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2023-09-13施璐
施璐
(会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四川 会理 615100)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富足的“人口红利”下,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4.2%,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总量呈负增长趋势。当前阶段,我国就业现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结构性就业矛盾,劳动力市场在快速收缩,这极有可能成为限制我国现代化经济转型的一个“短板”。因此,在新时期经济新常态下,积极稳定就业形势,缓解就业矛盾,对助力“十四五”时期经济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社会就业需求不足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不再追求数字上的GDP 增长,而是越来越注重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这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比较突出。对就业来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降低就业水平,因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就业与经济增长速度是正相关的函数 关系[1]。
一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用工总量减少,许多企业会不断裁员,一些中小型企业甚至破产倒闭,造成很多员工失业等。整个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足,我国总体就业需求减少。
二是国家经济收入减少,财政紧缩,就业人员的工资上涨可能性降低,同时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使已就业人员辞职再就业的情况增多,阶段性失业人员数量增加,也加重了社会整体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就业稳定性不高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较大的冲击,例如制造业由于全球供应链错位和国内生产秩序受阻,因此无论是原料供给、物资运输还是订单生产等方面,都受到影响。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4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而我国城镇失业率在2022年上半年基本持平在5.9%左右,其中16~24岁年龄阶段的人口失业率达到18.4%,而且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群体,线下招聘受阻,线上招聘又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因此,该类群体就业非常困难[2]。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降低,岗位需求不足,而就业人员不断增多,因此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一些企业随即提升入职门槛,例如某一岗位从原先需要大专学历的专业人员提升为本科学历,更加重了年轻群体的就业压力。
(三)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迅速,结构性失业较突出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我国各行各业不断转型升级。而在经济学理论中,技术进步会对就业市场产生两个不同方向的影响,一是技术进步必然会推动生产变革,一些由人工完成的、简单低层次的劳动逐渐被机器替代,这样就会打破传统的就业需求结构,客观上迫使一些靠体力劳动的人逐渐失业,减少社会整体的低层次劳务用工需求。二是技术进步必然推动各个产业产生更复杂和高难度的工作任务,从而为全社会提供一些必须拥有高级技能才能胜任的就业岗位,这时就产生了结构性就业矛盾,现有的就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难以胜任,就会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这两种现象并存[3]。例如,现在很多企业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还需要取得四六级英语证书,而当前我国每年专科学历毕业生约占六成,所以很多专科毕业生会选择再教育提升学历,从而增加就业竞争优势。
(四)就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岗位开发不够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就业信息传播迅速,而且有些单位采用线上面试和笔试的方式进行招聘,例如很多地区的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聘者,使我国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根据有关数据,很多地区的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考试中,一个岗位最多只招两人,但是实际参加该岗位考试的达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也显露出我国在岗位开发中不够创新,社会层面仍然以机关单位和大企业合同工为主要求职方向,没有充分在电商、金融及餐饮等行业开发出更多的岗位来缓解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
三、优化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国家政策扶持,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分配
首先,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在无法通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扩大就业需求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流向更加合理,特别是要善于借助当前的乡村振兴机会,逐渐将城镇劳动力资源向乡村“分流”,从而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各地区要不断强化政策宣传和改善当地就业环境,弱化“唯学历论”“唯体制论”的就业导向,吸引广大优秀人才前往乡村建功立业,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深入发展。
其次,教育部门应当牵头改善当前的高等教育环境,立足社会实际需求调整高校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保证人才输出精准落地。例如,减少理论教育,强化技能教育,培养一些社会需求较大的热门专业人才等,还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军、考研甚至创业等,减少社会失业人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最后,应强化政府就业政策落实,杜绝“就业歧视”。很多企业一味提高应聘门槛,存在各种类型的“就业歧视”现象。如性别歧视,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标注“只招女性”或“只招男性”等;又如形象歧视,很多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身高及体重的要求过于苛刻;再如学历歧视,部分企业招聘本科学历的专业人员,但只认“双一流”本科院校,普通本科不予面试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被歧视,对妇女、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等群体,应当结合相关法律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就业权益,因此,要大力推行反就业歧视宣传,建立相关问责追究机制,协同妇联、残联等社会组织,积极保障就业人员的正当就业权利,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就业环境。
(二)稳定就业流向,保障社会经济稳中求进
一是不断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手段,降低疫情复发的可能性,积极稳定市场经济主体,促进受疫情影响的餐饮业和旅游业加速恢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餐饮业和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一方面党和国家要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好《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做好相关的税费减免工作,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还应当加大稳岗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用工数量,积极吸纳就业等。另外,要积极联系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经营风险保障体系,最大限度为餐饮服务小微企业“减震”。例如,中国人寿集团旗下的保险公司探索推出了“政府+银行”“银行+保险”等业务模式,为餐饮、物流和电商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风险担保,2022年上半年,支持了1.4万家小微企业有效改善资金运营困境。
二是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工程,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及脱贫群众就业。“以工代赈”工程在我国实践了将近40年,是我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各地区应当坚持瞄准自身经济建设的发展重点,以交通、水利、能源、城镇建设及生态环境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加大政府及其他社会经济主体的投资力度,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就业和增收致富。
三是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缓解主要失业群体的就业压力。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1076万人,进一步创历史新高,因此,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党和国家的关注,党和国家对此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文件。但是,只靠中央的调控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中央与地方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联动机制,不断减少地方的“土政策”限制,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全国一盘棋”。要坚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改变户籍限制、国内大学排名等约束,秉承不拘一格、德才兼备的理念,吸纳年轻人才就业。
(三)提升就业人才素质,改善人才供需“两难”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随着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结构性失业的现象愈加突出,因此,要在扩大就业岗位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努力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促使劳动者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工作任务。
一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各地应当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人社、工会等部门,对农民工、退伍士兵和困难职工以及处于初期阶段的创业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和综合知识培训等活动,还可以组织相关职业技能大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设置一定额度的奖金,激发广大劳动者参加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出“尊重劳动,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例如,湖南省的“职业培训券”就非常有创新性,湖南省计划全年发放45万张职业培训券,劳动者可以通过指定的微信公众号、APP 等途径进行线上领取,然后相关培训机构可以通过指定的培训路径建立培训班,核验职业培训券,开展各类职工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各类传统工种,还包括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等内容,很多劳动者学到了新技术,领取到相关证书,增强了就业优势,缓解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习制度,扩大就业见习规模,锻炼并提高青年实际工作能力。各大高校和相关企业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牵线搭桥”,改善传统模式下“一头热”的局面,各行业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发展需要,与高校需求专业沟通探讨,对符合企业需要的相关专业人才以及和企业达成较好的未来就业意向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同时,企业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学金等,关注相关优秀人才,鼓励该类专业的人才不断努力进步,从而使高校向企业输送符合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既有助于高校培养人才,又有利于企业招工,从而减轻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四)加大岗位开发力度,增加人才就业选择
一是积极拓宽农村“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岗位招聘需求,降低进入门槛,引导和鼓励各类年轻人才“下基层”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我国很多农村和边疆城市存在较大的人才需求,但是由于就业环境差,人员待遇不好,很多年轻人才不愿意去边远地区就业,而人才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要积极扩大当地的教师、医生等人才需要,并改善人才的就业环境,加大艰苦地区补贴力度,降低人才纳入门槛,积极引导一大批年轻人才在基层站稳脚跟,推动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是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近年来,国家多次鼓励相关市场经济主体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开发主体从高校、科研机构逐渐延伸到了企业和国家各类产业园区,就目前来说,这是缓解高素质失业人员就业竞争激烈现象的有效突破方向。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既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下,各项产业经济工作任务逐渐复杂化、组织化及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又是促进我国高精尖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更能缓解当前的高素质人才就业 压力[4]。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因此,不能仅靠政府单方面的政策扶持,还需要高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努力,从供需两方面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应对之策,如强化国家政策扶持,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分配;稳定就业流向,保障社会经济稳中求进;提升就业人才素质,改善人才供需“两难”困境;加大岗位开发力度,增加人才就业选择等,以期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