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抒发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它们还是生活美的反映,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这里,相信同学们都能发现这样的现象:诗人常常借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像刘禹锡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用“千帆”“万木”比喻后起之秀,这些被比喻的事物往往具备了深刻的内涵,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这是中国诗词歌赋中最常见、也最独特的艺术特征。今天,笔者特意借诗词中的“鲜花”“明月”这两种意象,来看古代文人墨客在诗词中的情感寄托。

一、立于“花前”,见花如见人

花在生活中最常见,如清明节,一朵菊花表思念,哪怕是野草丛中也会偶然出现一朵小花……当然,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情思寄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见诗词中的花,仿如见到了诗人自身。

(一)莲花,寄托高洁傲岸的情操

谈到对莲花的喜爱,杨万里绝对可以称得上“知音”。《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初夏时节荷花的娇嫩之美,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亲密和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六月美景的欣赏之意。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莲花”的诗句不算多,但周敦颐的《爱莲说》绝对是不能逾越的。在他笔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处于浑浊之世,仍留清白正直在人间,表达了高洁之士的向往和坚守,于是,莲花成为诗人们高洁傲岸的理想寄托。

(二)菊花,深藏功名利禄的隐逸

菊花总给人淡淡的情思,可能因为它的颜色也是淡淡的,也可能因为它太过平凡,不能与深居华宅、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可以于山水之间、田园之中随处觅寻,因此也被人称为“隐逸之花”。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借邀请朋友赏菊,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立根田园的生活的向往。所谓“菊,花之隐逸者”(周敦颐《爱莲说》),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是爱菊、写菊的深情之人,他曾写过三首关于菊花的诗,其中《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无尽向往和憧憬。受他影响,菊花也具备了隐者的风范,成为隐士的代名词,它隐藏功与名,在山水田园的世界中默默绽放自己,不与世争锋,活出自我的风格。

(三)梅花,表达芳香依旧的品格

要说对“梅花”的喜爱,王安石算得上梅花的“知音人”,他曾写下多首关于梅花的诗,一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流传千古。陆游也一样,不妨看他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的上阕介绍了梅花的生存状况,从生长环境的恶劣到无人欣赏的寂寞,再到傍晚时分迎风而立的悲凉,都与下阕中梅花的精神品格紧密相连——梅花无意争抢春光,却遭受了俗世繁华的嫉妒,也暗指诗人一生在仕途路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的伤感。于是,在陆游的笔下,即使梅花凋谢,自己依然坚守品性,是其无坚不摧的人格写照。

诚然,大自然物类繁多,任何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意蕴,花开时总带有诗人的情感,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表达自己的任何象征;其实,花落时何尝不是情呢?记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比喻自己辞官的状态,但是落花并非无情,因为它会化为春泥,比喻自己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言语间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宋代词人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里,诗人借落花来感伤年华飞逝,意蕴深沉,耐人寻味。还记得林黛玉的《葬花吟》吗?“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借落花来怜己,寄寓了自己孤苦无依的悲凉心境……所以,花开无限也罢,纷纷飞花也好,都凝聚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审美体验,更倾注了诗人丝丝缕缕的情思。

二、立于“月下”,望月情又濃

跟“花儿”的多样性不同,“月儿”只有一个,有的只有模样不同罢了——八月月儿圆又圆,九月月儿弯似弓。不妨看看苏轼的两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个月亮两个状态,都寄托了他的无限深情。

(一)《卜算子》中的“缺月”,抒发内心的孤寂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作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其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营造了夜深人静、弯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月亮本身就已经是孤寂的存在,谁料此时的月亮还是“缺月”,不是更戳中诗人内心的伤痛吗?

(二)《水调歌头》的“满月”,抒发无尽的思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个时候,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此篇词是写于他被贬密州的作品。中秋佳节本应该是人月两团圆的美好日子,苏轼本人却不能与家人团聚,这肯定是无限感伤的。不过此时诗人还能由己及人,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致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这种由己及人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天下间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

诚然,苏轼由于特殊的经历才有了独特的思念,在诗词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也有关于明月的诗词,让天空中这个静寂无声的月亮承载了无比丰富的情怀。比如,李白借明月表达自己的关怀。如其笔下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希望明月陪伴王昌龄到遥远的夜郎之地。他以月为信使,确实独特。王维借明月表达哲理的思考。如其笔下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表达了逍遥自在而又清闲恬静的情趣。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于是,在诗词的历史上,头顶的那轮明月也就承载了千般万般情感。

三、“花前”到“月下”,情感真且浓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往今来,诗人们往往借景物寄托自己的情思,让情思和景物完美融合。在诗人笔下,一抹残阳、一轮圆月、一朵鲜花……这些在一般人看来非常普通的事物,都注入了千万般情思。当然,诗词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意象林林总总,不单单有“花前”与“月下”,更有梅花、柳树、鸣蝉、杯酒等,这些不同的意象都承载着诗人的款款深情,缕缕哲思,我们在鉴赏诗词歌赋时,尤其要注意鉴别诗词的意象,领悟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才能增强自身对诗词的感性认识,最大限度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所感受的东西。这样就会发现,诗人的情感是如此的真,如此的浓,沁人心脾,意蕴隽永。

猜你喜欢

卜算子情思菊花
剥蒜子还是卜算子
卜算子·咏梅,长征(书法)
菊花赞
十月情思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卜算子》的创作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