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向度
2023-09-13刘岚
刘 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当代青少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后备军。为了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要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所谓校园心理环境,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各类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的绿化、建筑、装饰等属于自然环境,而人文环境则包括校风、校训、学风等。干净、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能触动学生的感官,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能让学生放松,陶冶其情操。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呢?第一,校园心理环境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以人文本”的理念下,教师要给学生放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当校园里张贴着学生亲手绘制的手抄报,摆放着学生悉心照料的绿植,强烈的归属感便会油然而生。身处于自己布置的校园,学生会有意识地爱护校园环境,从而滋养自身心灵。第二,校园心理环境建设要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将“绿色”作为校园环境的底色。校园内苍翠掩映,近一百种竹子装点着校园。七年级新生刚进校时,由学长学姐带领他们参观校园,认识校园里的竹子。每个学生都可以为自己的班级推荐一种竹子,而后经过民主投票确定一种竹子作为“班竹”,并充分挖掘竹子的精神内涵。第三,校园心理环境建设要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信息交流。例如,学校可以设置“心理信箱”“心理涂鸦墙”,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成了教师洞察学生心理轨迹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际交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同学和家长。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教师面前容易产生紧张情绪,难以放松身心。如今,教师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该是学生的心理调节者、朋友和知心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所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采用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对此,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打造“心理剧场”让师生进行角色互换等。学生在进入教师角色的过程中,能逐渐产生同理心,消除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同时能够在体验别样人生的过程中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样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阶段,他们渴望他人的尊重、理解与认同。如果这时候教师能为学生带去鼓励和爱,那么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健全人格。
三、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在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学校还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要成为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乐观、坚强等积极心理品质,教师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还能感染学生,给予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心理,力求情绪稳定,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不好的课堂体验,甚至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课堂上难免会发生令教师不愉快的偶发事件,偶发事件会打断课堂、削弱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以及积极课堂氛围的形成。对此,教师应调整好情绪,发挥教育机智,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或者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将矛盾留至课后解决,避免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教师只有保持健康心态,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工作状态投入教学活动,学生才能在温暖的心理环境中学习、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遵循的原则。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