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低年级学生中开展PBL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13韩者艺金晓航鲁亚成李云庆
史 娟 韩者艺 金晓航,3 鲁亚成 陈 晶 李云庆 李 辉△
(空军军医大学,1 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2 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西安 710032;3 西京学院医学院基础医学形态学教研室,西安 710123)
我国引进并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目前已有约30年的历史[1,2]。纵观国内PBL课的开设学科,多以临床课程或基础医学高年级专业课程为主展开,在低年级学生和低年级专业课中开设较少。本校人体解剖学课程在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进行,于2011年教学规划调整中,编写了PBL案例,并面向八年制和五年制专业开设[3]。由于师资和学生接受力所限,五年制在试行2年后终止,八年制专业开设至今,学生认可度和反馈良好。由于PBL教学以临床病案为基础,因此很多执教基础医学的教师认为,这是临床阶段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与基础关系不大,不应该采纳。对此,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认为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开设PBL课程,只要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不但可以激发内驱,增强使命意识,还可以取得良好和深远的教学和育人效果。
1 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开展PBL教学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大学新生转变身份和学习态度
根据2018年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的要求,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低年级大学生,普遍保留高中阶段“被动学习”习惯,存在主动性不高、不能快速调整学习态度和方法、调适心态的学情现状。这一困境虽因人而异,但一般会持续半年至一年。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年级主干课程的教学。PBL教学打破教师“一言堂”,还课堂给学生,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的教育理念[4]。另外,PBL是自主式、发现式、探究式学习,这一模式有利于“唤醒”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学习潜能,并培养其主动学习精神。
1.2 培养临床思维和职业使命感的需要
低年级基础医学课程,常具有内容繁杂深奥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强大的内驱力才能学好。但经过多年调研,很多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并非自觉自愿,而是家庭安排。这部分学生入校后,常会出现茫然、得过且过的状态。人体解剖学是本校基础医学中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讲解人体所有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是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的地基,也是和临床医学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因此,如何在这门“排头兵”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临床思维、帮助学生明确使命感,从而把地基打稳、打扎实,不仅是关乎每一名医学生学习质量的问题,也是关乎基础医学主干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PBL是基于病案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养成职业责任感的有力阵地。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助长学生习惯于接受的天性。PBL教学理念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教学过程中会遵循“先找出问题,后学习内容”的思路。这一教学模式将帮助学生掀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链的冰山一角。PBL教学虽然会占用一定的学时,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越早接触,其主动学习的念头和精神养成便越早开始,及早受益。
1.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适应大学生活的需要
PBL教学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展开,成员在病案讨论、要点查找、成果展示等环节必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这一模式有助于新入校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碰撞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取长补短、注重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更容易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形成合力、立于不败之地。另外,PBL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倾听、表达、沟通、展示等,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形成良好人际氛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 面向大学低年级学生开展PBL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2.1 培训学生严肃认真,要求明朗具体
PBL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教师退居幕后。这一模式要求学生熟悉PBL课程的实施环节和注意事项。因此,对学生的培训一定要扎实细致。本校八年制近10年间学生人数30~80人,按照每届人数多少,一般5~10人一组,由1名教师负责开展PBL教学。人体解剖学PBL教学,在学生返回本部后进行。人体解剖学是他们接触的第1门医学基础课程,很多学生还未听说过PBL。在这种形势下,本教研室的培训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在开设初期(2011~2014年),主要形式是各位教师随课开展,占时约30 min;第2阶段在教研室内部举办培训(2015~2017年),以介绍加讨论的方式进行,占时约1 h;第3阶段(2018~2022年),将培训课纳入正式授课计划,固定时间与地点、以理论课形式开展,占时2学时。教师就PBL历史、理念、流程、考核、准备等展开详细说明和讲解,并与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理解PBL的初衷并自觉坚持,明白自己的身份转化并主动践行。经过10年的实践,目前的培训方式更为有效,课堂效率和质量均显著提高。
2.2 领会教师职能,切忌越俎代庖
PBL流程一般包括分发病案-阅读-划定关键词-确立学习要点(learning issue,LI)。由不同角色的学生主导推进,如主持人1名,负责与教师沟通,确定课堂节奏并实施组织;书记员1名,负责课堂讨论记录与信息整合;查询员1名,负责资料查询与补充等。经过3~4次课,能够落实全员角色覆盖。但受惯性影响,教师在课堂环节容易“忍不住”,主动引导学生快速寻找关键词、凝练学习要点。这样的“主导”确实让课堂事半功倍,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能力养成,并且会影响其在后续课堂上的主动性发挥。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并践行自己的角色,尽可能只做流程的旁观者、评估者、引导者。
2.3 进程由浅入深,要求节节递进
本教研室PBL病案常包括4幕,分3次进行。教师要区别对待每次课,提出循序渐进的逐级要求。以笔者的课堂为例,第1次课,进行第1幕(较短)和第2幕的讨论。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病案分配不宜过多,以鼓励其积极发言、熟悉流程、建立坦诚开放的讨论氛围为关注点。另外,可视情在课下安排第3幕,由学生自主讨论,向教师反馈结果。课下讨论,既可推进课堂进度,也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第2次课,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第1次课LI的学习结果展示。展示环节1~2人为1组,本着兴趣与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LI的分配。展示方式不做要求,但学生多选择以PPT方式展示。展示完毕鼓励不同组学生积极质疑、评论和补充,推动学习结果的横向交流;第2部分为第4幕问题的讨论和凝练。因此,第2次课整体上以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暴露展示中的问题为主要导向。第3次课进行第3、4幕LI学习结果的展示和讨论。这次需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要求,引导学生建立自病案中来,但不拘泥于病案的发散思维,以点带面,促进同类别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4 总结有的放矢,医生推波助澜
展示结束后,教师可对整个病案的核心关键词、核心LI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深化,并指出值得继续讨论的问题,以延续PBL理念。还可邀请临床专家参与,对病案的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的拓深。这是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可以附加课的形式进行,同时开展医学生和医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并培养其从业使命感。
2.5 报告百花齐放,鼓励个性创新
总结报告是对数周学习结果的归纳和升华,视情可以小组或个人形式上交。包括但不拘泥于:病案回顾、关键词/LI集锦、答案、体会。这个环节,学生易走向两个极端,即百度搬家和幻灯片拷贝。教师要严厉杜绝此类情况,以个性化、创新化展示为主导鼓励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深化和升华。PBL总结报告,电子版和纸质版兼收,纸质版留存教学文档,电子版方便教师进行内容甄别和评估。报告上交时间宜在课程结束后1周内上交,既保证时间,又防止拖延。
2.6 评价客观真实,评分多维参考
课程结束后2~3周教师应完成教学总结、学生评价和成绩评定。我室PBL课满分10分,占终评成绩的10%。教师在给分时要兼顾个人表现(60%)和小组表现(40%)。个人表现包括发言次数、发言质量、结果展示、总结报告的成绩加权;小组表现包括整体表现、共同任务中个人的协作、参与能力评估等。PBL课堂教师虽退居二线,但记录、评价职责并不轻松。可自制多样表格,以便适时实时记录学生表现。
综上所述,PBL教学在基础医学课程,尤其是低年级课程中的贯彻和实施,能及早对学生施以影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值得每一位执教者全力以赴、持之以恒。但教学中也常常受囿于一些容易出现的短板,如基础课程执教者的临床知识背景不够宽阔。在这点上,教师的自我学习非常重要。另外,与临床医师合作的双师教学,甚至三师教学是可以发展的方向。临床医师的出现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推动课堂讨论更趋实践化、生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