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探究
2023-09-13张茜
张 茜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引言
现代工程建设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多以项目制的方式开展工程建设活动,项目建设是建筑施工企业获取营业收入的重要方式。现阶段,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建设周期也逐渐延长,给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不利于工程项目建设效益的实现。基于此,财务共享模式在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通过全新管理模式的应用,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控制了项目建设成本,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
二、财务共享模式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
(一)财务管理框架扁平化
受建筑施工企业业务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财务审批制度及流程较为繁琐,这不仅放缓了项目成本管理的效率,且易造成成本管理过程错误频出。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模式在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对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用财务共享模式后,企业的财务管理框架逐渐扁平化,各部门可借助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互通,平台可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为项目成本管理和效益核算提供便利。
(二)管控模式逐渐集中
传统管理模式下,工程项目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工作区域上存在一定差异,两者的信息交互不够及时,这使得项目无论是在成本管理还是在资金调配中均有分散性的特征。在应用财务共享模式后,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体均被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借助该平台,管理人员可对项目的财务、业务数据进行预算、核算控制,实现了项目管控模式向集中型过渡,对于项目资金管控、成本控制和效益增加具有积极作用[1]。
(三)提升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的效率
相较于工业企业而言,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组织架构还是相对简单的,深耕业务运营的部门主要包括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物资供应、市场运营等,其业务经营管理流程主要以本部门目标为导向,对财务部门提出的战略目标未能深入理解,缺少重视,难以满足财务转型的需要。但是财务BP 可以通过设置财务共享中心、业务中心、内部控制中心等平台分析业务目标的短板,反映财务目标对业务部门的需求和业务目标对财务部门的需求,便于提升业务和财务流程的执行效率。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财务BP 可以较好地优化企业各部门及项目部之间的协作、反馈流程,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四)有效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参与单位多,项目数量大,涉及的合同类型多、金额大、结算环节多等特点决定了采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不利于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而财务共享模式下,通过共享中心统一安排费用报销,可实现对费用报销的集中处理和控制;统一集中处理合同结算,可实现对工程结算的集中控制;统一集中处理财务报表,可实现对工程财务报表的集中管理。具体来讲,施工企业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进行费用报销、合同结算等会计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降低施工企业成本。
三、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问题
(一)管理模式与业务实际不匹配
市场环境下,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部分施工企业被动性地使用了财务共享模式,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只是将其看作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一种手段,未能从宏观层面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规划创新,进而造成了财务共享模式与业务实际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施工企业部分人员受传统管理思维束缚,对财务共享模式的接受程度较低,只是关注到了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会带来人力、物力资源消耗,忽视了该模式对企业经济效益和战略发展方面的考虑。另一方面,在财务共享模式应用中,管理者对业务数据的考虑分析不足,致使新时期的成本管理与业务实际不匹配,降低了成本控制的准确性。
(二)新旧管理模式缺乏衔接
传统管理模式向财务共享新模式转变,本质上是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升级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施工企业还需要做好新旧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效对接。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在新旧两种成本管理模式对接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一是数据对接是财务共享模式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首要内容,同时也是新旧管理模式对接的要点,目前,在使用财务共享模式时,对于部分现有资料的统计整理不到位,影响了后期项目成本管理中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二是新旧管理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未能制定一个固定的标准,这使得两种模式下的成本管理标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容易造成项目成本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三是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还未能实现新旧两种模式下成本管理方法的对接,尤其是在成本预算、执行控制、核算等层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降低了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效果和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三)管理模式与具体项目存在脱节
项目制模式下,施工企业所建设的具体项目具有分散性的特征,这种分散性对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使用财务共享模式后,部分施工企业便对项目的资金调配和成本进行控制,在这种成本关联模式下,项目部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不足,尤其是忽视了对各地区税务政策的考虑,这使得项目团队容易在纳税层面出现纰漏和偏差,产生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成本控制风险。另外,在财务共享模式下,部分管理者采用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对各地区项目的规模、目标成本和建设实际考虑不足,导致成本核算偏离具体项目的建设实际,最终造成了企业资金流水、竞争能力下降的问题[2]。
(四)财务共享应用不到位使其应用与监督不足
依托财务共享模式开展项目财务管理工作后,管理者还需要结合财务共享开展监督管理工作。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还存在应用和监督管理不足的问题。
在财务共享应用方面,目前我国较多的规模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已经在逐步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构建财务共享中心,但内部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健全。虽然部分企业已经构建了简易的财务共享中心,但数据传递仍然存在误差,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同时数据的不及时共享也使得企业在财务分析时也难以有效搜集到非财务数据,影响财务分析结果。
在监督管理方面,部分施工企业在使用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后,管理者未能创新监督管理方法,并且对于成本管理中的监管指标设计缺乏深入考虑,影响了财务共享模式下成本监管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监管内容层面,建筑施工企业忽视了成本控制过程的监管,且对于项目基础数据的整合利用不足,导致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重业务建设轻资料管理、重项目实体建设轻审批流程等方面的倾向,降低了财务共享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整体效果。此外,项目在成本监督管理方法应用层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忽视了对项目成本监督管理结果的应用,这使得项目成本管理及财务共享模式应用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项目成本管理方法的优化,对项目的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财务共享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对策
(一)实现财务共享与业务管理融合
财务共享模式是基于现代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其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深化财务共享模式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还需要做好财务与业务的有效衔接。
一方面,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者应注重业财融合理念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的财务、业务融合起来,并在两者融合中建立符合财务共享模式的管理体系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标准化、智能化的财务数据平台深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的日常工作中,促进财务共享模式下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另一方面,在财务共享管理中,施工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调整,结合业务实际落实岗位配置工作,并将财务管理过程与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对接,建设财务、业务相统一的管理模式,继而从业务生产的各个环节出发,提升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此外,在财务、业务共享管理中,施工企业需要对内部控制管理者的角色进行转变,通过该角色重新定位的方式,加快业财之间的数据流通,真正地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实现业财融合,实现财务共享模式价值的有效发挥。
(二)做好新旧管理模式的衔接
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应用了财务共享模式,但是忽视了新旧模式之间的有效对接。新时期,在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应当做好财务共享新模式与传统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的对接。
首先,应重视项目成本管理理念和管理标准的对接。在管理理念层面,施工企业需将会计成本管理转向管理会计控制,从战略层面实现企业成本管理过程的过去分析、现在控制和未来规划,并且在全新管理模式下,管理者还需要结合新旧管理体系差异,制定相对固定的成本管理标准,确保财务共享模式下成本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其次,在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中,财务人员还需要做好新旧两个模式下项目基础数据的准确衔接,即除统计财务共享模式利用后的业财数据外,还需要将新模式应用之前的数据纳入其中,确保企业成本管理中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
最后,使用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后,管理者需要从管理方法的角度,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如在新时期的项目成本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摒弃以往只是进行成本核算的方式,系统化地开展项目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这样能从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环节,实现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确保项目建设效益的实现[3]。
(三)协调财务共享与区域特殊性关系
财务共享模式下,工程建设单位在项目管理中可实现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有效地保证了项目成本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依托财务共享模式开展项目成本管理工作,还需要协调成本管理与区域特殊性关系。
一是在项目成本管理中,施工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该地区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结合这些优惠政策实施项目成本管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的不必要支出,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二是使用财务共享模式后,管理者还需要在成本控制中考虑该地区的税务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的税务支出。要注意的是,地方性的税务政策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对此施工单位需要考虑这种区域特殊性特征,结合区域的税务政策来计算工程建设中的税务支出,实现项目整体成本的有效控制[4]。
(四)做好财务共享的应用与监督管理
为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在使用财务共享模式后,还需要做好财务共享的应用与有效监督。
一方面,在财务共享的应用方面,建筑施工企业要借助于财务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完善财务共享的应用,针对财务共享的相关要求对项目信息等进行细化,促进财务职能的转变。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升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财务共享模式,收集大量财务数据、业务信息、结构化数据信息,不仅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多维度数据库,而且系统会自动进行财务分析,提升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更真实可靠的依据。对于项目而言,应当提供足够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使得财务共享中心脱离账务核算这种单一的职能[5]。
另一方面,施工企业需要制定系统完善的财务共享监管机制和成本监督机制,对企业及项目的成本控制过程及财务共享平台应用效果进行监督管理,营造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成本管理环境。在财务共享监督管理中,管理者应从企业成本管理的各个层面出发,系统开展全过程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在实际监管中,重视具体监管目标、指标的设计应用,深化监督管理结果应用,通过财务共享相关系统及时反映各项目指标的具体情况,及时解决企业成本管理相关问题,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
五、结语
财务共享模式对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具有较大影响,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的共享系统来提升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整体效益。新时期,管理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应用的价值,分析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并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进行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全面创新,这样才能提升财务共享模式应用水平,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整体效益,助力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