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为师之本
2023-09-13殷俊
殷 俊
一、案例剖析
情景案例中班级家委会以对教师表达感谢、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为由,组织给家长送礼,而教师未拒绝,影响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产生以上问题主要是教师法纪观念不强,缺乏敬畏之心,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出了问题。
二、应对策略
近些年,个别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教师群体的形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必须涵养高尚师德,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 年修订)》等文件对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起到了制度约束的作用,但高尚师德形成除了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1.爱生情怀是高尚师德的核心内涵
教育是爱的事业,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教师心里要装着学生,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既需要教师认真反思和改进教书育人的方法,也需要每一位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践行爱与责任。教师的爱心,来源于对学生的博大爱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来源于自己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从不满足的教育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规范从教行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以渊博的学识培养人,以博大的胸怀关爱人。
教师只有用“爱心”呵护学生,只有尽职尽责,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和社会的期待。教师只有用“真心”呵护学生,才能得到丰厚的心灵回报和满满的职业幸福。这种幸福是作为教师才拥有的精神财富。
2.学习实践是涵养师德的有效途径
高尚师德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首先,教师应通过学习道德规范,加深对师德的认识。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才能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之所以重要,是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一代师风,影响着一代人的精神风貌。儒家的“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天下”,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是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运用的。其次,教师应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和依法从教的能力和水平,知道应该做什么,而大胆作为,不该做什么,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再次,教师应通过学习先进典型,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根标杆。教师要向身边的人学,学习身边榜样“忠心从教、热心爱生、潜心治学”的精神。特别是一些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需要以身边的典型来自我激励,重新唤醒工作激情,体验成功的快乐,做到愉快从教。
3.正确观念是良好师德的坚实基础
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教师的职业道德可从教师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去理解,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项职业的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起码的敬业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关键,是教师道德体现的具体内容。“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具体体现,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正确认识从事教育事业的意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即以进取心对待事业、以责任心对待工作、以淡泊心对待名利、以平常心对待得失、以律己心对待自我、以宽容心对待同志、以自信心对待困难、以欣赏心对待他人、以和睦心对待家庭,用心守护教育这片晴空。
4.反思自省是提升师德的有力保障
“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先贤在道德修炼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教师师德修养的不断提升也需要自我反思。我们平时习惯于从自身出发去思考问题,更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但对于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失误缺乏清醒认识和深刻反省。
一个人能否严守师德规范,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少数教师违反师德,很多时候都是陷入了“一次不守,次次让步”的怪圈。归根结底,就是一开始没有反省自身,没有把握好小节,逐渐失去了警觉。“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我们要时刻牢记师德准则,定期反思自己一阶段以来的表现,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促进自我不断完善,推动自身师德修养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