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花妙笔 源于课外阅读
2023-09-13赫瑞
赫瑞
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积累是绝对写不出佳作的。基础知识的积累靠什么?毫无疑问是阅读。而阅读如果单单依靠教材,其成效微乎其微,毕竟一册书就那么十几篇文章。不可否认,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大师经典范文,但毕竟只是人类智慧的“沧海一粟”,因此,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同学们不妨将目光聚焦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来源渠道。
一、课外阅读与写作“相长”
《学记》有言:“教学相长。”就是说教和学是能够相互促进的,而站在本文的角度,阅读和写作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课外阅读能够让我们在学习中汲取营养,进一步促进写作技能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素材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很多同学面对写作一开始总是踌躇满志,但到提笔之时,大脑就一片空白,豪言壮语变成了一言不发;有的同学可能在一个问题上重复啰嗦,原因就在于脑海中没有积累到必要的写作素材。这时,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素材,让作文呈现出更多创意,以吸引读者眼球。比如说,在以 “如果可以穿越时光”为题的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千篇一律地谈“如果可以穿越时光,那么回到过去一定要加倍努力、孝顺父母、弥补过错……”。不是说谈这些不行,而是这样的题材缺少新意,缺乏可读性和观赏性,显得更为功利,难得高分。但是有位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如果时光可以重来,那么就让自己带着一些先进的科技资料回去,让祖国兴旺发达,让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点子”出自《穿越过去,振翅飞扬》这篇课外阅读文章,瞬间让大家眼前一亮。
(二)课外阅读可以增强语言艺术
我们总说,好的作文一定要文采斐然,这无可厚非。但是何谓文采斐然呢?就是要有一定的语言艺术。其一,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充沛的词语。教材当然有基础的字词,但仍是 “沧海一粟”,中华汉字的词汇量多如牛毛,这十几篇文章怎能就概括全部呢?课外阅读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词语积累的途径,日积月累地阅读、理解、记诵词汇,我们对事件的描绘自然了然于胸,作文也更易呈现美感。其二,优秀的作文一定有非凡的修辞。毫无疑问,修辞方法能够让语言表达得更准确、鲜活、生动有力。通过课外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语言优美的句子和片段,并从中受益。
(三)课外阅读可以提升思想水平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只要多读书,就能懂得其中的思想内涵”,而这些思想内涵能够反哺我们的作文,让其更显哲理。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的作文其实都是没有要义的,都是絮絮叨叨围绕自己学习生活的琐事大谈特谈,让人读后味同嚼蜡。比方说在半命题作文《尝试×××》中,很多同学写“尝试做饭”“尝试骑车出游”“尝试登山”……单单写“尝试”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至于当中包含的思想内涵绝口不提,无法体现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特征。但是,有的同学能另辟蹊径,在文章末尾谈及自己“尝试登山”后的感受:“古人谈及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确实是存在的,这一次登山的尝试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星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生之路更要不断去尝试与时俱进的新事物。”同学们,请看,这篇文章结尾有哲理,有深度,让人拍案叫绝。因为生活中有些东西是不能“尝试”的,例如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作者特别提及“不断去尝试与时俱进的新事物”,当中的“与时俱进”就显得具有非同凡响的格局。这种思想的提升其实就来源于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与写作“对接”
既然课外阅读带给我们如此丰富的写作体验,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将课外阅读的精华运用到写作中,既要让我们的作文充满哲理的思考,又有隽永的语言表达呢?关键是要将课外阅读和写作无缝对接,才能让我们真正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
(一)阅读后写读后感
只要我们用心体味一篇文章,自然会对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感受,于是,写读后感成为很多同学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读后感,本质上就是将自己对课外阅读文本的感受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读后感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所读文章,从而提升写作技能。其实写读后感的形式有很多种,这里介绍两种在我们小学阶段常用的方式。第一,概括内容加自我感悟。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将其主要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如阅读《老人与海》第七章,这章主要讲述老人捕获的大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一条鲨鱼,老人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的主要经过。我们不妨将具体经过概括出来,这样不但准确把握了故事情节,还锻炼了概括内容的技能。除了内容概括,我们还要加入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例如,刚刚提到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故事中的老人不屈服于命运,无论面对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与大自然奋勇抗争。这样既能创造感悟的思维,又能让作文充满哲理。第二,阅读点评加简要赏析。阅读完文本,除了有自己的感悟之外,还要尝试对文本内容进行点评:可以从文本故事的结构、人物形象的评价、语言特色的体现、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不断丰富我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反哺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阅读后仿写作文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阅读过很多大师的经典作品,他们都是借鉴前人的作品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创新来逐步建立自己的风格。总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但是谁又知道它也是在对乐府诗和古体诗创新和改造中日益丰富起来的?都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但是谁又知道他也是从先人屈原那里觅得灵感?所以,历史上的名家大师也都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去模仿和创新,提升自己的写作品质。比方说在《我勤劳的爸爸》这篇文章中,有位同学就有一个模仿冯骥才《俗世奇人·甄一口》的片段:
原文:他把一瓶啤酒举上头顶,脑袋朝后一仰,就勢手腕一翻,瓶口立在嘴上,嘴巴没动,脖子笔直,顷刻满满一瓶酒灌进肚里,再一翻腕,空酒瓶放在桌上。这种喝法,天下无二。
仿文:爸爸把一把锄头放在手掌上,用手向上提起,顺势往地下一掘,力气看起来不大,但顷刻间整个锄头已经深深地嵌入泥土里,然后用手往前一推锄头柄子,让它垂直,再顺手一提,一块完整的三角形泥土便“出土”了。这种掘法,天下无二。
我们看这一段仿写,这位同学从结构上、人物描写上在模仿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将父亲勤劳和别具一格的“掘土技术”刻画出来,十分生动形象。当然,这种模仿方式我们从课内文章中也能寻觅到相近素材,但是课外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觅得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关键在于获得了写作提示,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的写作思维。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确实为我们的写作带来更多的启示,希望大家认真品味。末了,给同学们一些课外阅读的计划建议:其一,要坚持课内、课外阅读结合。比方说,当学完了一篇课内文章,可以阅读与这篇文章内容、体裁相近的课外文章,甚至是与课内文章内容保持连贯的文章,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其实是从老舍的《骆驼祥子》中节录出来的,因此,由此文出发阅读全书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进而反哺自己的写作。其二,要坚持笔耕不辍。所谓“滴水穿石”,只要坚持写作,让我们对写作保持持久的热情,就能使写作技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