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感“燥气”话养肺

2023-09-13赵浩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人人健康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养阴润润肺外感

■赵浩(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入秋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比如到了秋天要防秋燥,平时要多吃梨、枇杷、莲藕等养阴润肺的食物,预防秋季咳嗽。那么燥与咳嗽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正如《医门法律》说:“秋伤于燥。”认为“燥邪”是秋季最易伤人、引起疾病的邪气之一。且“燥邪”多从口鼻、肌表侵袭人体,而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故外邪入侵,无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可伤肺。且“肺以降为和”,所以“燥邪”伤肺主要表现为口干、喘咳、咳痰等症状。

1.燥分内外

中医所说的“燥”,其症状特点是因机体津液不足,失去濡润作用,从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的表现,如皮肤干燥脱屑、咽干口渴少痰、大便干硬难解等。凡是人体津液不足的疾病,中医均称之为燥证。

同时中医又将燥分为外燥和内燥。外燥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内燥则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阴津损伤所产生的燥证。

外燥的致病特点是最易损伤肺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指出:“天气通于肺。”又说:“燥胜则干。”正因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其气通于秋季,而燥为秋令之主气,燥邪外盛,或从口鼻,或从肌表侵袭人体,上受入肺,而成肺燥。

内燥,则是指因各种原因,如呕吐、腹泻、发热、出汗等导致人体的津液、阴血耗伤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内燥以虚为主,表现为脏腑器官失去津液的滋养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症状:如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干咳少痰等。

2.燥分温凉

根据地域、气候的不同,燥有寒热之分,所以中医又将外燥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时节尚有夏之余气,秋阳以曝、燥,热相合侵袭人体,多与温燥相关;进入深秋或至初冬,气温逐渐变得寒冷,燥、寒相合侵犯人体,则多与凉燥有关。因此,温燥兼有热气,凉燥兼有寒气。例如同样是干咳,温燥多表现为痰稠难咳,凉燥则表现为痰少质稀。同为口渴,温燥表现为喜冷饮,凉燥则表现为喜热饮。

3.咳分内外

中医的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的以咳嗽咳痰为其特征。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同时又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外感咳嗽,因外邪犯肺,导致肺气壅遏不畅,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发热、恶寒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兼杂症多。外感咳嗽,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宣发肺气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则防宣散伤正,从调护肺气着眼。

4.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特指长期营养不良、老年人、婴幼儿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医认为他们主要是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或正气不足,《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肺气不足,卫外不顾,则易感而病。多以气虚、阳虚、阴虚、痰湿体质为主。

气虚表现为乏力,感觉没精神,身体软绵无力;懒言少语,说话声音低微;头晕目眩,甚至耳鸣;无明显诱因就会出汗。

阳虚表现为畏寒、怕冷,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便无法耐受甚至会觉得身体发凉;倦怠,阳虚的人易出现倦怠、不爱动等;小便清长,大便不成形及四肢虚胖等。

阴虚表现为体型偏瘦,口舌干燥,喜喝冷饮,手足心热,小便偏黄,大便干燥,喜冷恶热等。

痰湿表现为体型偏胖,肢体困重,肌肉松软,汗多而黏,喜食肥甘,不喜喝水,易疲劳,大便不爽等。

5.日常调养

秋季防燥,首先要注意适当补水。充足的水分既可以保持呼吸道的湿度,又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减少毒素堆积。但入秋后,气温较低,使人口渴的感觉并不是很明显,尤其是老年人,要主动补充水分。而饮水也有一定的技巧,一次不宜大量、快速地饮水,而要少量多次地饮水,这样身体才能更好地吸收水分。

其次,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且“燥易伤阴”。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养阴润肺,多食润肺养阴、滋养津液的食物,如山药、蜂蜜、梨、银耳等,平时可以多喝一些冰糖银耳汤、冰糖雪梨等。

再次,适当的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平时可以做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小的运动,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这样既不会因为出汗多而损耗元气,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体素质。如果出汗较多,应适当补充淡盐水,有条件的可以喝一些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这样不仅能针对性地补充运动时丢失的营养,还能加速消除运动后的疲劳感。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意思是说辛味的食物“发散肺气”,酸味的食物“收敛肺气”,而“秋收冬藏”,秋天肺气宜收而不宜散。因此,秋季饮食应以少食辛辣为宜。在秋冬季节,以茶养肺具有独特优势,同时药食同源,有的药物本身也是食物,如百合、罗汉果、山药等。其性味温和,以茶代饮,循序渐进,能从内而外滋养五脏,改善体质。

6.中医中药

《黄帝内经》有云:“肺喜润恶燥……燥则濡之。”所以在治疗上中医主要以清肺润肺、养阴润燥为主。因此,中药调养时应多选择滋润性较强,且有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等作用的中药进行保健为宜,应慎用或忌用辛温化燥之品。

(1)清燥益气生津

秋天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气候干燥,天气变化较剧烈,而“燥邪”最易伤津耗气,肺卫之气易感不足而受病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秋季的药物调养应重在清燥益气生津。如选用桑叶、桑白皮、西洋参等药物进行配方调治。

(2)润肺滋阴濡肠

肺为娇脏,与秋令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或复发或逐渐加重,常常是因外感“燥邪”,触发内伏之痰饮而诱发的。秋令宜选用具有滋阴润肺的药物进行配方调治。如百合、麦冬等。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肠秘,临床上常表现为喘咳气逆、大便密结,可以配合化痰止咳、润燥通便的中药,如杏仁、款冬花、川贝母等。

(3)兼顾健脾补肾

中医认为,肺在五行中属金。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肾)。因此,秋季在调理肺脏功能的同时要兼顾脾肾两脏,脾肾两脏的功能正常是肺气“卫外固表、宣发肃降”的保证。健脾益肺的有黄芪、人参、大枣等,补肾纳气、敛肺平喘的有茯苓、五味子等。在秋季,还可通过有选择性地应用这类中药进行适当配伍做成膏方,用来调补身体。

猜你喜欢

养阴润润肺外感
白露
——勿露身 防“燥”伤人
寒露保暖润肺脾 补冬不如补霜降
润肺、通二便的紫菀
吃梨润燥分生熟
咳嗽可以用吃梨润肺解决?
养阴润燥话玉竹
这样煮梨止咳效果更佳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